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业巧创新 减压赋能增趣味

文摘   2024-11-15 17:43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本文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并结合作业设计理念与实践研究成果,提出“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策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作业量较大

在部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仍存在作业量较大的问题。部分教师往往给予学生大量的数学作业,试图通过数量的增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然而,这种过多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完成大量的题目,也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可见,过多的作业不仅会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影响他们的休息和娱乐,还会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同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作业效果有待提升

作业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实际上,部分作业设计存在效果不佳的情况。部分作业过于机械化,只注重计算和应用规则,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些作业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使得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并没有深入理解和内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作业的效果被逐渐弱化。

(三)作业形式缺乏新意

在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作业形式单一和缺乏新意是一个突出问题。传统的作业设计仍然采用固有的题目形式,如计算、填空和选择题等,缺乏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考虑。这使得学生在面临相似性和重复性的题目时,无法激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兴趣。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适度原则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合理安排作业的数量,避免过度强调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完成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和活动,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化、情境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游戏、数学谜题等,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以生为本原则

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分层作业、自主选做作业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类型和难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

(一)明确作业目的,减轻作业负担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必须明确作业的目的,并以此为导向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不应仅仅被视为填充课余时间的工具,而更应成为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精准把握作业的质与量,避免冗余和低效的练习,确保每一项作业都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1]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学习“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这一单元时,课堂作业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第二,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第三,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计算。针对以上目的,教师可以设计如表1所示的课堂作业。 

        

通过动手画一画、算一算、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和互相交流,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类作业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注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丰富作业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丰富作业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使数学作业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首先,引入趣味性题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有关数学“魔法”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故事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其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长度、面积或体积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再次,巧妙的排版和图形设计也能为作业增色不少,插入图案、图表能使作业更具视觉吸引力。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作业的趣味性。这样的设计使作业不再是单调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2]

例如,在《米的认识》一课中,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堂作业。

首先,绘图测量活动:画一条长度为1米的直线,让学生在教室或校园中找到相应的实际长度,通过测量、数步数等方式完成;设计一幅简单的场景图,如小明家的客厅,让学生根据图示画出家具的长度,并用米表示。

其次,米的实际运用: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出一个物体,估测其长度,并用米表示。

再次,趣味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补充句子。例如,小猫爬到了一棵   米的树上。

最后,趣味游戏:设计一个室内趣味寻宝游戏,在教室中藏一些标注“××米”长度的纸片,学生寻找并记录找到的“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课堂作业设计,学生既能在活动中认识米的概念,又能在具有趣味性的学习中形成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作业形式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实现了“减负提质”的目标。

(三)注重学生差异,设计个性化作业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关注学生差异、设计个性化作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优化策略。这样的作业设计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水平上受到挑战,并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首先,基础巩固任务适用于那些需要强化核心概念的学生,通过设计基础题目巩固基本知识,提供温故知新的机会。其次,适度挑战任务则为那些学习较为迅速的学生提供了有难度但可应对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科兴趣,同时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拓展深化任务针对学科兴趣较高、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的更多层面,让他们主动探索更多数学知识[3]

例如,在《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作业。

首先,基础作业——填空计算。

1米 - 60厘米 = ( )厘米;

42米 - 28米 = ( )米;

8米 = ( )厘米;

300厘米 = ( )米;

100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135厘米 = ( )米+( )厘米。

其次,适度挑战任务——实际问题解决。

小明喜欢搭积木,他搭了一个机器人和一座桥,其中机器人高45厘米,桥高80厘米。请绘制思维导图,解决以下问题:小明的机器人能够从桥下通过吗?为什么?

最后,拓展深化任务——综合思考与表达。

想一想,在“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这一单元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体会或经验可以分享?是否存在一些疑惑需要和同学交流讨论?请以一篇短文的形式进行表达。

通过这样的个性化课堂作业设计,基础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计算和换算基本知识,适度挑战任务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深化任务则鼓励学生综合思考、表达个人见解,使学生在适度挑战下提高学科水平。这种层次分明的设计有助于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四)注重实践作业,提升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践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实践作业的安排,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体现作业的实践性,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实践作业,这些作业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4]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项目化数学实践作业,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此次实践作业的主题是“我为树叶量‘身高’”,通过测量和观察叶子的形状,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观察、测量、比较和绘图能力。首先,校园观察与讨论。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不同树叶的形状,感受校园的美。通过小组讨论,描述和比较不同叶子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言语表达。其次,叶子测量与估算。学生将捡回来的叶子贴在纸上,用直尺画出落叶的宽度和高度,然后认真测量并估算这些尺寸。这一步可让学生运用数学测量知识加深对长度单位的感知和理解。最后,绘图与手抄报制作。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在课堂绘制“我为树叶量‘身高’”的手抄报。在手抄报上用彩笔绘制叶子,并附上测量数据。这一步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同时将观察、测量和绘图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项目化数学实践作业,学生将在实际活动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动手能力,同时锻炼观察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注重实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将实际生活案例融入其中,是提高学生学科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教师必须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数学作业,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作者系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教师)

注:[1]徐士锋.“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112-113.

[2]韦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3(35):139-141.

[3]赖华金.“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J].文理导航(下旬),2023(12):28-30.

[4]宋晓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3(31):22-24.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