不久前,一条跳绳的短视频引爆网络。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半弯着腰,手臂如同装了加速器般飞速摇摆,脚下步伐更是快得仿佛踏上了风火轮。细看发现,原来是长沙市望城区新世博寄宿制小学(以下简称“新世博”)的学子在参加2024年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中地区跳绳比赛。最终,该学生凭借卓越的表现,获得了女子乙组30秒速度、3分钟速度、个人花样三项冠军的好成绩,赢得一众喝彩。
没想到的是,该校校长王念也是一名跳绳运动的隐藏高手。他曾向学生“叫板”,邀请学生与自己进行跳绳PK,这一举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运动热潮。
然而,跳绳的辉煌成就只是新世博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青春飞扬的学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自由成长的?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新世博,与校长王念进行深度访谈,探寻这所学校办学的奥秘。
记者:自新世博创办以来,学校为学生整体营造了怎样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王念:自2012年正式办学以来,学校从未停止为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探索。营造成长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优化的过程,随着学校发展阶段的深入而越发完善。但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我们的核心主旨不会变,就是不过度“开发”学生,用心用爱,让他们可以像跳绳一样,尽情地在地上打滚,自由成长。
2012—2017年,学校处于“走稳”阶段。学校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地方对多样化教育需求越发急切的双重背景下应运而生,办学前几年主要由长沙市砂子塘教育集团统一引领。因此,在这一阶段,学校主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于我自身而言,我一路跟随新世博的脚步,在它还是亟待萌芽的种子时就伴其左右,与它共同成长。刚来时,我们到任的几位“新官”在此之前都没有办学治校的经验,于是我们一起铆足劲,摸着石头过河,用做班主任的经验做校长。没想到的是,经验的不足不仅没有为我们带来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麻烦,反而让我们找到了管理学校的核心要义——齐心协力共成长。在那时,每一件事,无论大小,我们都会自己经历一遍。渐渐地,新世博小学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种管理文化——不折腾,不世博。这里的折腾不是瞎折腾,而是一种不辞艰辛去干事的劲。在这样的氛围下,新世博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稳,学生成长越来越好,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奖项荣誉接连不断。
2018—2022年,是学校“走好”的阶段。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学校的办学体系越发完善。随着师生人数的增加,学校出现了管理脚步跟不上发展脚步的迹象,有一些问题和挑战开始显现。因此,我们开始寻求破解之法。2019年,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签订协议。他们组建专家团队对学校办学定位、学校管理、课题研究、课程构建、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经过帮助,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2023年至今,是谋划“走远”的阶段。学校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变革和重塑。重塑的着力点是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运行方式等,切入点是课堂教学。同时,我们还对学校的文化进行重塑,将文化建设体系从原来的2.0版升级为3.0版,并确定了2023—2026年的三年发展规划。目前,重塑已初见成效,学校自我造血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师生能在更适合新世博校情的环境中聚沙成塔、不断成长。面向未来,我们也有更足的底气不断前行。
记者:您说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系已升级为3.0版,请问新版本的文化建设体系有哪些具体内容?相较于之前的版本,3.0版文化体系又有哪些新的特点、理念和实施策略?
王念:在之前的1.0和2.0版本中,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理念或策略,比如“以工匠的精神做服务,以服务的态度做教育”“博趣、博学、博雅、博文”等。但是这些理念属于“想到什么就提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对师生产生的效果也难及预期。2023年,我们召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60余人,以新世博过去11年的办学基因为引,重新梳理办学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课程理念、评价理念等。除此之外,还垂直细分,构建了学校各事务中心的使命、内部客户及工作职责,并要求严格执行。集众人所想,以“博美”为核心的3.0版文化体系自此形成。从那以后,所有新世博人对新世博的文化脉络,包括整体架构,都开始有了清晰认知。我想,这无疑是重塑文化体系最大的意义。
其实,所谓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皆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物品。在我看来,学校文化体系的“虚拟”内涵外显在师生身上,主要体现为一种团队凝聚力和“人·情·味”。我认为这两者是新世博人身上最大的特质。从刚建校时面对重重困难的万众一心,到如今寻求自我突破、追求内涵发展的携手前行,大家一直锚定的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情、教育有味。正是如此,我们的文化体系建设,才有了真正的核心,也才能真正对学生教育、教师培养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者:说到学生教育,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作为民办小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核心竞争力,请问学校是如何构建的?
王念: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我们力求品德、文化两手抓,以课堂为主、活动为辅,为学生铺设坚实的成长道路。
第一,品德育人。在文化学习前,学生要先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此,我们针对性打造了德育课程。首先是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我们设立了自理课程,如系鞋带、折衣服、整理衣柜、扎辫子等,旨在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其次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在这方面,我们注重全员育人,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其中,全方位养成学生的文明习惯和学习习惯。最后是为学生树立榜样。我们开展榜样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提升素养。
此外,我们也将培养方式体系化、课程化。例如,我们将原本生硬的教导转化为德育小课程,涵盖如书包整理方法、上下楼梯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选取在这些方面表现优秀的班级,拍摄成短视频,分享给全体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指导他们如何操作。同时,每位班主任每天中午会利用15分钟时间进行总结交流,通过真实发生的故事和案例,向学生传授安全、习惯、品德等方面的细节知识。
第二,文化育人。我们构建了“共性+个性”的文化课程体系,不仅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有效落实地方课程,还整合创新校本课程,用丰富多元、分级分层的课程涵养学生。首先是国家课程。我们以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为主要抓手,包括基于教材单元的任务驱动教学和项目化学习两条路径,促进教学模式从教走向学,真正以学生能力的获得为中心。其次是学科课程。各学科在学科组长和学校的联动下,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例如,数学学科有课前5分钟讲题、每日计算小练习和益智数学专项课程等;语文学科重视表达和积累,开发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设置了晨诵和阅读时光等课程模块;英语学科则设置了英语小舞台和英语趣配音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最后,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开发了兴趣社团课程。截至目前,学校共开设63个社团,涵盖一到六年级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进行学习。对于在某些方面有专项特长的学生,我们打造了专业校队,提供更系统化的练习和更多的资源支持。除了学校的学科教师外,我们还引进了优质的校外资源支持学生的特长发展。例如,校内外合作共建的管乐团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他们在长沙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曾还去过中国台湾、深圳等地参加管乐音乐节交流。在这个方面,我们有一个最朴实的想法:希望选择了新世博的家长,不用再为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劳神费力。
记者:您前面说,凝聚力是新世博教师身上最大的特质。那么,请问学校是如何培养和强化教师队伍的这种凝聚力的?学校又是如何全面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
王念:目前,学校有任课教师130余人,加上后勤员工共有240余人。在强化凝聚力方面,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亦是如此。
在办学的最初几年,学校的教师培养更多依托于长沙市砂子塘教育集团的支持和帮扶,这为教师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习机会,在办学初期就设立了每年至少30万元的专项基金,用于教师外出学习。
后来,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签订了为期三年的高质量发展协议。期间,他们派遣高校专家及一线实践教师,对新世博的语文、数学、外语及体育这四大学科进行深度指导。通过合作,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教育认知得到了深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拓展。
随着合作的深入,学校逐渐从依赖外部资源转向自主培养,通过建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和校本研修机制,提升自主造血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在教师培训和课程建设上的投入有近100万元。
在自主培养的道路上,我们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大力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这种氛围让每名教师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非外界强加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特别注重几个群体的培养。首先是“尖刀部队”,即名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成立了6个名师工作室,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项目化学习和班主任等领域。名师以工作室为载体,进行课题研究,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其次是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和备课组长等领军人物的培养。学校通过“1+3”的教研模式,即一个月开展一次主题教研、三次集体备课,提升他们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最后,鼓励教师自发成立“自组织”,如读书会、健身团等,让教师在群体中找到共同成长的伙伴。此外,学校还打造了一个名为“日有所思”的打卡小程序。这个小程序自2019年建立以来,如今已有相关打卡消息8.3万余条,文字合计已超过4000万字。这个小小的打卡平台,记录了老师们每天的所思所想,包括家校沟通、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班级管理、学习心得等。通过打卡,教师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还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学校不仅重视教学部的教师培训,还关注食堂师傅、生活老师等后勤员工的成长。例如,食堂师傅会定期外出体验学习,创新菜品;生活老师则接受专业培训,提升照顾孩子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总而言之,新世博的教师一直都在学习的路上。
记者:基于寄宿制小学生在校期间家长陪伴时间相对少的现实情况,学校在推动家校共育方面采取了哪些实效性措施?
王念:如今,社会上时有关于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言论出现。新世博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在直面这些言论的基础上,一直在挖掘寄宿制学习与生活带给学生成长的积极价值。其中,就不乏家校共育带来的教育效果。
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始终把握一个核心,那就是用爱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班主任一直遵循服务育人的行动纲领:尊重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做在家长之前,不带负面情绪与家长沟通。
首先,我们创新家长会形式,用私人定制的方式召开家长会,即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家长的需求进行主题归类,从而组织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有的将有同类问题的家长聚在一起共商对策,有的通过调研家长需求,组织有针对性的会议。对于家长会的召开频率,全校范围的家长会每学期一次,但如果有特殊需要,我们也会以私人定制的方式召开面向个人、班级或者某一共性群体的小型家长会。
其次,我们发布班级公告。班主任每周都会通过微信文档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内容涵盖全学科教师的学业反馈和孩子的生活情况。这种全方位的反馈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更加安心。
最后,我们合理运用家长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如家长进课堂。学校还会定期邀请家长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或分享,这主要是利用家长的职业和爱好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为了不断改进和提升家校共育的质量,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学校教学、生活、食堂等全方位、全维度的内容。调查后,我们会分部门、分板块收集家长的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改进。对于家长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我们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以评价倒逼教师加大对家长意见和需求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不仅如此,家长参与调查问卷,也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信赖。
记者:您认为,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新世博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和能力,以让他们能从容面对未来?
王念:在智能化社会背景下,国家近年来通过教育变革,包括新课标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明确展现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决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虽处于人才培养的“打地基”阶段,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我想,新世博培养未来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习惯培养至关重要。在个人成长中,习惯是决定成才与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若有了良好的习惯,便能自行激发良好的行为,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保持学习热情与兴趣同样重要。我们期望孩子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能始终对学习保持热情或至少有所兴趣,因为这是探索未来世界始终不变的动力源泉。最后,我们意识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运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助力教育教学至关重要。但是,这是我们目前存在不足的地方,未来我们需要对此进行重点突破,以期通过新兴科技的加持,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学校发展还是人才培养,内涵建设都是制胜法宝。未来,新世博仍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教师也要不断成长,具备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脱颖而出的能力;学生除了保证知识储备外,还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兴趣、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类特质,也是我们应该赋予学生的“装备”。这样,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他们才能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信心和底气。
一审:唐炜逸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0月D刊总第12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