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文末可留言
昨天午后,在送小吴同学去学校的途中,想起了标题所示的问题,就问他:
你认为残疾人在地铁车厢内乞讨合适么?你碰到了会不会给钱?或者说,倘若有人给这残疾人钱,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小吴同学想了下,说:“不合适。因为那是公共场合。”
“在公共场合乞讨,不是很正常吗?”
小吴同学还没想好就到学校了。我便让他下午好好想想,放学后接着讨论。
之所以和他讨论这个,是因为有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亲身经历: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脖子上挂着二维码,在地铁内乞讨,而整节车厢仅有他一人支付,还有乘客明确地向残疾人挥手拒绝,他因此而感慨,认为人心冷漠。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特别适合与孩子探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而且这涉及到理智与道德,能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
放学后,我们去海边徒步5公里时,又拾起了这个话题。
老吴 :地铁车厢内,有残疾人行乞,你给还是不给?
小吴 :不给。我没钱啊。
老吴 :假设你有钱,你给还是不给。如果觉得这假设的慷慨不作数,那就说别人好了 —— 你看到别人给钱,你是否赞同?
小吴 :嗯……我有钱也不给。
老吴 :为什么?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如果我们力所能及,是应该帮助他们的。
小吴 :他要一直找我要怎么办?我这次给了,他下次还找我要呢?
我哑然失笑。孩子的想法有时会超出成人的预料。虽然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但很多人早就忘记小时候的担心与忧虑,难以与孩子共情。我们得时而提醒自己这一点。
老吴 :你这担心倒是不无道理(下文会再讲到)。不过,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不会有乞讨者嫌你给得不够,一直找你要的。再说了,车厢内那么多人,他不一定能记住你的 —— 除非你很特别,比如其他人都给钱,但你没给;或者相反。
老吴 :那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点,你给了他就走,他以后也不会再来找你要 —— 你给还是不给?
小吴同学沉思起来……
假设一些情境来思考,是思想实验,这有点像消防演练,本是很有价值的,但这种假设的情境也会有一些问题,特别是需要当事人付出的时候,一旦在现实中发生,当事人未必如他想的那样做。因为人们画个饼,或开张空头支票,那都是很大方的。
有个老农的笑话讲的就是这个。有人问老农,要是他中了500万的彩票,愿不愿意捐掉大部分?比如捐400万。老农说愿意。但问到他愿不愿意捐一头牛时,他说不愿意,因为他真的有一头牛。
因此,面对小吴同学的迟疑,我决定换一个问题。
老吴 :那我们换一个问题,你认为残疾人是否应该在地铁车厢内乞讨?
小吴 :当然可以啊。这是公共空间,他有这样的权利和自由。
老吴 :好。既然他可以在车厢内行乞,这时有人给他钱,你是否赞同?
小吴 :他给不给都行的,这是他的自由。
老吴 :那肯定要自愿的。强迫他人给的话,不就成了抢钱么?但我的问题是,你是否赞同他人给钱的行为?“赞同”的意思是,你不但认为这是对的,还鼓励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小吴 :……嗯,赞同。
老吴 :好。我总结一下你对这事的总体看法。一,你认为残疾人在车厢内行乞没有问题,这是他在公共空间享有的权利;二,你认为乘客给残疾人钱是好事,这种行为值得提倡。我的总结对吗?
小吴 :对的。
老吴 :你刚才说你不给钱的时候,我做了一下解释,但也说你的担忧不无道理,那是因为会有另一种情况出现,和你的担忧相似。
老吴 :倘若你给了,别人也给了,很多人都给了,那行乞的人就会得到很多钱;当一个行乞者在地铁内能讨要到很多钱后,其他的行乞者自然也会跟着来的。地铁内人多啊,既然收益可观,那他们定会跟风而至。到那个时候,地铁内就会出现很多乞讨者,作为乘客,你愿意看见这种情形出现吗?
小吴 :不愿意。
老吴 :是啊,我肯定不愿意的。地铁内座位本就不多,而我们还要优先照顾残疾人,让给他们 —— 所以,你看啊,最初,人们出于好心,想帮帮残疾人,同情他们,给他们钱,却最终导致了好心人的利益被侵犯,好心没得好报。所以,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小吴 :不应该给钱?
老吴 :给钱有什么不对?这不是做好事吗?是不应该在车厢内行乞吗?但你刚刚也说过的,那是公共空间,他有权利这样做。
小吴同学沉默了一会儿。
小吴 :……我想不出。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老吴 :我认为,关键在于对车厢内空间的理解。你说这是公共空间,这虽没有错,但不够准确。这个公共空间是有特定用途的。乘客一旦上车,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地,但行乞者却没有。他们往往是从哪一站上车,最终又从那一站下车,他们进入地铁是为了行乞的,没有目的地。然而,交通工具是有特定用途的,是为了将乘客送往他们的目的地,倘若某人的目的与此相悖,那他就不应该乘坐。也就是说,哪怕他是残疾人,也要遵守这条潜在的规则,他乘坐地铁是为了去某个地方,而不是为了乞讨。
小吴 :那他要是去某个地方,顺便乞讨呢?
老吴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的确,作为其他的乘客,是无法分清他是顺路还是专门的,至少,乞讨者为了让自身的行为合理化,他们可以宣称如此。所以,这第二个问题也很关键,那就是乘客是否应该给钱?
小吴 :不应该给吗?
老吴 :是的。我们应该有个明确的态度。我记得,上海地铁以前就是这样做的,车厢内的广播中明确说了“禁止在车厢内乞讨”。
老吴 :这句话看起来是对乞讨者说的,但其实是对乘客说的。虽说是“禁止在车厢内乞讨”, 但若真有残疾人这样做,地铁的管理者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人们对弱势群体还是有一定的宽容度的。因此,这句话是对其他乘客说的。当某个残疾人走到一个心地善良的乘客面前,那乘客给不给钱?若是某天给了,那他能不能天天给?要是碰到多个呢,他给了这个,不给那个吗?一旦好心成了负担,那他就需要一个理由来拒绝。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地铁广播的禁令了。这对中国人尤其管用……
老吴 :从最终的结果看,这条禁令也是对乘客说的。因为只要大家都不给钱,那乞讨者就没有收益,也就不会再在车厢内浪费时间了,从而达到了“禁止在车厢内乞讨”的目的。
老吴 :想明白这些后,当你真的在地铁内碰到了残疾人乞讨,你不给钱,是不是就没有道德负担了?
小吴 :是的。
老吴 :也不仅仅是道德负担的问题,本就不应该给。因为,一旦你给了,就是在鼓励这种乞讨行为。这很像一些家庭中的溺爱,当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又哭又闹时,要是家长心软了,满足了这种要求,那就是在鼓励孩子重复这种行为,这是要不得的,有害的。有同情心是好事,但若是滥用,不能明辨是非,就会好心办坏事。
老吴 :其实,行乞的地方多了去了,为何非要在地铁里呢?还不是因为地铁运行稳定吗。我从来没见过在公交车内行乞的,虽然那里面人也很多,但公交车开起来很不稳,常人都站不住的,更别说残疾人了。因此在哪里行乞“更适合”,他们是有考量的。同样,想表达同情心与爱心,也有一大堆场合和时候,没必要非要在地铁车厢内做,因为公共交通工具有着特定的目的,献爱心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可以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不应该鼓励行乞。
老吴 :所以,你看,要想搞定某件事,从源头上下手,会是很好的方式,往往能切中要害。思考问题也是如此,你得抓住问题本质 —— 咱们今天讨论的,需要抓住哪两个关键呢?
&—?%—@…*=!…
问题一,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弱势群体行乞是否合理?
这是关键问题。需要抓住“交通工具”这一公共空间的特征,明确其隐藏的规则。
问题二,为什么(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
拒绝道德绑架的有效方式,是要努力看长远一点。一旦你洞悉到好心也可能会有“副作用”,明白了那些后果或恶果后,你就不会被道德绑架。好心要用在恰当的时间与场合。 一旦用错了地方,哪怕初衷再好,也会带来灾难 —— 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所以,当一个人说“我也是好心”时,你一定要小心了,因为对方很可能已经造成了恶果。
很多恶事,也是借着好心之名,堂而皇之地开展,光天化日地推行。
推荐阅读:
👉 1. 和孩子聊择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 4. 当孩子的微信被陌生人登录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