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应用思考

文摘   2024-11-20 10:00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中旬刊(第14期)

药物分析专业课程旨在使学生牢固掌握药品质量检测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遵循药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检验规程履行本专业岗位职责。该专业当前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朝着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转型。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应用意义,对具体的应用策略进行思考与分析,包括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以期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药物分析是综合运用化学、药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新药开发研究的一门特色交叉学科。药物分析专业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备的药品质量控制意识,弘扬“依法检测、品质至上”的职业道德及“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确保学生能够在药品研发、制造、流通、供应乃至临床应用各环节中胜任分析检测工作,并具备探究药品质量问题基本规律与必备技能的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笔者尝试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学习,如案例教学、PBL教学法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直接运用药物分析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原理,同时提升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熟练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为后续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提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手段,学生被赋予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包括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参与线上讨论等。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PBL教学法鼓励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锻炼其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效果与满意度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兼顾了不同类型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偏好,包括视觉型、听觉型、实践型等,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需求入手,对策略进行调整,实现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以及教学质量。此外,多元化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实验报告、项目答辩等)能更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他们全面发展药物分析专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1]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应用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教师通过精选契合课程内容的案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在剖析案例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药物分析专业知识,揭示问题成因。这一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深度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学生的投入度。

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阶段,可引入一些典型案例。

第一,疫苗质量事件。通过对疫苗质量事件的剖析,教育学生理解全面质量控制不仅是法规要求,更是关乎公共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严肃议题。在未来的药物生产、储存与使用全链条中,从业人员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项检验记录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从业人员要时刻牢记“质量至上”,严格监控生产工艺条件与储存环境,严守质量关口,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

第二,青霉素过敏反应。讨论青霉素在临床使用中引发过敏反应的实例,聚焦于其降解产物及高分子聚合物杂质的影响。案例解析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的抗生素,若产品质量控制不严、杂质含量过高,也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借此提醒学生在药物分析工作中,对任何药物均需严谨对待,尤其关注其杂质控制,确保药品在安全、有效范围内使用[2]

在探讨药物分析原理及其实战应用的过程中,可引入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事例,以启迪学生领悟科研人员为人类健康事业无私奉献、执着探索的精神风貌,从而树立对科学研究严谨求实的态度。当学习利用“色谱法测定药品含量”这一主题时,可引述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故作为警示案例,这一案例暴露了凯氏定氮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与潜在风险。借此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探讨更为精确可靠的蛋白质含量分析方法,如色谱法等,并强调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恪守职业道德,以肩负起维护社会公众健康的重任,成长为有良知、有担当的医药行业从业者。

(二)PBL教学法

PLB教学法,即问题导向学习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引导角色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知识与学生的需求,为其创设与之有关的情境,抛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团队合作,共同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片剂检验技术”的过程中,涉及“崩解时限的常规检查”这个关键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各类片剂应满足怎样的崩解时限标准?是否存在无需进行崩解时限检查的情形?不同类型的片剂在进行此项检查时,对崩解温度有何特定要求?关于拟片剂在人体消化道内崩解的过程,该如何进行模拟?对于胶囊剂装量差异检查教学而言,依据《中国药典》现行版本,硬胶囊装量差异限度的计算公式应该如何进行表述?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又是怎样的?

在这种以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框架下,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对资料进行查阅,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教师则负责总结点评,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与结论给予反馈和指导。PBL教学法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锻炼其信息检索、逻辑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探究与解决能力[3]

(三)多媒体演示法

理论讲授环节中,适时融入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元媒体资源,能使原本单一、静态且可能显得抽象晦涩的药物分析知识转化为生动立体、易于感知的形象化内容,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物理常数测定法”时,涉及“旋光度测定法”的理论知识,考虑到知识的抽象性,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操作视频以直观感受该测定方法,随后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重点借助板书突出测定条件、操作要点等关键信息,以此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又如,在对“药物鉴别方法”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特别是讲解“药物分析各论”“制剂分析”等知识时,其中涉及一些典型药物,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流程、展示实验现象与结果判读,有效地克服了单纯依赖文字描述所导致的枯燥与抽象。从分析原理与应用相关知识来看,其中涉及了含量测定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关知识为例,可以借助动画、图片等形式,生动呈现色谱技术的历史沿革、不同类型的液相色谱柱、选择性各异的流动相以及各类检测器等核心要素,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四)比较归纳法

面对药物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各异以及性质多样的现实,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比较与归纳能力,对于他们梳理分散知识、构建系统认知和巩固记忆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药物分析各论”“制剂分析”时,其中涉及知识点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结构解析,可以选取水杨酸、阿司匹林以及贝诺酯等代表性药物作为实例,对比其结构中官能团的异同。通过细致比较,学生能够提炼出这些药物共有的特性。

第一,它们均表现出酸性特质,能够溶解于强碱性环境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第二,由于分子中包含共轭的苯环结构,此类药物在紫外光谱中展现出特征性的吸收,这一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鉴别与含量测定。第三,无论是直接存在的酚羟基还是经水解后暴露的潜在酚羟基,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均能与三氯化铁试剂发生显色反应,成为药物鉴别的有效手段[4]

再利用取代基团的不同,剖析药物个性,是深化理解药物分析原理的有效途径。以“阿司匹林和贝诺酯”为例,两者均含有酯键结构,这一共性决定了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产物在酸化处理后形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混悬物。然而,贝诺酯的结构中还额外包含了芳香第一胺基团,这一独特之处使其能够借助重氮化—偶合反应进行特异性鉴别。通过对水杨酸、阿司匹林和贝诺酯的取代基变化进行细致分析,学生能够清晰识别这三种药物在性质上的共性与差异,进而理解其鉴别方法的多样性。这种训练旨在激发学生对药物结构细微差异的敏锐洞察力,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系统总结各类药物结构的普遍特征与独特之处,从而牢固掌握药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应的鉴别方法。

以《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基本依据,还可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例如,维生素C因其结构类似于糖类,故其性质亦与糖类似,呈现出显著的还原性,这一特性不仅可用于药物鉴别,也可服务于含量测定。针对某些药物特有的鉴别反应,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归纳,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记忆的深度与准确性。同时,强化学生现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无论是步入工作岗位还是继续深造,当面临药物分析相关理论应用需求时,只需重新激活记忆中经过系统归纳的知识模块,就能迅速重温并精准掌握相关知识点,从而在应对药士、药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中涉及药物分析的内容时游刃有余。

(五)启发式教学法

在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旨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互动型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同时锻炼其独立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非水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为何针对不同药物,非水滴定的具体条件会有所差异。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滴定条件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药物特性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科学抉择。又如,在学习“硫酸阿托品含量测定”相关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激发学生对硫酸阿托品原料药选择非水滴定法,而其片剂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进行含量测定之差异背后的逻辑进行深度思考。最后,围绕酸性染料比色法计算片剂标示量时需要乘以校正系数1.027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推理,寻求这一特定处理步骤的合理解释。如此步步启发、层层递进,学生在主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原本可能抽象难懂的知识难点与重点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非简单地复制教师的讲解或结论。

总之,启发式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搭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索的学习平台,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知识要点,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而非仅仅依赖教师的直接灌输[5]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也优化了教学体验,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讲师)

注:[1]赵永明,郭春燕.问题链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法在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4):82-84+87.

[2]汤灿辉,黄志飘,侯春久.MES下多元化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8):6-9.

[3]李晨,朱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20(18):127-129.

[4]朱志飞,刘有志,樊启猛,等.浅谈药学专业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4):214-215.

[5]李招群.新课改下中职药物分析课程综合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实践[J].考试周刊,2017(A4):17.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