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简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摘   2024-11-16 09:00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中旬刊(第14期)

课题: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普通高中简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FJJKZX22-457)阶段性研究成果

知识是无限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解决这对“无限”与“有限”的矛盾,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走向简约、高效,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发展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支架、教学活动、练习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会学、乐学,并产生了“自我效能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目标简明,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落脚点。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在科学的教学目标“导航”下,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和任务,并朝着学习目标展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晰,取决于教学目标“导航”所发出的“指令”是否清晰。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由于教学目标“大”“泛”“多”,导致“导航”功能失灵,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学目标要简明,在教学目标的“导航”下,学生才能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具体有哪些要求,要完成哪些具体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第一,以课程目标为统领。课程目标是学科教学的统领,也是教师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具体简明。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梳理,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中明确的、可操作的和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列出目标清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对教学核心和方向的真切表达,具有实在的、具体的内容,能避免目标宽泛虚化。学生只有依据目标清单,才有明确的“定位”“指向”。

第三,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最重要的,学生认知上有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避免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四,教学目标具有系统性。教师对目标清单按其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这么做的理由”等问题,进行同质“分类合并”,避免目标“杂”“乱”,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目标任务。

第五,开启教学目标的“导航”功能。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将教学目标以学习目标任务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才学得有的放矢。

二、内容简构,减负增效

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外界信息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才能被加工和认识。但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加工7个左右的信息组块,而且其具有加工、组织、比较等任务,工作记忆只能同时记住2—3个信息组块,如果记忆容量超载,信息加工活动就会受阻或根本无从展开[1]。如果“无关的信息”或“信息过多”,便会超出课堂“限量”,导致学生的认知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也会出现“消化不良”“堵塞”等现象,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为此,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构,“删繁就简”,以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第一,教学内容适量。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目标,在研读教材中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和精髓,并不断追问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多余繁杂的内容。

第二,教学内容主线明晰。教师要围绕教学本质抓教学主线: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教成怎样等,通过“主线”,将相关的概念、观点、定理、学科思想方法等有机串联起来,学生利用“主线”进行学习,达到“抓住主线,收获一片”的学习效果[2]

第三,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师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把一节课的核心内容简要勾画出来,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构建图式化的知识网络,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可视化。

三、支架简当,助推学习

在教育领域中,“支架”是有助于学生顺利参与学习活动的工具,可以起到为学生提供临时性帮助的作用[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善于搭建适当的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系列支持和帮助,学生借助“支架”,不断获取新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要逐步拆除“支架”。

如教学中,教师搭建的“情境支架”“问题支架”“媒体支架”“活动支架”“板书支架”“评价支架”等,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教学支架搭建要简便得当,才能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有效的“助推”作用。

第一,“支架”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支架”,是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为提高学习效率搭建的。相反,影响干扰学习效率的“支架”要拆卸,缺乏“思维”的启迪性,无需经过思考便有了答案,不利于深度学习。

第二,淡化形式,凸显内涵。任何一种“支架”,要“形简意丰”,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例如,教师经常为学生搭建的幻灯片这一“媒体支架”,每张幻灯片的文字量不宜过多,插图要简洁,突出主干,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好的辅助效果。

第三,以简驭繁,一材多用。教师要对搭建的支架进行加工、整合、优化,如对情境支架的搭建,关键在于对情境素材的精心筛选、巧妙裁剪,所选题材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关联性和扩张力,努力做到一“境”多用、一“境”多变、一“境”多效、一“境”贯穿全课。

四、活动简化,以少胜多

教学活动往往是由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这两种活动构成的。教师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分析教导与学习的成本效益,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角度看,“教”与“学”的时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教师单向教授的时间多了,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的时间便减少了。学生“形上”的活动时间多了,“深度”学习的时间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用少的“教导”换取学生深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少”的力量,实现以少胜多的效果。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导”与“学习”相得益彰,促进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第一,对自身课堂上的教导“设置限制”即教师要树立“少教多学”“学习中心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的预设中,对自身的“教导”进行“设置限制”,对教导时间进行设置限制,力求通过多种引导性、促进性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能动、独立的学习状态中,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第二,选择最重要的教,即教师课堂上要对自身的教导内容行为进行选择,清晰一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在课前掌握学情。

第三,优化“教”的活动,即要坚持“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教师教导行为应围绕着“学”的活动而展开,在分析、反思、总结教学时,不断追问:自己的教导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避免出现教与学的失衡,教师只顾教而忽略学。

第四,在“简教”中“深学”,即课堂上教师关注点不仅要落在学生的学上,更要关注学的质量和学的深度。教师要删减课堂上缺乏思维含量的满堂“问答”和缺乏真正的体验、思考、探索及“有形无神”的学生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有效合作、展示表达、自主建构、倾听分享、自觉应用等活动中深度学习,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4]

五、练习精简,事半功倍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练习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效环节。但是,如果练习布置题量过多,或练习的难度过大,学生将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练习,或是因练习难度过大而无法“下手”,课堂上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由此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同时学习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失去练习应有的作用。

为此,教师对练习要进行精挑细选,做到精炼精讲。练习设计力求达到既统摄知识,又赋有思维含量;既体现教学目标,又减少题量;既注重能力训练,又体现层次性。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精当选择的练习训练,避免题海战,便拥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思维空间也得以更广阔的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采取“减量”的策略。教师要测量好学生完成一份练习所需要的时间,删减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是同一思维角度反复出现的练习题,避免学生陷入“机械刷题”的泥潭,摆脱“题海”之苦,充分发挥练习的诊断、巩固学习和学情分析的功能。“减量”并非简单地减少练习题的数量,而是在练习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是否能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否,是否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是否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整合情境素材,“一题多变”。整合优化问题情境素材,即变换材料或设问方式等,合理转变成进阶式或并列式“一材多用”的新习题,为学生提供多角度深度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因练习题情境的多杂而造成学生重复阅读试题情境时间的增加,从而带给学生不必要的认知负荷。

第三,设置个性化练习。依据学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的练习数量和难度都体现一定的梯度,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效完成任务,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收到“深者得其深,浅者有收获”的效果。

第四,针对性“精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准确掌握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学生普遍性需求、教师不讲学生不解之题,避免“逐题讲解”,或直接把“答案”结果“告诉”学生等现象,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在“精讲”中引导学生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的转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者系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教师)

注:[1]张建波.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51-53.

[2]许卫兵.简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45-47.

[3]林芬香.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35):15-17.

[4]陈佑清,杨红.学习中心教学:高质量育人的有效途径[J].人民教育,2022(3):83-85.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