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中旬刊(第14期)
课题:本文系2023年度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初中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FQ2023GH018)研究成果
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古诗词鉴赏是学生需要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地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浅谈几点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同步落实这几个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关注的教学内容单一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需要全面学习古诗词的字词、意象、情感、整体意境以及核心主旨等多元内容[1]。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关注内容单一的问题。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教学,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使得学生只能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读诗词,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和深层内涵。
(二)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会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利用课件展示诗词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知识,但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借助媒介创设情境,助力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兴趣点。这些古诗词以精炼的字词,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2]。而古诗词的意境,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相较于传统的纸质书本,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海量的古诗词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高效运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弥补他们想象力的不足,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进而为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灵感和素材。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其通过一系列残缺、缺乏生命力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天涯”——构建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景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其中的关键意象,尝试用语言去描述古诗词的意境。通过学生的表达和对情境的构造,教师可以从中感知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程度。当学生完成了对意境的联想,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之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其用语的精妙之处,并强化他们的视觉体验,教师可以借助媒介来进行丰富的古诗词意境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具有意境的水墨画。这些画作通过留白的画面和单一的色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孤寂、萧瑟的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搜集和整合一些具有现代绘画色彩的图画,这些图画通过更加立体和饱满的色彩,能够凸显出画中人与物的对比,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意象对作者情感的衬托作用。在展示这些图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和解读,帮助学生将图画与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进行对应和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还能够通过思考和联想,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融合创作背景,助力学生体悟古诗词的情感之美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魅力不仅在其韵律美、画面美,更在于那寥寥数语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诗人复杂的情感。每一首古诗词都是历史的见证,是诗人心灵的倾诉,它们跨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有着启示人智慧的价值[3]。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悟其情感的变化,理解其核心的情感诉求,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了解创作背景及其涉及的历史事件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是构成古诗词完整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梳理内容,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诗人和古诗词的全面认识,提升其审美能力。
以《陋室铭》为例,从文字表面看,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作者洒脱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心态。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它的创作背景,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刘禹锡,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创作《陋室铭》时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他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担任刺史,不仅受到当地势力的排挤和打压,连居住的环境也一再恶化,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品读《陋室铭》,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他通过描绘陋室的简陋,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他赞美陋室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正是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尚品德和道德追求。这种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交友原则,正是他想要传达给世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内容的描述来分析诗人的情感。例如,让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态度的词句,并讨论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再次对诗人的情感和人格魅力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应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知识,它们使诗人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同时结合这些内容来解读诗人的情感将更加凸显其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例如,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可以通过分析其中的意象、意境等元素来解读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三)设计诗词仿写活动,助力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和构成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其核心要点,成为许多人面临的挑战。为了让学生具备赏析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仿写活动,以助力学生初步具备诗词鉴赏和创作的能力,深化其语言表达能力[4]。仿写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将更深入地认识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景等,并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这些手法。这样的实践将为他们的后续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春望》为例,这首诗通过借景抒情和以乐景写哀景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春日长安的凄惨破败景象,以及诗人深深的感慨和痛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并设计仿写活动,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这些手法。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春望》,并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借景抒情手法。诗人通过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感慨和忧虑。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这一手法,通过描绘某个具体的场景或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以乐景写哀景的写作方法。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通过描绘春天的花鸟景象,反衬出诗人的痛苦和忧愁。这种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使诗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这一手法,通过描绘美好的景象来反衬自己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仿写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如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意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仿写范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打磨,学生将逐渐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四)结合不同时期的案例,助力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生命力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具有记载和传递史实的作用。同时,古诗词也承载着德育的重要使命,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是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的体现[5]。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古诗词中核心思想,引导学生体会其深层内涵,以促进学生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的发展。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所破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的核心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是当下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家国情怀和精神。
在时代的变革中,杜甫的这一呐喊依旧是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求。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其全新的诠释和体现。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近现代史上的优秀人物和事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诗的深层内核。以钱学森为例,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在面对国外优厚待遇的诱惑时,毅然选择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他不怕条件艰苦,突破重重阻挠,带头研究出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其的含义,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很少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古诗词,也很少能够体会到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解读古诗句的深层内核,并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件来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如选取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将其与古诗词中的核心思想进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内涵。或者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又或者是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品质。
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对于学生语言的表达、审美的提升、品质的塑造和文化传承等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借助丰富的媒介、挖掘相关的创作内容、设计丰富的仿写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案例,为学生全面鉴赏古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为古诗词的运用和创新赋予了新的形态和内涵,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为学生展示更具现代意义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助力古诗词的传承。(作者系福清江阴中学教师)
注:[1]李怡.初中古诗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3.
[2]李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4.
[3]王吉云.运用传统文化助推初中语文教学——以古诗文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2(26):44-46.
[4]邱慰燕.有诗 有意 有情——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177-179.
[5]黄冲.初中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能力培养探析[J].家长,2021(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