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文摘   2024-11-15 17:43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本文立足新课标背景,综合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探索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在从素养落地与课堂提质两个维度探讨大单元教学实践必要性的基础上,围绕内容建构、活动组织与课后拓展三个关键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本研究致力于推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的突破性创新,引领学生关注知识本质,走向深度学习,助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一)响应素养立意导向的必然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一步深化了信息科技课程育人定位,促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面对综合化的课程目标要求,如何将其扎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亟待思考与探究的重要问题。大单元教学通过对目标、内容和程序的重构,促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认知经验,对于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大单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审视信息科技课程,对课程价值和作用建立更为清晰、完整、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大单元教学注重挖掘知识背后的底层逻辑,构建涵盖知识、方法、能力、情感多维度、立体化的认知空间体,平衡了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1]

(二)推动教学模式转型的必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走进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成为学习、工作、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小学信息科技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激活学科育人效能,满足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成为中心议题。大单元教学颠覆了教师一以贯之的教学思维,促使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冲破经验主义束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具体而言,其实践优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走向结构化。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借助大概念、大情境、大问题、大任务,将碎片化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纵深延展的知识网络,实现“科”与“技”并重。第二,教学方式走向互动化。小学信息科技是一门极具思维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但是长期受制于“知识点+操练”的刻板教学方式,造成浅学浅教的问题。大单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知识的单向灌输,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思辨性与生长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在经历发现、分析、探索完整认知过程之后,搭建知识结构,生成关键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要求,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知识的随意叠加,而是围绕特定逻辑,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统整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对于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而言,教师应将提取大概念、甄选学习主题置于首位,形成统领各项教学活动的主线。大单元学习主题的制订既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又要关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第一,围绕关键能力的发展。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教师以此作为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的依据。例如,由计算思维的发展引申出“身边的算法”大概念,设计“互动小游戏的开发”大单元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以游戏为背景围绕算法描述、算法执行和算法价值三个维度展开探讨。第二,注重跨学科联动。新课标在课程建构模块提出了跨学科这一新思路,意在促使学生生成开放性、一体化的学习观。教师相应新课标的要求,并根据新课标给出的提示,设置大单元跨学科教学主题。例如,“在线学习小能手”跨学科主题,将小学数学、语文、英语三个基础课程与信息科技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常用的智慧学习软件,探讨在线学习困境与方法。第三,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兴趣是最为持久稳定的学习驱动,也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索的重要因素。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作为切入点设置大单元教学主题,更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例如,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猎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设计“创意无限——我是网络神画手”大单元教学主题,关联键盘控制、图文设计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实践力。

(二)坚持学为中心理念,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

教师以大情境、大问题和大任务作为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的驱动,促使学生在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属我”的知识结构体系,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现以“信息收集与处理”主题大单元教学为例,分析大单元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2]

1.构建大情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面对抽象的信息科技知识容易出现不明所以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内容呈现更加复杂,对于学生的理解而言不失为一项巨大的挑战。针对此情况,教师借助情境这一生动、直观、真实、立体的媒介,引领学生走进单元主题,走近目标知识,减缓认知坡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深入探索奠定良好基础。以“信息收集与处理”大单元教学为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共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学生作为成长于新时期的数字人,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所充斥。教师以学生这一真实的生活体验作为切入点,构建导学大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将固有认知经验、生活体验与信息科技知识链接起来,快速进入主题学习状态。第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如下感官场景:教师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发布作业、一名同学与老家的爷爷奶奶通过视频电话进行交流、各地的旅游景区通过网络进行宣传、父母利用邮箱接收与下载工作资料等。借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场景,感受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时代特征。第二,教师以“信息知多少”为话题展开师生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自由分享对信息的理解,包括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样获取与传播的、信息的价值等等。

2.提出大问题

高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应是动态化的,是相互进行的师生互动,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结合大单元教学主题,设置层层深入的大问题,促成学生的积极思考,让思维深刻保持活跃。以“信息收集与处理”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提出统领整体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即信息是怎样完成收集与处理的?学生想要弄明白这一关键问题,既要掌握基本的信息科技知识,而且还要关联信息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途径。由此可以实现清晰的认知目标,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行动结合起来。在明确大单元教学探讨的根本问题之后,如何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下设子问题链条将中心问题分解为具体的问题点。例如,什么是信息收集与处理?做好信息收集与处理有什么意义?信息收集与处理的难点与解决方法有哪些?由三个子问题形成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做的教学主线,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清晰的防线,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揭开信息的神秘面纱,发现信息科技知识的本质。

3.布置大任务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教师将统整好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而是突出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解析式教学方法,布置大任务作为导学驱动,增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与启发性。以“信息收集与处理”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大问题链条,生成环环相扣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寻问题答案。

任务一,寻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主要学习活动:列举生活中有关信息的事例,总结信息的概念、载体与特征;按照信息获取与信息传输对收集的生活事例进行分类,提炼信息获取与传输方式。任务二,初探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功能。主要学习活动: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学会区分输入和输出设备;认识键盘结构,掌握打字指法。任务三,探索信息的浏览与搜索方法。主要学习活动:了解常用的信息浏览工具,并探究使用方法;学习精准和模糊两种信息搜索方法。任务四,探究信息的下载与存储。主要学习活动:学习怎样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与优劣;学习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信息的下载路径和保存方法。在发布具体任务之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共学,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得出最终结论。教师再根据重难点问题或是学生出现的认知偏差组织集中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层次。

(三)关注教学效果评测,组织大单元教学拓展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学而不达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应注重大单元教学的检测,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复盘与巩固,减少知识漏洞,实现提质增效。具体而言,可以从评价和作业两个维度着手。

1.组织系统性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激励、诊断、导向、调控的重要作用。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围绕素养立意,搭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身边的算法”大概念导向下的“互动小游戏的开发”主题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依据主题特性与教学目标,组织系统性评价活动。

拓展评价维度。教师提取游戏开发各个环节的要点,搭建评价内容结构。第一,游戏设计环节的评价内容包括游戏主题的甄选是否明确、合理、新颖;游戏设计思路是否清晰;游戏界面布局是否合理,游戏构思是否独特巧妙。第二,游戏开发环节的评价内容包括游戏操作是否简便,能够促成人机互动;游戏说明、流程、规则是否完整;游戏运行是否稳定;探究过程是否体现合作意识与研学精神。

创新评价方法。教师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例如,针对准备环节采取诊断性评价,课堂教学环节采取及时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学结束之后采取终结性评价。通过重塑评价体系,让评价贯穿于大单元教学始终,全面收集评价依据,促使教师通过评价发现教学设计的优缺点,进而优化教学方案,让学生从评价中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调整学习方向与方法[3]

2.设计大单元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辅助与延伸,也是教师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巩固拓展的有效载体。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同样需要注重综合性,对课堂教学形成有力支持。以“在线学习与生活”跨学科大单元教学课后作业为例,包括知识整合、难点辨析与创造迁移两大环节。作业一,利用思维导图绘制大单元知识结构。作业二,搜集真实依据,对比线上与线下学习优缺点,并将自我观点制作成演示文稿。作业三,寻找生活中常用的线上学习工具,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线上学习实践方案。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即是对大单元教学的重塑与内化的过程,促成客观知识与主观认知的碰撞、融合,让学生真正把大单元课堂所学转化为自我信息素养,提升运用信息科技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小学信息科技实施大单元教学是顺应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学科育人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极具探究价值与实践意义。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理解大单元教学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做出尝试与修正,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为小学信息科技课堂赋能。(作者系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注:[1]陈帅.大单元教学视角下提升小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4(02):15-16+31.

[12贾保荣,张旋.关于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1):57-59.

[3]黄剑锋.基于大概念的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12):8-10.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