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中旬刊(第14期)
课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机制研究”(BGA230259)研究成果及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基金项目“吉林省知识型退休人才‘老有所为’支持政策研究”研究成果
张聪: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公派美国查普曼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十余项。荣获吉林省学术成果奖、吉林省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五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期刊和重点报纸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
银龄教师能够优化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知识型退休人才资源再开发以及实现自身专业知识再生产,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度挖潜银龄教师教育资源,必将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深度变革,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2023年7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保障劳动适龄人口充分就业基础上,挖潜广大退休教师政治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银龄教师正积极服务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成为撬动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动能。这种能动性充分地表现在银龄教师“优师资”“提质量”“促公平”“强资源”以及“再生产”等多个维度。深刻凝练并审慎反思由银龄教师所赋予的改革动能,对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学理意义。
一、优师资:银龄教师能够优化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独特构成要素,银龄教师能够在扩规模、传帮带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切实优化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一)银龄教师能够扩大薄弱学校教师规模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龄教师融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一些师资短缺的受援学校得到了极大补充。这是因为对银龄教师的需求是由受援学校及其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所提出来的,强烈的现实需求实际上推动着有针对性的银龄教师来到受援学校。例如,受援学校在哪个学科、哪个专业、哪门课程上存在较为迫切的师资短缺,就会相应地提出银龄教师需求。援派学校在公布这些需求后,得到相应教师的积极反馈、主动应约,即供需精准对接的过程。因此,银龄教师在精准匹配后,能够有效实现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教师规模的扩大。
(二)银龄教师能够优化薄弱学校教师结构
近年来,随着校际间差异的持续扩大,教师的结构性差异表现日益突出。优质学校往往因优秀教师而优质,且优秀教师越来越多;而薄弱学校则逐渐陷入师资的“恶性循环”,即优质教师日渐匮乏,学校办学质量逐渐降低。在此种背景下,来自优质学校的银龄教师在融入受援学校的过程中,成为了受援学校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因为银龄教师在来到受援学校前,需要经过主动申报、组织审核等多项环节,从而确保了银龄教师本身在教育情怀、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优质性特征。因此,银龄教师能够切实优化受援薄弱学校本身的教师结构,从根本上缓解受援学校优秀教师短缺的情况,从而有效巩固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三)银龄教师能够推动薄弱学校教师发展
银龄教师来到薄弱学校支教、支研,同时还要对薄弱学校的青年教师实现“传帮带”,从而采取有效举措推动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事实上,很多薄弱学校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关怀下,已经配置了相应的教师资源,如“特岗计划”等招募到的优秀青年教师等,都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发挥积极作用。但这些青年教师仍需要一些像银龄教师这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精准指导,在教学、科研以及个人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问诊把脉,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教师成长,从而为受援学校构建一支“留得住、带不走、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二、提质量:银龄教师能够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银龄教师在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积极介入,根本上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提质量,无疑是《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银龄教师能够提高薄弱学校教学水平
银龄教师均经历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和知识沉淀,具有突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1]。这些长期在优质学校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银龄教师来到受援学校后,能够快速走上讲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些银龄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视野开阔,熟悉教材,理解学科知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因此,银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够以一己之力,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银龄教师能够提升薄弱学校教研水平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长期以来,部分薄弱学校的教研环节处于“塌陷”状态,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示范。而银龄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理解较深,在推动受援学校教学水平提高方面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对于受援学校而言,银龄教师是难得的教学带头人,能够切实提升学校教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整体教研品质[2]。
(三)银龄教师能够促进薄弱学校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人才培养被狭隘地理解为高水平学校的事情,忽略了薄弱学校同样能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独特作用。遗憾的是,部分薄弱学校确实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机制,特别是早期人才的发现、甄别及其培养方面。银龄教师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使其熟悉人才成长规律,理解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因此,银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伯乐”的作用,因材施教,积极推动受援学校涌现出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才,并培养这些学生实现优质发展。
三、促公平:银龄教师能够促进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路径。银龄教师本身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其任职期间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促进国家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一)银龄教师能够促进区域教育过程公平
如果从教育公平实现的三要素(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来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教育起点公平有着客观的差异。然而,借助银龄教师的积极介入,能够通过银龄教师支教、支研的实践过程实现教育的过程公平,即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主观上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流动,从而有效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变革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最终有助于欠发达地区整体上实现教育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银龄教师具有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重要功能。
(二)银龄教师能够补齐薄弱学校发展短板
很多受援学校在其文化和功能取向上,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其中教学、科研占据了很大成分,而相关的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功能亦相对薄弱。银龄教师是一个教育资源汇集的“综合体”,其本身具有多元教育资源,能够全方位为受援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定支持。例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校银龄教师受援学校,得到了来自全国几十所“双一流”大学的几百位银龄教师的先后支持。这些高校银龄教师不仅完成了支教、支研的基础性任务,而且还受学校邀请组建教学督导组,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银龄教师能够推动实现教育“共同富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银龄教师前往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帮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薄弱学校的改革发展,也有效改善了受援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强化了当地文化创新发展,从而积极促进实现精神共同富裕[3]。
四、强资源:银龄教师能够强化知识型的退休人才资源
作为我国知识型退休人员的重要代表,银龄教师前往欠发达地区教育帮扶,体现了退休人员自身的发展意愿,同时也彰显了人力资源再开发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促进银龄人力资源的深度挖潜。
(一)银龄教师能够体现退休人员发展意愿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退休人员虽然达到了退休的时间节点,但其身心状况尚佳,存在着继续从事专业劳动的冗余空间。因此,很多退休人员具有“发挥余热”的主观意愿。对于教师而言,退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教师生涯的终点,但很多教师得益于身体健康、没有过多家务干扰等,其主观上仍愿意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从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到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再到2023年7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其本质上都是推动更多优秀退休教师走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实现自身继续从教的意愿。
(二)银龄教师能够彰显退休人才资源优势
与其他职业相比,银龄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够充分彰显退休人才作为重要人力资源的独特优势。这是因为,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研究水平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担负起优质教育的过程。作为优质学校的从教人员,银龄教师本身就具有鲜明的资源优势,并能够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支持受援学校发展的强大动能。例如,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廖群安教授,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知名专家,不仅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带去了优质的地质学类课程,还将珠宝专业类的评估、检测等资源引入这所西部高校,极大地推动了该校发展。
(三)银龄教师能够推进银龄人力资源开发
在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过程中,需要更多人才资源充分涌现。虽然银龄教师已经进入退休状态,但其远离家人、只身前往欠发达地区受援学校的教育情怀,以及自身实现优质教育再度奉献社会的过程,令人敬仰。因此,银龄教师自身除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还具备高尚的人格风范,是值得学习的师德师风楷模。如今,越来越多的银龄教师融入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是国家相关政策驱动下银龄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体现,能够进一步推动银龄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挖潜银龄教师丰富的教育资源。
五、再生产:银龄教师能够实现自身专业知识的再生产
实现“再生产”,是银龄教师在薄弱学校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所衍生出的一种独特功能。这种再生产充分表现在银龄教师的教学知识、科研知识和社会知识等多个维度。
(一)银龄教师能够实现教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长期以来,银龄教师在很多优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系统性的教学过程。当银龄教师将这些带有较强个体性、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带到受援学校时,实质上也是将一种独特的教学知识引入其中。银龄教师不仅实现着自身在受援学校的教学知识再生产,而且能够促进受援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实现迭代升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银龄教师能够推动科研知识的再生产
科研是很多银龄教师长期从事的重要工作,在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著作撰写、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形成了相应的专业性知识。这些知识正是很多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所缺乏的。银龄教师的到来,能够切实推动薄弱学校在科研方面实现更大程度发展。而银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正是理性思考受援学校在科研方面的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建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体,不断聚焦各学科的前沿科学命题,充分发挥受援学校及其所在区域的差异化科研优势,从而有效实现科研知识的校本化再生产过程。
(三)银龄教师能够强化社会知识的再生产
银龄教师前往薄弱学校开展支教、支研,实质上也是实现自身社会知识的有益补充过程。在一些乡村学校,银龄教师不仅与乡村学校内部的师生员工结成教育关系,而且也对相关区域主体产生重要的文化关系。本质上,教育是一项社会文化事业,而教师是从事这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主体。在贵州大山深处工作的银龄教师,很多人没有长期在山区学校工作、生活的经验,但在成为银龄教师后,这种独特的教育经历将成为他们毕生难忘的生命历程。实际上,银龄教师既能够从当地社会生活中获得文化知识、形成文化体验,也能够创造和促进知识交流和传播,更能够在受援学校及其相关区域积极释放“文化红利”[4]。
注:[1]张聪.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保障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136-143.
[2]姚刚,徐学福.银龄教师助力基础教育教师教研的现实困境及纾解策略——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144-151.
[3]张聪.基础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内涵诠释、价值意蕴与作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3(01):1-6+19.
[4]张聪.新时代银龄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机制探讨[J].中小学班主任,2023(0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