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文摘   2024-05-21 10:57   海南  

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4
分钟

文末可留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时而听到。这的确是指责老师的好说辞。

写文章前,我查了一下,应该是陈鹤琴说的。按百度百科的词条介绍,他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我点击了网易的那篇文章,迅速拖到文末,高赞的留言是这三条:

如果你是老师,又和这些网友的想法类似,那真的很不幸 —— 你正是那“不会教的老师”!因为你连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具备。

逻辑思维是辨别是非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你连这种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你又怎么可能教得好学生?难道靠捣糨糊吗?比如,“怎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你没惹他,他怎么打你呀?”“你不理他不就行了吗?说你几句也没什么的,不破皮破肉的”“……”

一旦你陷入上图中网友那样的争论,便已说明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匮乏。

首先,陈鹤琴说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应该是有上下文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或许正如网易的那篇帖子所言,这是“陈老先生用来激励自己、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这有错吗?肯定没有啊。当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样认为 —— 而不是喊个口号 —— 这样的人定然是让人们敬重的。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这句话早就剥离了情境,成了一句墙上的标语,成了家长心中的审判词,被人们广泛地用来评判一名老师的好坏。

悲摧的是,倘若一位老师无法理解这句话,不能进行有力地回应,恰恰又说明了他正是“不会教”的老师……

下文的讨论抛开陈鹤琴,以及他所言之情境,只讨论这句“标语”的意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有人以“凡事无绝对”来反驳这句话,但问题是,“凡事无绝对”本身就是一句绝对的话,犯了“自相矛盾”之谬误。所以,我们还得回到这句话本身,进行语义上的分析。这也是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因此,如何理解这句话?有哪些关键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说我会如何回应这句话。

—— 假设我是老师,当有家长用这句话指责我时,我会这样说:

“是的。我也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你就在教育他,肯定比我更了解他,你能和我分享一下你们日常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吗?我也想更充分地了解他,以便因材施教。

“另外,我也想知道家长对于‘好’的标准。在你们眼中,怎样才算将你家的孩子教好了?看我们能否达成共识。我也期望你分享一些你在家庭教育中教得好的案例。

“而说到教得好与不好,我不得不提醒一下,我们成人眼中的‘好’,未必是孩子眼中的‘好’。再者,有些‘好’虽然很好,但孩子当下未必能做到,有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指望考六七十分的孩子下次就考90分、100分,可能不现实,我们要更耐心一些,急不得,要慢慢来……”

以上的回应,就是抓住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何谓“老师”,何谓教得“好”。

对于“老师”,我取了广义。通常,狭义的老师指学校里(上课)的老师。

通常,人们若是将某个词的狭义和广义随意切换,这是需要警惕的,因为这是一种逻辑谬误,称之为“概念滑转”或“偷换概念”,是要避免的。但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陈鹤琴说这句话时是有情境的,他说的本是狭义上的老师,然而,当这句话脱离了情境,被广泛地运用,这种应用范围的扩大应该反射回至关键词的词义,因此,老师也应该取广义。

事实上也是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说法没毛病。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在教育孩子,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更是如此 —— 所有能教他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不是指三个,而是多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么,他首先应该做的是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信心和耐心,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技巧方法,来真心对待孩子?

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适合于律己,正如陈鹤琴以之作为座右铭一样。我赞同这句话,因为我就是自家孩子的第一任且时久的老师。

事实上,孩子也是我的老师。随着他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能当我的老师的时刻也越来越多了。当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称得上狭义意义的老师时,想来我已经年老体衰了。届时,我希望他不要嫌我笨拙,希望他那时也对自己说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相关阅读:

👉 1. 雕像涂鸦、阅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 2. 逻辑思维能力匮乏,是一些老师的通病

👉 3. 逻辑谬误漫谈之五:偷换概念

👉 4. 逻辑谬误漫谈之五(续):偷换概念


井蛙惊梦人
井中观天,待水满而出,或顺桶而上。无以为乐,唯读书自鸣,但求得意处惊扰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