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了30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

文摘   2024-06-21 22:03   海南  

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8
分钟

文末可留言

“我奋斗了30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

这是前些年我在网上看见的一句话,适用于男女相亲的场合,一方对另一方表达恭维。然而,当我初见这句话时,虎躯一震,被击中了。在他人的情境之中,它很可能只是恭维话,但于我而言却是写实。这句话弥漫着鲜血淋淋的痛感。

—— 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啊?我努力了三十年,才终于有了和你同桌喝咖啡的资格!

而且,虽然都是喝咖啡,但这杯咖啡的意义却未必相同:对我来说,那是难以企及后的“终于”;于你而言,说不定就是一杯饮料 —— 而已 。

所以,懂这句话的人是真懂,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怆,还隐隐地痛。

然而本文不是谈婚恋的,而是想从这句话开始,说说阅读理解。

在端午节那天,我转发了一篇旧文,有读者给我留言,问我有没有开阅读班之类的:

后来,那读者还说要是有开班想法的话,会带娃来报名。对于这份认可,在此特别表示感谢,也想以本文作为回馈,分享一下个人对“阅读理解”的看法。

“阅读理解”有两个关键词,先“阅读”,然后“理解”。重点在于后面的“理解”。“阅读”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能认字,懂字的意思就能阅读了。但理解有时是不容易的,就像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说的那样:“这段话每个字我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他的意思”。

本文先说“理解”,然后再用专门的篇幅谈及“阅读”。当然,这二者也难免穿插交错。

要理解一句话、一篇文章,得具备一定的经验或经历,以阅读而言,我更喜欢用“阅历”来表达这种经历。这种阅历不但包含阅读书本,还包括具体的生活。阅历指你当下所经历的人生总和,不但包含读的书,还有行的路。

比如,对于“我奋斗了30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有的人听了一笑而过,但我的理解就可能比一些人深很多,因为我有过他们没有过的经历。

所以,对于同样的文本,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便是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所致。

以上是将这句话放在通常的婚恋情境中来理解,可以说是它的本意,但若是将情境变换,就带来了另一种解读,我们可以说是引申义。

比如,从认知能力来解读,“我奋斗了30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这句话说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先天的天赋。

一些人终其一生努力的上限,只是天赋异禀者的起点。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 你现在能理解我的那种悲怆和痛吗?

是的,人和人的差别有时是如此之大。

对于孩子而言,越早理解到这一点越好。因为只有真正理解到了这一点,你的人生就不必与世人求同。这底层的逻辑是,既然个体的差异很大,而这世俗的“标准”不见得是为你准备的,要么高,要么低,很可能不适合你,因此,你要做的是找到社会的底线,在不触碰底线的前提下,坚决走自己的路。

另外,关于理解,我还想说的一点是,真正的理解是发生在“相容”的那一刻。这种相容是指你能进入他人的情境之中,感同身受,于是产生了理解,俗称“共情”。而说到“共”字,是你得先有东西,然后才能与之共。如果你连相关的体验都没有过,那么理解是缺少连接的,通常会是肤浅的,此时,所谓的理解很可能只是潦草的应付。这就像一个人因为宠物死了而难过,而她那从来不养宠物的朋友表示理解她的伤心一样。除非她那朋友经历过其他的生离死别,否则,共情是难以发生的。

前文说到“阅读理解”时,谈到了先后关系,但这只是看起来这样,表达的是你先阅读了文本,然后才能产生理解 —— 其实不然,“阅读”和“理解”,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搅在一起。你得先有了一定的阅历、领悟力后,你才能理解到一些文本所藏匿的东西。

但有一种理解例外,我将其称之为最有价值的理解,那就是顿悟。

这种顿悟是外界所触发的,可能来自某段文本,也可能来自生活中的具体接触。比如,牛顿被苹果砸开了窍,阿基米德洗个澡然后狂喜裸奔……在他们心中,原本那些道不清、讲不明的东西,在一瞬间被外界启发,于是顿悟了。这是一种透彻的理解,是一次大的跨越和跃升。

总结一下,关于“理解”,以上主要提及了两点:

  1. 真正的理解发生在相容的那一刻。倘若一个人的阅历有限,那他的理解力也就被限制,因为共情难以发生。

  2. 最有价值的理解是顿悟。但顿悟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心中充满了疑问,一直在找寻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被外界触动,然后在一瞬间得到启发与突破。

我们不妨将“阅读”看作是输入,将“理解”看作输出,你阅读是为了理解文本,输入是为了输出。以上分析了“理解”的核心要点,这能让我们从输出来倒推输入,从而帮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想提高理解能力,我们(优先)阅读哪些东西会更有效?

基于“理解”的核心要点,不难回答这个问题:

  1. 提升个人的阅历。

  2. 心中要有疑问。

提升个人阅历的书籍,我首推传记,然后是历史类书籍和经典的小说。

传记的真实性较强,而且有模范作用,看完一位名家的传记,数天走完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这种阅读是超值的。

其次,我推荐历史,历史也有一定的真实性(看国内的近代史要小心辨识),而且,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性其实变化不大,很多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只是换了件外衣重演一次。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最后推荐小说,我特地加了“经典”二字,是因为经典的小说对人性的揭露往往是最深刻的。小说来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小说读得多了,能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力。“六神磊磊读金庸”便是典型的例子,王晓磊(六神磊磊)用金庸小说中的故事或桥段来解读当前社会热点的能力,让我很是佩服,与其说他理解了小说,不如说他理解了社会与人性。

也请注意,以上我是从功利角度出发给出的推荐次序,具体还是取决于阅读者(孩子们)的爱好。这个次序完全可以颠倒,喜欢读小说那就读小说,喜欢看漫画那就看漫画……还记得前文说过的“共情”么?只有孩子喜欢,书中的人物形象才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如果孩子不喜欢读《红楼梦》,但你非逼着他读,那就适得其反了。强扭的瓜不甜。

而要想触发顿悟,心中必须要有疑问,否则,就别说苹果砸脑袋了,就是给椰子砸了脑袋,都砸得住院了,也只能搞出牛顿偷了《永乐大典》的“理论”来。

本来,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即使他们心中没有十万个为什么,那也有成千上百的,但你会发现,随着孩子上学越久,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少了。是他们懂得越多就问题越少了吗?不是的。因为知识不像盆里的沙子,不是你捧在手里的多了,盆里剩的就少了 —— 知识是你懂得越多,你扩展的边界就越大,这边界所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所以,真正的大师是谦虚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多宽广,反而是无知的人才会自大。

我认为孩子问题变少的主要原因有二:

  1. 孩子的思维被教育体制所固化。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是罪魁,语文学科是祸首。

  2. 孩子的独立思考精神被打压,逻辑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批判性思维更难以建立。

所以,要想孩子产生顿悟,体会到最有价值的理解力,必然要激发孩子去探索问题,心生疑问,首当其冲的便是培养批判性思维。

然而,让孩子搞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能很无趣,除非能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像我在前不久的文章〈👉 “他的钱不见了,说是我偷的”〉记叙的那样。因此,我推荐孩子阅读哲学方面的书籍,比如《苏菲的世界》,这是专门为儿童写的哲学书,故事性强。了解一些哲学思想和历史会很有帮助,哲学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启发他们思考人生,而每一个孩童本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着自己(人类)的来处和未来充满了好奇。我时常问问孩子未来想干什么,他往往不能回答,于是我便说,如果你长大了还不知道要干什么,那就去学哲学吧……

以上谈及了我对如何提升“理解力”的看法,阅读和理解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现实成本来考量,读万卷书比行千里路要小得多,尤其是在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所以,倘若游历不便,那就用多读书来增加人生的阅历,个人的理解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后续我再用专门的篇幅谈及如何阅读,这可能是那位读者朋友关切的。

本文的最后,我想留下一个问题:练习阅读理解能力干什么?

显然不是为了考试。说实话,以我的路数去应付考试,很可能是得不了高分的,再者,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也看不上。

—— 我猜很多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你,或者你的孩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待续)

相关阅读:

👉 1. “他的钱不见了,说是我偷的”

👉 2. 家校的冲突(一)

👉 3. 我帮孩子改了篇作文(之一)


井蛙惊梦人
井中观天,待水满而出,或顺桶而上。无以为乐,唯读书自鸣,但求得意处惊扰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