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文末可留言
本来不想再说姜萍的事,但早上看见一个人的连续两则留言,他那寥寥数语,几乎囊括了很多姜萍支持者的声音,很值得“说道说道”。
这两段话真的是“集大成者”,可谓浓缩的精华,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展示了这片土地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认知,很有代表性。
他一上来就是几个排比句,但话只说了一半,大抵是想以几大权威媒体“没有质疑”来说明事情的可信度 —— 这得是对现实有多大的误解,才会认为这几个官媒的存在是为了质疑的?但不得不说,这几句深得小学生习作的精髓,排比句用得很有气势,一般的老师都能给他砸晕掉,然后给个高分。
接下来的这句“咱江苏老百姓的孩子咱们自己疼”就更有意思了!
看见没?现在的姜萍成了他们江苏老百姓的孩子了!
但不知其他的江苏老百姓同不同意啊,怎么就突然多了个孩子呢?再者,姜萍的父母又同意不同意呢?他们含辛茹苦地将姜萍拉扯到17岁,连孩子上高中的学费都缴不起,怎么现在别人突然有份了!
那些习惯性地代表他人的,也习惯性地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种习惯很不好,有点像惯偷。
只不过,姜萍这事是让他们觉得荣耀,和那些动不动说“我们祖上也阔过”的人是一样的,喜欢找各种理由往自己不沾边的事上蹭,俗称“沾光”。这让我想起了阿Q,阿Q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说自己姓赵(后面不说了是因为不敢再说,被赵太爷扇了耳光)。
要是真的觉得姜萍是你这江苏百姓的孩子,你自己要好好疼她的话,那这前17年你跑哪里去了?就算过往不究,你终于找到了失散17年的“小妹妹”,请问你准备怎样去疼呢?要不要掏点真金白银表示一下诚意?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不管决赛成绩怎样,永远支持姜萍小妹妹”就有点鸡贼了。我觉得这样表达个人心迹是不够的。倘若真是你家小妹妹,那话应该这样说:“不管预赛有没有作弊,我永远支持姜萍小妹妹”。因为“是否作弊”才是人们质疑的靶心,也唯有如此表态,才能彰显一个“自干哥”的坚决立场。
再来看这第二段的第一句:“放着贪官污吏不去说道说道,……”。这句话还有其他的表达,我下面会再说,我先就此回应一下:我(自媒体)作为老百姓,和你一样,所说的和围观的主打一个爱好,喜欢什么和关注什么就评论什么,而这揭露贪官污吏的事,难道不是你口中的几大权威媒体该干的吗?在那些贪官污吏没有落网之前,我也建议你在各大平台去留言揭发,多多地“说道说道” —— 你都不用写文章的,留言就行,更何况你的排比句用得这么好,又喜欢代表老百姓,肯定能胜任。
曾有朋友提醒我,我们应该多质疑公权力作假,对待个体,特别是未成年人要宽容,正好和这留言者的意思有部分重叠:A与B,你应该更关注A。只不过,这留言者为了显得自己正确,他的表达很夸张,“成天攻击一个未成年农村女孩”,如果是针对我的文章说的话,那就是罔顾事实 —— 我何曾“成天攻击”?我只不过说这事存疑,还提醒要“谁主张谁举证”,不能一口认定姜萍就是作弊,而只适合于“存疑”!
不过,他这句话里面的“未成年”、“农村女孩”说的都是事实,这种组合也是简练的、有代表性的,值得品咂一番。
17岁的中专生是未成年人,但这个年纪也让我真是“呵呵”了,但我必须得承认,的确,哪怕只是差一岁、一个月,甚至只是几天、几小时,只要未满18周岁,那都是法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但是未成年人怎么了?若是你家孩子考试作弊了,你不让他的同学说,老师说吗?总不能是年纪越大的未成年人越不能说吧!所以,这背后的逻辑,我实在是看不懂。因为未成年人作弊应该说,更可以说、可以质疑,而不是倒过来。
既然你们喜欢用“未成年人”和“农村孩子”说事,那我举个前不久的例子 —— 虽然早已超过了7秒,但互联网上还有记忆的。
下面这段文字摘录自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
一位14岁少年的死亡令河北省邯郸市陷入震动。
2024年3月11日,刚从山东工作地赶回肥乡区旧店村老家的王崇,就不得不面对儿子王子耀的死讯。当天,王子耀的尸体在肥乡区北营村南的一处蔬菜大棚被发现,而带警方到此处指认现场的,是王子耀的3名同班同学。
3月12日,王子耀的姑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前述3名同学涉嫌杀害王子耀,已被警方带走,王子耀一家收到了该案的立案告知书。据新京报报道,案由是“故意杀人”。
我专门查了一下案发地,这个有着“蔬菜大棚”的“北营村”够农村不?
另外,这三名凶手才14岁,比起17岁,是不是更未成年?
对于这三名“未成年农村男孩”,你们哪个不是人神共愤,个个得而诛之,还有不少人说这未成年的刑罚定得不合理,要降低未成年人的界定年龄吗?
怎么现在到质疑作假、作弊这事上了,你们对未成年人就突然宽容起来了?这不是赤裸裸的双标吗!
肯定又有人要说了,这两件事情能一样吗?你居然放在一起比!一件是好事,一件是恶事,能一样吗?
邯郸的那件恶事是实锤了,但在未破案之前,你怎么知道那凶手是被害者的同学?
同理,你现在怎么知道姜萍的事就 【一定】是好事?那不正是有很多人表示质疑么?退一万步说,哪怕就是一坏一好的两件事,既然你们用这两个属性来说事,而两起事情在 【事实层面】进行对比,也是没有问题的。
有朋友这样评价姜萍的事:“当别人做到我不能做到的事情时,我要做的是起立鼓掌,而不是去质疑”。我觉得正好在这里说一说。
如果没有最后一小句,我肯定是赞同的:“当别人做到我不能做到的事情时,我要做的是起立鼓掌”。
但你之所以起立鼓掌,不正是因为确信别人是真正做到了么?这意味着,你所说的“别人做到”了某事,是要经得起质疑的。所以,质疑应该发生在起立鼓掌之前,而不是一见别人做到了,你将质疑环节排除掉,尤其是对于一些充满疑点的事。
如果成绩榜单就说明一切,那这世界就没有事后取消成绩的事了(比如体育竞技的兴奋剂检测),另外,所有官方的通告也就不用质疑了 —— 站起来鼓掌就是。
其实,对于求真的质疑者,他们关心的是“真善美”,而且,是先求“真”,只有真了才能称得上“善”,才可能“美”。所以,对于那些看着不真的事,他们都会质疑,而不会去分公权力还是个体。哪怕公权力作假影响的面更广、更恶劣,但这样的求真者是没法和骗子交往的。简单而言,求真者难以和虚假在这世间共存。而那些不管真假,只喜欢讲立场,喜欢说“不管……怎样,都永远支持……”的人,基本都是伪善,他们所说的“永远”毫无价值,因为风头一旦反转,他们翻脸比翻书还快。
还有人说,姜萍的事关你什么事?这种人说话是不过脑子的。因为按同样的道理,别人表达质疑,也不关他的事。
有意义的问题是,人们有没有表达质疑的权利?质疑的边界在哪里?
先说人们能不能质疑。
要知道,姜萍参加的竞赛的全称是“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
若是有人搞不懂“不限碳基、硅基”是什么意思,那总懂“全球”的意思吗?既然全球的人都可以参与,这便是公众领域的事情,别说是中国人,哪怕是一个外国人,甚至你连他那国家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他都是可以质疑的。所以,那位留言者说“咱江苏老百姓的孩子咱们自己疼”,格局还是小了点,他应该说“咱中国老百姓的孩子咱们自己疼”,甚至将质疑姜萍等同于不爱国,这样不但能将江苏省外人的嘴也堵上,还可以能把我也代表了,让我也好沾点姜萍的光 —— 如果不用掏“未成年人抚养费”的话。
既然姜萍的名字出现在预赛的名次榜单上,并处于高位,而她又没有对此表达异议,这就说明她具备面对 【全球】公众质疑的能力。所以,就别扯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要宽容的事了 —— 人有多大头,就戴多大的帽子。
借用老祖宗的一句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力压全球那么多天才选手,若是连质疑都经不起,那这“人上人”是不是也太轻松了一点?
有些人还总是说,榜单上的其他人你们怎么不质疑啊?似乎质疑姜萍不公平。可问题是,那些人哪个不是久经比赛的锤炼而来的,他们除了天赋之外,早就吃过苦中苦了!
所以,能问出这种问题的,对现实的误解可不是一点点,不是智商欠缺,而是欠揍。但凡被现实捶打过几次,又懂得一点反省和思考的,都问不出这种话。
至于如何确定质疑的边界,其底层逻辑和姜萍参赛的逻辑是一样的 —— 你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若是你的头小,但又想戴帽子,那就不能走一两步或风吹一下,帽子就掉了。
切记,你之所想戴帽子,只是因为喜欢帽子,可千万别是秃子戴帽遮羞扮俏,因为这帽子一掉,让人发现了真相,那不就难堪了吗?要我说呀,这种虚荣不要也罢,世界的秃头可多了,很多都是大大方方地给他人照亮。
最后,我就问你们这些“不管怎样,都永远支持”的人一句话:考生作弊对吗?
—— 既然姜萍是你们“江苏老百姓的孩子”,作为江苏省的“家长”以及其他省市的“邻居”表示一下怀疑,这怎么啦?难道这家长和邻居见孩子突然办了件逆天的大事,就只能可劲儿地夸孩子“棒、棒、棒”吗?
我也祝愿姜萍的帽子戴得稳稳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她经过时间的检验,在数学领域内有所作为,而不是昙花一现,我一定会由衷地为她 ——
起立,鼓掌。
相关阅读:
👉 1. 说说姜萍的事
👉 2. “他的钱不见了,说是我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