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的冲突(二)

文摘   2024-05-30 16:29   海南  

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8
分钟

文末可留言

本文是续篇,在继续话题之前,先对前文〈家校的冲突(一)〉进行事实层面的勘误与澄清。事关老师的更换频率:教我家娃最久的是语文老师,从一年级入学,至四年级上学期,都是她当班主任,但因为结婚生小宝宝了,四年级下学期在休产假,因此更换了语文老师,班主任工作则由当时的数学老师接任,而那数学老师是第二任,第一任只教完一年级。但这数学老师只担当了一学期的班主任,五年级的数学和英语老师又换人了。现在孩子上五年级,三门主课中,教孩子最久的是四年级下学期接手的语文老师。英语老师换得最是频繁。大致如下图所示,当前的课任老师中教孩子最久的是语文老师。


若是老师能稳定下来,又能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来,那他们的成长应该会轻松一些,而最终的效果却不一定差。我做了个简单的对比示意图:

倘若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六年级毕业时孩子们也能取得好成绩。这样既能保证学校的声誉,也能保证在低年级时不会把孩子搞得很辛苦,这本是可以两全其美的。

我倒不是想说我家娃在学校的低年级很辛苦(我觉得还好),而是想说,一旦频繁地更换老师,而每个老师为了展现自身的能力,就会倾向于狠抓成绩。即使学校不将孩子的成绩作为考核老师的(主要)指标,但一些老师出于面子的考虑,也会看重孩子的成绩,这是人性使然。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人有着一种本能的冲动,总想着自身的能力得到展现并获得外界的认可。只有极少有定力的老师才能对抗这种冲动:一来是他们真的很懂教育,二来是真的爱孩子,知道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

以上是对前文的补充。本文重点阐述我在前文的文末提出的问题:既然冲突存在,那么,当老师让孩子往东,你却想让孩子往西,那夹在中间的孩子怎么办?他不就左右为难,被两边的成人撕扯吗?

解决方案我会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说,本文主要阐述冲突的种种表现。因为不少的家长不能感知到冲突的存在,哪怕是察觉到了问题,也认为那没什么大不了的,在他们眼中,“老师是过了点”,但“老师也是为了孩子好”,于是翻个身,又稳稳地睡了过去。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那应该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某天中午我接孩子放学时,发现他的嗓子哑了。原来是老师鼓励孩子们大声朗读,于是孩子们就比赛,看谁的声音大,看哪一组的声音响,结果二三十分钟的早读就把孩子搞成了公鸭嗓。这可能还不是某个老师的问题,而是很多学校都这样,一些老师或领导对这种“书声朗朗”有着某种偏好,有的甚至到了偏执、狂热的程度,他们能从孩子们歇斯底里的喊叫声中得到满足。但我们都知道,这种喊叫是非常态的,是逆人性的,是不应该被鼓励的。

我和孩子说,以后可千万别再犯这种傻了,正常声量读就可以了,你不喜欢朗读的话,默读也没有问题的。但孩子说,不大声读不行的,老师还安排了专门的学生检查,要是谁读的声音不够大,还要罚站的。把我搞得目瞪口呆 —— 一个学生居然可以将他的同学罚站!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一个小学生可以拥有这样的权力,而这种判罚却只是取决于一个小毛孩的主观判断,他说声音小了那就是小了,然后就可以将另一个小毛孩罚站!何其荒唐!!

我就和老师沟通了一下,但一开始没有正面说这事,而是从朗读和默读的优劣说起。比如,朗读能听出孩子有没有读错字,而默读的速度会更快,因为它不再受限于学生的朗读速度,可以“一目十行”。在低年级,我也赞同有朗读的必要,但用正常的声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声朗读,把嗓子喊哑了可不好;在高年级,则完全没有必要朗读,而是要推崇默读,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让孩子阅读更多的书籍。我和老师的话就说到这里了。

另一方面,我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没有必要去和其他孩子比声音,这种行为很傻,他们爱读大声是他们的事,我们不要跟风。记得那时我给孩子朗读了一段叔本华的话,提醒他集体荣誉感其实很廉价:

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骄傲,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号称为他的国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说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否则也不会抓着那些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了。

我还告诉孩子,如果有同学说你声音小,要给你罚站,你再告诉我,我会再和老师沟通的。

这类的事情其实蛮多的。

再比如,我不在乎笔顺,认为孩子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教材中规定的笔顺只是参考。这就像教人如何拿筷子吃饭一样,若是教材中画的是右手执筷子,那并不意味着左手拿筷子就是错的,关键是能把食物夹起来或者是扒到嘴里,那才是重要的。另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于既成的汉字是如何写就的,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独特的理解非常宝贵,不应被破坏。再者,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其本质依然是符号,是为了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因此,一个字是如何写成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字形,只要形状符合预期,别人能识别就可以了。倘若是要强调汉字的书写,那一定是强调形状,强调写成的字要工整,而不是书写它的顺序。但现在呢,学生写字成了练习书法,笔顺是很重要的部分。不论是教学要求,还是老师本人,都很重视笔顺 —— 若孩子的笔顺没按照书上的要求写,那就会判他这个字写错了。然而,教材的笔顺只是参考,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教材中的笔顺也是在变化的,这正好说明了笔顺本无定法!所以,孩子不按照书中的笔顺写就是错的说法,很是搞笑。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一些人看来只是小事,那我再举些更大层面的事。比如,历史就让我觉得很糟心。一些老师自己都没搞明白历史是咋回事,但他们还很喜欢给孩子讲历史。除了给孩子灌输仇恨,我真没看出他们讲的“历史”有什么积极作用。但我不希望孩子的心灵被这种仇恨所污染,也不希望孩子的心智被扭曲的历史所蒙蔽,我不得不将孩子往回拉。

再往更大的层面上看,那就是树立价值观和如何做人了。

价值观往根子上寻,依旧能追溯到康德的议题上,人是目的,还是工具?这个在上一篇谈过了,分歧是显然的,这种分歧也必然带来冲突,但这是宏观层面的。而说到如何“做人”,却是微观层面的,是非常具体的。“做人”其实是“人做”的倒装,“做人”是这“人”做了一件又一件事的累积。一个人处理了某件事,处理了各种各样的事,他在处理所有事情时的表现就塑造了他在世人眼中的样子。所谓为人处世,关键在于“为”字 —— 这个人,他“做得”如何。所以,言传之外还得有身教,甚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你指望一个被领导PUA而不敢吱声的老师能教孩子勇敢吗?当老师一边说反对形式主义,一边却又将形式主义的通知转发给家长,并希望家长配合他的工作,你指望这样的老师能教你孩子做一个真实的人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不论是在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导上,还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家校的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作为家长,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大抵是麻木了。如果家长试图调整或纠正学校和老师的教导,那孩子被夹在中间拉扯(甚至是撕扯),是孩子必须要面对的。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家长和老师是他们开始融入社会时最先面对的两种权威的代表,一方来自家庭,一方来自社会。两种权威的意见的不一致,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种困惑,化解这种撕扯,是一件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曾有两三位长者不止一次地提醒我,要少干预学校的教育。他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说那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听谁的好。还有位长者的观点很有启发,他说,有时让孩子过早地了解真相,反而是坏事。他们都是我很尊敬的人,也是生活中的智者。毋庸置疑,这些提醒和告诫无一不是从爱护我和孩子的角度出发的,我很是感激。

但我除了被冲突所困扰之外,还很不甘心,因为很多事情我到三十好几岁才明白了一点,我不想孩子重蹈覆辙,糊里糊涂地过上多年。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蒙在鼓里,他们不敢想,也不愿意去面对真相……

我不甘心如此。所以,我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化解他的困惑和面临的撕扯,而且,我还要将那几位长者担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待续)

相关阅读:

👉 1. 家校的冲突(一)

👉 2. 语文教育的误区(之一):笔顺教学该入土了

👉 3. 语文教育的误区(之二):抄写与背诵课文


井蛙惊梦人
井中观天,待水满而出,或顺桶而上。无以为乐,唯读书自鸣,但求得意处惊扰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