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文末可留言
最近几天,在微信群里多次见到钱理群先生的一段访谈。当我今天早上在朋友圈再次见到时,决定写这篇文章。
钱理群先生在访谈中提及的观点,我大多是认同的,反倒是对他的“郑重建议”,我有些不同看法。
为避免断章取义,也为了便于读者回看,我将钱理群先生的这段访谈转录成了文字。(为了行文简洁,下文一律用“钱理群”来称呼“钱理群先生”)
我们现在正处在无真相、无共识、不确定的时代,怎么办呢?
我提出四大原则:
第一,观察。因为现在无真相,我们看到的 —— 我刚才做的所有判断,包括我今天讲的所有的一切,本身都是可以被质疑的 —— 因为你是建立在不是全部的事实、只是部分事实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判断,所以就需要观察。也就是说,大家不要把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把它绝对化,要留有余地,要“理直气不壮”。懂这个意思吧?要“理直”,因为我还没发现我有什么错,我当然要坚持,但是“气”别太壮,别太把自己的很多判断 —— 包括我刚才讲的所有的一切 —— 把它绝对化。要观察。
另一个就是等待。这可能是必须的等待。因为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很多事情我们干预不了,我们做不了,我们只有等待,等着瞧。
第三,坚守。还是要守住自己原有的一定的信念。我想郑重建议大家,一时看不清楚就沉默,不要随便地表态。因为你没有看清楚,你就不要随便地表态,不要随便跟着走,就沉默,别说话。 那么,在观察、等待、沉默的同时,还尽可能做事。
(第四)做你力所能及范围里的,你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不赞成躺倒(躺平),就是(要)做事,但这个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做的事,就是抓紧时间写文章,把我们这一代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全部写下来,留给后人看。诸位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下面,从我认同的观点说起。
一,我认同要观察,要留有余地,避免产生绝对化的看法。
在姜萍事件中,我正是这么做的。
先观察,看看其他人的评论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重点关注事实,而观点部分,则重点关注专业人士的看法,因为通常的网友,连姜萍板书中的公式推导都看不懂。那些煽动情绪的观点直接忽略。
我和朋友们私下说,我不相信姜萍的初赛成绩,但在公开的表达中,我说的则是“我愿意相信”。加了“愿意”两个字,既表明了态度,也留下了余地。但这不是为了避免以后被打脸。判断错了,自己承认了就是。但有些错判可能是诬陷,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钱理群提到了遇事要多观察,避免给出绝对化的论断,这很好,也是基本常识。
至于“多观察”要如何操作,钱理群这段话是没有谈及的,我上面说的“重事实,重专业人士的看法”或可作为参考。
如何避免给出绝对化的看法?在钱理群的这段话中,也是没有涉及的。我的解决方案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也就是说,不论了解到的事实部分有多少,你所给出看法或判断都需要有理有据。
我想,我们绝大部分人作为热点事件的局外人,没有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了解全部事实,但也显然,并不是不了解全部事实便没有了发言权,就要因此而沉默。
倘若我们因为不了解全部事实,就要沉默与等待,那谁去发掘真相呢?难道要等央视和人民日报这些官媒去干吗?事实上,当姜萍初赛取得“佳绩”时,有不少官媒在为之欢呼。
二,我赞同钱理群说的“这可能是必须的等待”。有时候,我们是得有点耐心。但我不认为他说的这几句话里的“我们”是清晰的:
因为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很多事情我们干预不了,我们做不了,我们只有等待,等着瞧。
至少,当钱理群说“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这个“我们”和“普通人”不包括我。于我而言,钱理群是有名望的学者,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普通人”,所以,当他说“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我都不敢身居其列,但我相信,有不少人会认为囊括了自己。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更关心同类人、同阶层人的命运。比如,我关心铁链女,但我用“钱理群 铁链女”作为关键字搜索了一下,一无所获。诸君不妨一试 —— 随便用哪个搜索引擎都行。
所以,我有些怀疑钱理群是按照他的“四大原则”来看待这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比如铁链女这起,因为不了解全部事实,他那样的“普通人”认为“干预不了”“做不了”什么,于是就“等待”,“等着瞧”。那事情的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等到了,也瞧见了。当然,按钱理群的意思,“等着瞧”也可能有不停地“观察”的意思。
其实,也不应苛求所有的人都要关注铁链女,不少有声望的人也是沉默的。再说了,每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的贡献是不同的,也分大小。比如,钱理群作为学者的贡献,那是我难以企及的。更何况,钱理群在搜索引擎之外,是否为铁链女做过什么,我并不知晓。我只是想说,我不是他那样的“普通人”,但我依然可以做一些事,而不只是等待、等着瞧。因为靠观察、靠等,是等不来真相的 ——铁链女事件是这样,姜萍事件也是。
三,毫无疑问,我赞同钱理群说的“做你力所能及范围里的,你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事实上,我曾经做过,也还在做。
其实,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于一些社会公共事件提出质疑,反而是最容易、最力所能及的事。最不济,转发、关注某些社会事件,总是可以做到的。
但我时而沉默。沉默是因为觉得无话可说,沉默是一种结果,很多时候是出于无奈,而不是主动的选择。
其实,“沉默”不用再倡导了,而“等待”早就是一些国人的惯习。他们大多数是沉默的;他们也早就是这事“我们干预不了”,那事“我们做不了”,他们一直在等待……正是这样的“沉默”与“等待”,一个个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说的“坚守”,也是我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他坚守什么样的信念?而且,我认为“坚守”这段话里关于“沉默”部分,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等待”部分的效果相当:
第三,坚守。还是要守住自己原有的一定的信念。我想郑重建议大家,一时看不清楚就沉默,不要随便地表态。因为你没有看清楚,你就不要随便地表态,不要随便跟着走,就沉默,别说话。 那么,在观察、等待、沉默的同时,还尽可能做事。
这段话里有些不够清晰的表达,比如,“不要随便地表态”,“表态”是指发表观点,还是指做出判断。结合“不要随便跟着走”来理解,他说的“表态”,很可能指“站队”,是指加入某一阵营。还有,什么才叫“看清楚了”呢?若是指了解到全部事实才是看清了,那就很困难了。总体来说,似乎他的“郑重建议”,就是在倡导人们要沉默,别说话。
—— 也许我误解了钱理群的意思。但他这段话的确让我很困惑,因为有些表达是可以省掉的。
至少,这段话给我的感觉很不好,就像他谈及“等待”那部分的言辞一样。会有不少人以为自己就是钱理群说的“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于是觉得“很多事情我们干预不了”“做不了”……这里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因为会有不少人觉得自己“没有看清楚”,那么,他们就要“沉默,别说话”吗?
但是,我们在未看清楚时,还可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还可以质疑的 —— 尤其是学者,更应该在此时提倡质疑,而不是倡导沉默、不说话。
因此,我非常困惑的是:作为学者,对于看不清的东西,难道不应该是想方设法地搞清楚吗?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曲解了意思,认为钱理群说的重点是“不要随便表态”,那不妨将他的话做一下删节,你比较下:
【原句】:我想郑重建议大家,一时看不清楚就沉默, 不要随便地表态。因为你没有看清楚,你就不要随便地表态,不要随便跟着走 ,就沉默,别说话。
【删节后】:我想郑重建议大家,一时看不清楚不要随便地表态。因为你没有看清楚,你就不要随便地表态,不要随便跟着走。
—— 关于“沉默”“别说话”之类的言辞是否可以省掉?
当然,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对。这就要说及我认同的另一点。
四,钱理群所言的“我刚才做的所有判断,包括我今天讲的所有的一切,本身都是可以被质疑的”,这句话也完全适用于我,适用于本文所说的一切。
只不过,当他说起第三个原则“坚守”时,他阐述了什么呢?他“要守住自己原有的一定的信念”,那是什么信念呢?又如何才能守住呢?靠沉默吗?
不论怎样,我认为一位学者,是不应该倡导沉默,而是应该提倡质疑的。尤其是在这个真相难得、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更应该鼓励大众畅所欲言。言论自由,本也包含说错话的自由。
至于钱理群谈及“观察、等待、坚守、做事”时的种种担忧,在言论空间,或可一言以蔽之:
坚持有理有据地说话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推荐阅读:
👉 1.樊登翻车现场:感受到负面情绪是因为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 2. 与【李镇西】商 榷:质疑寓言《愚公移山》有违常识?
👉 3. 与吴军老师商榷“濠梁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