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文末可留言
本文是续篇,主要记述小吴同学在期中考试前一天放学后的所作所为。我想表达的是面对考试的一种可能的心态,这和很多家庭的考前备战或刻意放松不同,我们家的特点是没有特点,一切如常。我在文末再说这种方式的好处,以及驱动这种模式形成的底层理念。
这学期的期中考试被安排在周一,而这前一天的周日,因为五一放假调休,上周四的课。
周日下午到了放学的时间,我没接到小吴同学的电话,便猜他一准儿是买零食去了。中午送他上学时,他悄悄地和我说他带了点零钱 —— 其时我们在电梯,旁边根本没人(好像是他们的老师要求学生不要带钱去学校)。我就问他带了多少钱。八块。
后来,大约是他放学后半小时许,小吴同学打来了电话,我就很奇怪,接通后便先开口了:“你不是自己回来吗?又要接你吗?”
他说:“不是的,我已经到我们家楼下了,在门外。爸爸,你下来,我需要你的帮助。”
“什么事?在门外,那你怎么没用门铃对讲机……”
“爸爸,你下来再说,我需要你的帮助。”
原来是小吴同学花了五块钱买了个玩具,那是一坨黏糊糊的东西里面裹着两个黄色的小球,将那玩意儿往什么东西上一甩,就会粘在上面。他说是不小心,一下子甩到了楼道口门头的玻璃上,够不着了,所以喊我来帮忙。
我跳起,将那坨东西抓了下来。
“爸爸,我还以为你够不着呢,给你准备了个工具。”这时我才注意到他手里拿着一个饮料瓶,里面还剩了点饮料。地上还有一个网球。想来他努力过的,或许曾试图用网球去打下他的玩具。有喜欢打网球的邻居们在楼外的拐角处放了一筐球。我让他将球还了回去,两人就回家了。
回家后,他见我的电脑开着,就要过来看英语动画片。前段时间,他将108集的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看完了。刚开始的二三十集是我带着一集集看的,边看边讲,但他等不及了,就自己看,后面都是生吞硬剥,估计剧情是了解的,我也没有管他。
他前段时间看了Good Dinosaur,那是我们早看过的《恐龙当家》,但这次是纯英文的,他也看得津津有味,还说这次懂了一些以前没懂的东西。比如恐龙爸爸死后,玉米地旁树立的几块木板原来是恐龙爸爸的墓碑。
最近几天,小吴同学对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感兴趣了,将1、2、3都看完了。而今年的《功夫熊猫4》在院线下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就给他找来,他看完大失所望,三番五次地和我说这第4部拍得太烂了,看了一次就不再看了,而是将前面三部反复地看,依然是全英文的版本。
周日的下午,正好是小吴同学的外婆来了,我就在客厅陪着老人说话,他在我的卧室刷《功夫熊猫》。
由于丈母娘下午还要回去,等我们夫妻5点多送老人上了车,小吴同学还在那里看他的《功夫熊猫》。
快6点半时,他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我们早就说好了去吃回转寿司的,就没有做饭。叫了他几次,还是不动,把我俩搞火了。我俩都饿了。特别是他妈妈,下午因为家里有事,特地请了假,一直在外面跑来跑去的。
“No dinner,no TV!”我指着显示器朝他喊。
小吴同学没懂这句话的意思。我就又重复了一遍,并加上了手势。
这下他懂了,跟着就纠正我:“我看的不是TV,是movie。你应该说‘No dinner,no movie’!”
跟着又补充,还可以说:“No food, no movie. 不吃东西就没有电影看。No dinner,no panda.”
我发火归发火,还是给他点了个赞。
他一边换衣服为出门做准备,一边和我确认晚上看直播的事。最近,他爱上了一个“马桶人大战监控人”的系列视频,制作这动画的工作室说在周日晚上9点直播新视频的发布,他很想看,周五就和我商量将那晚的上网时间调30分钟到今晚,我同意了。估计是看见我发火了,就担心我变卦,于是再次确认一下。
他心安了之后,我们三人到了寿司店,结果还是他最饿,一人就吃了9碟。他最喜欢吃的就两三样,都是红碟装。
这时他想起了有作业没完成!
我和他妈妈很奇怪,问:“你不是明天期中考试吗?怎么还有作业?”
“语文老师布置了一张试卷的 —— 不过你们放心,我在学校做得差不多了,只剩一点点了。我们还是快点回家吧,我还想和小区的小伙伴们玩呢。”
他妈妈本想在商场逛逛的,但经不住小吴同学一个劲地催促,末了,看中了一床凉席。店员将两种颜色摊在那里让我们选,小吴同学一锤定音,连“点兵点将”的程序都省了。
回到家时,8点刚过,这也是小吴同学通常出门找小区同伴玩的时间。他妈妈说:“今晚还是别下去了,估计你的小伙伴们要复习,准备明天的考试,你去了也没人的。”
小吴同学同意了,但主要还是担心错过了看直播。遂见他拿出他的语文试卷写了起来,但没两下就见他在收拾东西。我就很吃惊地问:“这么快就写完了?”
“不是说了吗?我在学校就写得差不多了。这次也不用写作文的 —— 直播的时间还没到,我还是看看Kung Fu Panda吧?”
“明天考试,你就不回顾一下所学的内容?”
“不是回顾过了吗?做数学题前要注意两点:1,先要确定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2,不会的题要画图的。”
“呃,好吧。”他所说的回顾,是周六那天去图书馆还书时,我俩在车上聊的内容。
他又嬉皮笑脸地说:“考试前不是要放松一下吗?”就又看起了《功夫熊猫》。一面看,一面和我们讲解。其实他也不是一直在看,时而在那里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辞,就像不会使用双节棍的周杰伦。
我想起了要给他理发的事。哪知他不想理了,怕错过了直播。我们便说时间足够,理完发,洗个澡,舒舒服服地看直播,难道不香吗?遂同意了 —— 估计也是担心他一变卦,我就跟着变卦,我不给他的电脑开网络,他想看的直播就被“卡了脖子”。哪知,我一不留神给他剃了个大光头!(上一篇文章有细说)
上面所写的都是琐事,但从中也不难看出我们对考试的态度。
是我们对孩子的成绩无所谓吗?是,也不是。
我们不直接追求成绩,而是想办法提高小吴同学的能力。只要他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了,最终必然会在成绩上体现出来。分数是他能力提高后的“副作用”。
在对于孩子成绩的看法上,我们和老师的底层动机可能是不一样的。老师之所以看重分数,是因为孩子的成绩直接体现他们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评估体系下,老师的能力是由孩子的成绩决定的。这种决定性的关系使得老师会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数,他们会认为,学生的分数等同于学生的能力,正如学生的分数等同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一样。
直接追求分数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怎么快,怎么有效,就怎么来。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部分老师那么喜欢学生死记硬背了。因为孩子的记忆力好。再就是一些老师喜欢耗时间,他们认为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反正他们只需要上下嘴唇一碰,忙活的是学生,而在他们看来,你学生不就是学习的么?谁让你不会呢!
而追求能力的培养就不能着急,尤其是对于那些开窍慢的孩子(比如小吴同学),除了一定的引导之外,就只有等待了。
小吴同学除了英语能保持90分以上,语文数学很一般。语文考试,他经常写错别字,那分数肯定高不了,尤其是他的数学不好,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刷新了他的低分记录。关于他的数学,以后我再用专门的文章细说。
只有家长对教育的实质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你才能识别出老师的哪些做法是好的,而哪些只是为了短期利益的揠苗助长。要知道,不论多么负责任的老师,最多也就教你的孩子6年;而你作为家长,至少得对孩子负责到18岁 —— 谁更应该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孩子成长,一目了然。
另外,如何看待考试,我的观点应该和很多家长不同的。
简而言之:考试是发现不足的,而不是定义能力的。
我曾多次和孩子说起,没有一个人可以根据你小学的成绩来定义你的人生与成就 —— 你们的老师也不能。事实上也是如此,就拿找工作来说,谁还关心你小学的成绩?高中的成绩都懒得问你的。作为成人的你不妨回头想想,你小学时期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后来怎样了?恐怕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如那仲永,泯然众人矣。
所以,与其奔着分数去,不妨奔着能力去。让孩子在试错代价最小的年纪,自己去体会、去琢磨,让他们自我学习、调整、修正,并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