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极为重要。如何科学设计阅读与写作教学内容,提升语文课程教学实效,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读写融合教学的重要价值入手,阐述了读写融合教学需要遵循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等基本原则,并针对性提出应用教材文本指导写作、扩充知识储备、丰富阅读教学方式、引发深入思考和开展仿写活动等实践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和写是这个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读可以丰富写的内容,写可以加深读的理解。只有把读与写紧密结合,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整体,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改变语文教学中读写相对孤立的状态,在教学中有机融合读与写,构建系统完整的读写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有效写作,使之成为融会贯通的语文实践过程。
一、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语文学习需要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知识,但光有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内化为能力。根据认知理论,知识内化有两个阶段,第一是理解和记忆,第二是应用和创造。许多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第一阶段,无法形成知识内化。读写融合教学强调写作运用,使学生在理解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将知识融入经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像消化吸收食物营养一样,将知识转化成自身的素养。正是这种知识运用,才能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既需要理解材料、提取信息,也需要组织表达、输出信息。在读与写交替中,学生在理解他人表达的同时,也在训练组织自己的语言。阅读提供信息输入,写作提供信息加工输出。输入和输出交互作用,思维得以碰撞、迸发、升华。在这一运行交互机制中,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等高层思维功能都能得到频繁调用和锻炼,思维会更加敏捷、活跃和富有创造性。因此,读与写的融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语文学习要从枯燥变得有趣,就必须贴近生活、体现实用。读写融合将语文内在逻辑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令学生在与生活和文章对话中感受文学之美、获得人生体悟,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其语文素养才能得到针对性培养和发展,实现构建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服务于生活。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语言实践场景,使语文学习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效性。如组织学生书写生活见闻、讲述校园事件、撰写感想等,将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社交、生活等真实语境,加深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意义的理解与体悟,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将他们引向语文学习的快乐王国。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课堂存在刻板灌输现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也不符合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性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语文课程的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多设计学生学习、思考、探究、交流、展示的环节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发挥主体性的平台,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建构者,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教与学更加高效、相得益彰。
三、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实践策略
(一)充分应用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参照物,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读、分析教材文本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视教材文本中编排的经典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学习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对经典段落和词句产生固化记忆,进而初步了解和掌握文本中心思想。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积累素材,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潜移默化地提升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主旨,掌握作者在文本中应用的技巧和方法,为自主创作提供助力。
以《摔跤》为例,教师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可以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反复阅读文本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通过反复、持续阅读,学生在脑海中会形成整体认知,甚至形成经典段落的固化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重点梳理文本中对人物角色的刻画,以及作者应用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以此为学生的作文创作奠定基础。在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本的写作手法、内容形成初步认识,再经过教师的深入讲解后形成对文本的更深层次认知,并掌握作文创作使用的技巧和方法,实现以读写融合提升写作能力的目标[1]。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充学生知识储备
语文学习需要在阅读基础上不断深入,特别是进行写作创作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读物,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储备写作素材。这些读物既可以是教材之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还可以是文学史料和文学评论著作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语文基础,有选择地阅读这些读物。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才能事半功倍。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微课或讲座,推荐读物名称、阅读要点、写作参考价值等,供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其学习效果;还可以组建读书小组,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充分的阅读扩展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知识和素材来源,有助于提高作品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以《匆匆》为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作为典范读物进行推荐阅读。为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细细体会。在反复阅读中,学生会被“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样的精彩语句深深吸引。这为学生后续理解和分析《匆匆》内容、学习《背影》的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对比两篇文章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探讨作者在创作手法和语言特色上的差别。
(三)丰富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学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不断健全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阅读和写作教学难度较大,如果学生不能保持高涨的注意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对未来的学习发展形成阻碍。因此,教师在开展读写融合教学时,就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持续优化和创新,通过多样化、趣味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基础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供助力。
以《观潮》为例,教师在开展正式教学之前,同样需要预留时间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先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产生初步认识,并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对作者描写的声如闷雷、白浪翻滚、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的场景进行一一感知,对作者笔下的景色有更立体、更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激发出探究钱塘江大潮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文本理解能力,为更深入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并为后续的迁移应用创作提供助力[2]。
(四)创设阅读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读写融合教学活动时需要为学生创设阅读引导性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行文结构、写作内容的印象,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学生探究阅读引导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推动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更为深入的解读。
以《母鸡》为例,在学生开展阅读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阅读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文本描写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语言描写的独特魅力。如“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反复品读第五自然段,试析这段文字的精妙之处”“作者描写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也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的语言特色。在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提点和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应后,教师可以适当给予点评,总结学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步的引导性问题,推动学生进行更深入思考,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文章写作特色。这种“引导性问题—学生思考—教师指导—深化识解”的循环教学,将在理解研读的基础上推动写作,使学生在后续的写作练习中能够默写体会文本的结构布局与语言运用方法,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收获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开展仿写活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仿写是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仿效优秀文章的内容和风格进行创作,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学习、体会作家的写作技巧,汲取写作营养,从而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多组织仿写活动,拓宽学生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经验。仿写涉及面很广,可以仿写古诗词,领悟古人语言精妙绝伦之处;可以仿写名人名篇,学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写法;可以仿写优美段落,培养语言形象丰富的特质……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和历史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资源,选取典型语段或作品作为仿写模板,引导学生反复研读、细细体味,使之融入骨髓。随后,让学生围绕相似主题、情境进行创作,也可以变换文体、转换视角重新创作。在仿写过程中,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写作方法,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教师则需要对学生创作成果进行评点与反馈,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通过大量仿写训练,学生写作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得以强化。这种“读—仿写—评点—再创作”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文章描写的主要事件,即“作者创作”这一事件,随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父母对此事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的原因,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文本。其次,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时使用的语言技巧,使学生体会文章在语言上的巧妙运用,为后续仿写文章提供方法参考。在学生对文本有了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解后,教师可以组织仿写活动,让学生试着写一篇与本文有类似描写但不同立场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将前期学习的文本语言技巧融会贯通,同时也会对如何描写人物性格、情感活动有更深刻的体会。这种读与写的紧密结合,将大幅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学生创作结束后,教师还需要组织展示评议活动,引导学生互相鉴赏,学习他人文章中的长处,完善自己的文稿。这种评点式重写将进一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3]。
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主体、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课外阅读材料,扩充学生知识储备,更新教学观念、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探究交流等读写活动,以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仿写训练,推动写作向着艺术化方向深化,使读写融合教学升华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阶梯,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出丰硕果实。(作者系毕节市实验学校教师)
注:[1]陈双琴.基于“素读”的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2023(21):144-146.
[2]杨红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教学路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读写结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4):24-26.
[3]俞建琴.探索读写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2(S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