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模式

文摘   2024-11-17 09:00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中旬刊(第14期)

课题: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校本研修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JCJYC212505045)研究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补充和促进,并强调通过学科融合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简要论述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价值,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确立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活动形式、加强教师指导、完善课程评价五大方面,阐述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获取跨学科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迎来了新的机遇,可以从多学科课程中整合资源,找寻学科结合点。但也对课程的实施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既需要突出实践性、体验性、学生主体性,又需要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促进多学科课程之间的互补。

一、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价值

学科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语文、数学、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即是学生整合、重构、吸收、内化多门学科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过程。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适度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增强多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走出单一学科学习的限制,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态度以及更高层次的认知来对待、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也给学生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探究、学习和成长场域,既可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又能够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蓄势赋能[1]

二、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从现阶段课程建设与实施来看,部分教师未能结合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学科融合视域下,虽然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注重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结合,但不同学科课程的育人机制、育人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但是难以制订出既能够突出学科课程特点,又指向学科交融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导致课程实施阶段缺乏明确的导向,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课程质量的提升,并且会使课程缺乏系统性。

(二)课程资源局限性大

学科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越丰富,就越能为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多学科课程资源仅是简单、机械地堆砌在一起,未能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资源较为零散、独立,加上受到教材、教学空间的限制,未能将生活、社会、自然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导致多学科课程资源难以实现充分、深度的融合,不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灵活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长时间可能会降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与度[2]

(三)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精彩的活动是学科融合的最佳载体之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小学生提供开阔的探索、发现、尝试、动手操作的空间。当前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存在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活动标准、活动要求、活动形式“一刀切”,难以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活动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调查类、资料收集类活动开展较少,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师指导作用不足

学科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发现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然而还是有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片面认知,认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活动,忽略了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实践探究能力薄弱,以及很难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实际情况。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激励、协调和辅助,将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出现活动低效的问题,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提高。

(五)课程评价不够完善

评价具有反馈、激励等作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发展情况,反映课程建设和实施效果,从而为教师调整、完善课程提供依据。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建设和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课程教师尚未意识到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使课程评价流于形式、维度过于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水平,也难以及时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3]

三、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模式

(一)面向学科融合确立教学目标

学科融合在精不在多,并非融合的学科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要突出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遵循基础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找寻与课程主题、课程内容、活动形式等密切相连的学科课程。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积极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其他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育人理念、育人方法,紧密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属性等来确定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合作互助品质等。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关联学科的属性、育人目标等入手细化教学目标,突出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的侧重点[4]

(二)围绕现实生活整合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如开展科学探究类课程活动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观察、推理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的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整合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学科课程的融合并非课程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以真实的情境为依托,将多学科课程资源置于真实的情境之内。这就需要教师观察现实生活,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生活事物,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课程中,并将生活作为多学科课程资源融合的落脚点,引入体现生活智慧的案例,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解决课程资源局限性大的问题。

(三)基于学生特点创新活动形式

1.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科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模式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了解决课程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建议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通过师生沟通、线上交流、家校沟通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学习习惯及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按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活动。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兴趣的学生,可以开展阅读类、观察类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多学科知识;针对基础较为扎实、兴趣较为强烈的学生,可以适度加大活动的难度,如要求学生探究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制作简单的乐器等;针对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开展综合性更强的活动,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美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整理调查资料,以及展示调查成果等。

2.尊重个性,发展兴趣

学科融合视域下,课程活动的难度有所提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也明显增强,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畏难心理,对课程的兴趣会越来越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组成兴趣小组,运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实践方法解决问题。如“美化生活”兴趣小组可以综合运用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创作书法作品,制作生活装饰品等,用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点亮生活;“丛林探险”小组可以将户外场所作为探索场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探索自然奥秘,揭示自然现象的原理。

3.走出教室,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重在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在调查研究中通过实践与探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在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时,要以鲜明的主题为引领,并突出学科融合,如在“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实地调研活动中,带领学生来到社区体育馆、小区活动场地,通过采访、观察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利用数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或利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制作宣传海报、活动策划等,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开拓视野。

(四)重塑师生关系,加强教师指导

学生在自主性、开放性的课程活动中可能会面临诸多难题,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状态,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时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缺乏兴趣,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应及时采取适宜、有效的激励措施帮助学生恢复良好的状态。如学生不愿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时,教师可以用语言鼓励学生,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起到激励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也可以建立更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注重评价反推,完善课程评价

评价反推是教师通过评价以总结课程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学科融合视域下,学科资源的整合、活动的优化是一项持续、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逐渐提高课程质量。除此之外,还鼓励开展多样化的自评、互评。一方面,评价教师是否在活动中进行适宜、有效的指导,所开展的活动、整合的多学科课程资源等能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能否吸引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评价学生各维度能力素质的发展情况、课程任务的完成情况等。

学科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载体,有助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总结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把握好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找准学科之间的结合点,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开展多姿多彩的课程活动,通过评价反推检验课程效果,逐步优化课程活动形式、课程资源。(作者系安阳市东门小学教师)

注:[1]郑惠玲.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路径[J].亚太教育,2023(12):82-84.

[2]方海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及其建设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3(10):26-29.

[3]朱雪艳.试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85-87.

[4]范艳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2(24):50-52.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