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男性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近半月来于爬楼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闷、气促,近2天来症状发作时程度明显加重。入院检查LDL-C 3.51 mmol/L,行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62%,初步诊断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冠脉介入治疗。
对于此类患者,术后应如何进行血脂管理?
病史梳理
基本信息:患者,男,65岁。
主诉:活动后胸闷、气促半月,加重2天。
现病史:近半月来于爬楼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闷、气促,持续10~15分钟左右,休息后可逐步缓解。近2天来症状发作时程度明显加重,且持续半小时左右方可缓解。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收缩压180 mmHg以上,未规律服药。2型糖尿病史10余年,服用二甲双胍500 mg bid,空腹血糖10~13 mmol/L。
个人史:吸烟史30余年,每天2包,已戒3年。
体格检查:血压164/100 mmHg,心率68 bpm。颈静脉无充盈,心肺听诊无殊,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1)心肌酶学:TNI 15.90 ng/mL ↑,CK-MB 88.5 ng/mL ↑,CK 1197 U/L ↑ 。
(2)BNP:112 pg/mL ↑。
(3)肝功能:ALT 13 U/L,AST 88 U/L,TBIL 14.5 μmol/L。
(4)肾功能:SCr 85 μmol/L ,eGFR-EPI 86 mL/min/1.73m2。
(5)血脂:TG 1.16 mmol/L ,TC 5.48 mmol/L ,HDL-C 1.66 mmol/L ,LDL-C 3.51 mmol/L。
心电图检查:
图1. 入院心电图检查结果
胸片:
图2. 入院胸片检查结果
超声心动图: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侧壁心尖段、下壁心尖段)。LVEF 62%。
初步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Killip I级;
(3)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
(4)2型糖尿病。
治疗经过
治疗方案:冠脉造影+介入治疗
图3. 第一次支架植入术中冠脉造影
治疗效果
(1)术后情况:患者胸闷症状明显缓解。
(2)术后监测心肌酶:TNI 2.81 ng/mL ↑;CK-MB 2.0 ng/mL ;CK 77 U/L。
(3)术后心电图:
图4. 术后心电图检查结果
出院带药
阿司匹林 100mg qd;替格瑞洛 90mg bid;普伐他汀 40mg qn;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mg qd;培哚普利 4mg 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40mg qd;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注射液140mg q2w;埃索美拉唑 20mg qd;阿卡波糖 50mg tid;二甲双胍 0.5g tid;格列齐特缓释片 30mg bid。
1月后复查
(1)冠脉造影:LCX原支架通畅、无支架内再狭窄。
(2)于LAD远段至近段串联植入:
Firehawk 2.25*23mmDES;
Firehawk 2.5*23mmDES;
Firehawk 3.0*23mmDES。
图5. 第二次支架植入术中冠脉造影
(3)血生化:LDL-C降幅达81%。
表1. 术后1月血脂指标变化
表2. 术后1月安全性指标变化
5年后复查
(1)冠脉造影:原支架无显著再狭窄。
图6. 5年后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2)血生化:
表3. 术后5年血脂指标变化
表4. 术后5年安全性指标变化
诊疗心得
ASCVD风险分层:该名患者属于中老年男性,ACS患者合并多支病变,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个高危险因素,属于超高危ASCVD患者。
降脂目标:基于我国最新血脂管理指南,该名患者LDL-C水平需控制<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50%。
降脂策略:直接启动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缩短疗程,快速降脂达标。
FOURIER-OLE研究[1]证实,ASCVD患者长期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能有效降脂,增加心血管获益。同时,心肌梗死后早期LDL-C降低与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显著相关[2]。对极高危ASCVD患者,应尽早应用PCSK9抑制剂,并长期维持治疗。
普伐他汀的安全性优势:
a. 普伐他汀是水溶性他汀,与脂溶性他汀比较,对肾上腺、性腺、心脏、大脑等部位的胆固醇合成影响极低,仅选择性作用于肝脏,既能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又能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b. 长期安全性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WOSCOPS 20年随访研究[3]结果显示,应用普伐他汀长期治疗不增加癌症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
c. 肌肉和肾脏安全性好: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安全性分析[4]显示,临床常用的4种他汀中,普伐他汀的肌肉和肾脏安全性较好。
d. 不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多项META分析[5,6]结果显示,普伐他汀基本无新发糖尿病风险。我国《≥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推荐首选普伐他汀以降低肝脏和肌肉不良反应和新发糖尿病风险。
e. 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普伐他汀不经CYP450代谢,有利于避免常见药物相互作用。
讨论环节
对于该患者的诊疗,胡伟教授、权薇薇教授、张维峰教授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及见解。
胡伟教授
血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相关死亡率。ASCVD患者越早实现血脂控制达标,其心血管风险越低,因此对于ASCVD患者来说,尽早进行血脂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应重视血脂的长期、平稳达标。达标持续时间越长、血脂波动越小,心血管风险越低。
为实现血脂早期达标,超高危ASCVD患者建议采取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联合其他不同机制降脂药物,以实现1+1>2的降脂效果,更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本例患者采用普伐他汀+PCSK9抑制剂的联合策略,患者5年随访血脂控制达标;普伐他汀长期应用安全性较好,对肝脏、肌肉影响较小,是非常合理的治疗方案。
权薇薇教授:
本例患者为中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多重用药的情况,应采取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个体化降脂策略。超高危ASCVD患者LDL-C需降至<1.4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低50%以上,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难以达标,需联合降脂治疗。
在降脂达标的基础上,中老年患者可优选水溶性他汀,如普伐他汀。普伐他汀对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的影响较低,且不通过 CYP450 代谢,因此很少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药物安全性角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本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普伐他汀在他汀类药物中属于对糖代谢影响较中性的药物,对本例患者而言是合适的降脂选择。
张维峰教授:
同意两位教授的观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复发风险高,应尽可能实现早期、长期的血脂控制达标,追求血脂管理进一步优化。考虑到强化降脂能为ASCVD患者带来更多心血管获益,因此在本例患者基线LDL-C较高、预估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不能使LDL-C达标的情况下,采用了普伐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的治疗方案。有赖于患者的积极配合,其各项血脂指标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O'Donoghue ML, Giugliano RP, Wiviott SD, et al. Long-Term Evolocumab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2022;146(15):1109-1119.
[2] Schubert J, Lindahl B, Melhus H, et 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eduction and statin intensit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and major adverse outcomes: a Swedish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Eur Heart J. 2021;42(3):243-252.
[3] Ford I, Murray H, McCowan C, Packard CJ.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er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With Statin Therapy: 20-Year Follow-Up of West of Scotland Coronary Prevention Study. Circulation. 2016;133(11):1073-1080.
[4] Sakaeda T, Kadoyama K, Okuno Y. Statin-associated muscular and renal adverse events: data mining of the public version of the 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PLoS One. 2011;6(12):e28124.
[5] Singh H, Sikarwar P, Khurana S, Sharma J. Assessing the Incidence of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with Statin U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touchREV Endocrinol. 2022;18(2):96-101.
[6] Navarese EP, Buffon A, Andreotti F, et al. Meta-analysis of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and doses of statins on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Am J Cardiol. 2013;111(8):11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