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择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文摘   2024-09-20 21:12   海南  

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14
分钟

文末可留言

昨天午餐时,我和小吴同学聊到了择偶,问他以后想找什么样的女孩,还追着问他,如果只让他看女孩身上的一种品质,最重要的是什么?只要她具备那个品质,哪怕是其他的看走了眼,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一旦她不具备,两人就很可能过不好,哪怕结婚时很相爱。

小吴同学说不知道。被问急了,便说他考虑这个问题还早。

可不是么,他还不到12岁,都还没有早恋的对象呢。

虽然我不觉得谈这个话题尚早,但也是话赶话,说到这个的。我们之前在聊一部国产电视剧。

前不久,家里掀起了观看《都挺好》的热潮。我是被动卷入的,但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了大部分的剧集。

这部剧是2019年3月开播的,有年头了。刚开播的时候很火,苏大强的表情包随处可见,但有些流行的热闹我不爱凑,就刻意忽略了。

家人们一致认为,这部剧演得很好,只有极个别的配角让人出戏,其他的都演技在线。家人们在观看时,经常有得聊,因为我们身边就能找到剧中的人物原型,很容易引起共鸣。

比如苏大强和苏明成,就是一体两面的巨婴:一面是无主见、无责任、无担当,另一面是啃老吸血,予取予求。这种国人是不少的。

再比如老大苏明哲,明明失业了,非要充大头,好面子,在亲妹妹面前都装;为了满足父亲苏大强的欲望,哪怕苏父是狮子大开口,超出了苏明哲的能力,他都应承,动不动摆出一副“大哥”的样子。

但这部剧也是有毒的,而且毒性很强,只不过它符合国人的群体意识,就隐藏得深,很难被人发现。随着这部剧的流行传播,这种毒性也被进一步强化。

载毒体是苏明玉,这个苏家三女儿也是这部剧的苦难担当。姚晨演得很好,但这恰恰也是最糟糕的地方,随着她饰演的角色深入人心,这角色所带的毒也就润物细无声,在一些人的心底根深蒂固。

不论苏明玉遭受了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不论她嘴上说了多少遍“苏家的事和我无关”,但只要苏家三位男丁遇到了难事,这个连买本学习资料都不给她钱,十几岁就没再用家里一分钱的三女儿就挺身而出,出力时出力,出钱时出钱,明里暗里地帮苏三丁,不遗余力 ——

生养这样的女儿多好啊,可惜我们生的是个儿子,没这样的福分,不然,我天天让她看这剧,然后,可劲儿地折腾她 —— 只要这苏明玉入了她的心,我就知道这狗是养成了,不论怎么打骂,她都赤胆忠心 —— 哪怕这女儿是“刀子嘴,豆腐心”,又有什么要紧?能不遗余力地解决我未来的问题,那才是实在的吗!

这剧还有一个“毒”的地方,那就是对现实情形的一些刻意扭曲(前文所说的毒也可以归于扭曲),你很难从苏家找出一个很坏的人,你似乎都能“理解”他们,而且,苏家人都是在变好。但现实并非如此,至少,我在生活中接触的剧中原型,不论是四五十岁的,还是六七十岁的,无一变好。我也相信能变好的巨婴是“万中无一”,因为巨婴一旦养成,那就是一条路走到黑。所以,我说苏大强和苏明成是“一体两面”的另一层意思是,他俩分别代表了两个年龄段。

当然,创作来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有些作品给人以希望,这本也正常。因此,对于这种剧情设定,我也能理解,本也可以不归于毒。但对于小吴同学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很有必要给他提个醒,“解解毒”。

我想让他明白,不论是做人还是选人,都不能是巨婴;更不要寄希望于巨婴会变好,那种浪子回头的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中万中无一,而我们不会有那么好的运气,因此,要识别出这种人,近可能地远离。

有点扯远了,再写下去,就成剧评了。

忘记昨天是怎么聊起这电视剧的。当我问及小吴同学那个“考虑尚早”的问题,他答不上来时,我就说可以从这些人的婚姻中分析一下,他们各自有什么问题 —— 如果是个大问题,而又与配偶的人品、性格密切相关,那么,你就要想想,如何避免选中这种人。

小吴同学答不上来,奶奶就给他打掩护,说先讲讲她的看法。这能给小吴同学争取点时间,也可能是奶奶想给他点启发。

奶奶说:“要有责任心,还能尊重对方。”

我说这两点都很好,确实都很重要,但我的问题是只能挑一种品质。

奶奶想了想说,那就选“责任心”吧。

我母亲七十多岁了。我知道,她说及的两点都是她切切实实的生活感悟,也都是她渴望另一半所具备的。

其实,一些好的品质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坏的品质之间也是如此。比如“责任心”和“尊重对方”: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定然是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而不能让对方沾手,这也就体现出了对伴侣的尊重;一旦某一方经常不干份内之事,而是让对方干,那就毫无尊重可言。

琢磨这种“只留其一”的问题,是逼着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好比要将你放到另一个星球去,但你只能从地球带走一件工具,问你选什么一样(假设那里的生态环境和现在的地球差不多)。这种问题会让你不停地思索,但这不是狗熊掰玉米,觉得下一个更好就扔下之前的。因为人类的工具太多了,靠枚举的话,得把狗熊给累死。

比如“包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但一个人倘若能懂得尊重他人,知道有些界限是不可逾越的,那么,对方是穿长裤还是穿裙子,戴不戴墨镜,那是对方的自由,他都不应该干涉。哪怕一方穿戴了另一方不喜欢的款式,但只要是当事人喜欢,另一方都要最低限度地做到了闭嘴,这时,这个人就体现出了“包容”。

因此,“尊重”能催生“包容”,那么,二选一的话就应该选“尊重”。但这依然是狗熊掰玉米的模式。只不过,由于人类的宝贵品质是不多的,这样两两相较,在那片玉米地里走一遍,就一定能拿到最大的玉米。

但作为思维训练,你得先分析问题,努力抓住事物的本质,倘若是能揪出最开始的那个线头,那你就可能得到最理想的答案。当然,这种思维方式有个漂亮的名字,马斯克称之为“第一性原理”。

奶奶说完后,小吴同学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品质是‘知错能改’。”

我一愣,扬起的手又放下了,随即问:“这是你的答案吗?你自己想的?”

看见我这样子,他有点怯怯懦懦的,说:“是的。我想到的是知错能改。”

我用力地一拍桌子 —— “太棒了!”

我兴奋起来,不由得提高了音量。

“我也是这样想的!你是怎么想到的呢?这个问题我可是想了很久的!”

“我就是这么觉得啊。”

“那你有成为思想家、哲学家的潜力呀。”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先有答案的,或者说,他们在朦胧之中已经有了个答案,然后以此出发,思考,研究。这种直觉很重要,也可以称之为‘洞见’。”

我起身在餐桌旁的小黑板上写下了“洞见”两个字。继续说:“‘洞’是洞穿的意思。洞见就是一下子洞穿了事物表层的覆盖物,看见了它的核心本质。在一开始,‘洞见’可能是直觉,只不过,直觉有时候未必可靠,但只要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训练,它就可能成为了一种能力,让你一下子透过表象,看见或接近本质。

“你看啊,奶奶七十多岁了,她想到的不是这个;而我快五十了,思考了很久,才有了这样的结论。所以,我说你具备思想家的潜质,并没有夸张,因为这种直觉很了不起。

“你现在讲不出所以然来不要紧,我来说说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我认为善良很重要,对方要是个好人。但何谓善良,什么样的才是好人,是难有标准的,至少,在很多情形下会非常模糊,很容易搞成“对我好的就是好人”。也就是说,对方好不好,全是以你的感受为准。譬如,一个小偷往家里偷东西,他看起来是为了家人,对家人好,但我们都知道,这种好是有问题的,同时,他也将家人置于风险之中,比如他被抓起来了,或者是别人知道他是小偷,就会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是不是好人虽然也重要,但不能作为择偶时需要考量的最重要的品质。

后来,我认为两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体一致,倘若差得太大,必定矛盾重重。比如,一个人崇尚专制,喜欢发号施令;另一个人就不能是民主的路数,否则,民主派想要自由和尊重,但那是专制万万给不了的,也不能给,一旦开了个口子,就容易决堤,以后就再难以发号施令了。

我那时想,倘若两人三观大体一致,矛盾就会少,家庭就会稳固。

哪怕是两个崇尚专制的人,都没有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一山难容二虎,夫妻俩都想当家做主,那还不是天天打架?但这可能是多虑了,因为专制的逻辑是“谁给谁下跪”的问题,一旦确立了下跪关系,就只剩下一方发号施令,另一方言听计从,这种家庭结构反而能稳固 —— 直至他们的孩子出现。人类的基因遗传常常会开玩笑,两个崇尚专制的人未必会生个崇尚专制的孩子,这是因为每个孩子是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想彰显自身的生命力,在一开始都会有反抗的想法,只不过,有一部分孩子后来放弃了,屈从了,才和专制融为了一体。所以,在孩子成年后,专制的夫妻会有部分人面临家庭的动荡。但这是后话,而当前讨论的问题是择偶。

择偶时应该挑选三观大体一致的,我在这种认识上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才发现,所谓的“三观一致”其实是个笑话,因为人与人的区别是如此之大,这种一致其实说明不了什么。这里分享一个“同道”的故事,足以说明这种认识的不靠谱。

曾经,我在一个微信群内,里面都是价值观相似的人。原来一直相安无事,直到2020年拜登和川普的竞选白热化时,群内的氛围也不对劲了。大致的情形是这样的:有一位群友说川普那次竞选是无望了,肯定会失利。但管理员不干了,说这个群内都是支持川普的,不支持川普的就不是同道,然后就将那个群友踢出群了。把我搞得啼笑皆非。我本来也支持川普,也认为民主党竞选作弊,但对这管理员的做法不满,即便是我和那发言的群友素不相识,但还是站了出来,质疑那管理员的做法。因为发言者根本没有攻击他人(甚至都没有攻击川普,只是说他选不上),没有违反群规。我又说,我是群主邀请进来的,他可从来没说过唯有支持川普的才是同道;我还说,我就是支持拜登的,你踢我好了。由于我说这些话时也@了群主,想看看他怎么回应。但他和管理员都没有回话,而管理员也没有踢我。我等了几个小时后,确保群主看见了我之前的发言 —— 既然他们都不回应,我就主动退群了。

所谓“三观一致”,往往和三观的关系不大,而是要你与他一致;而所谓的“同道”,则是他走上哪条道,你就必须走上哪条道。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了个帝皇;我们心中还有个李逵,只要时机成熟,就会砍杀四方。

“同道”的笑话让我意识到,我不能再像狗熊那样掰玉米了。我得理出那个线头,回到事情的本身。

我是这么和小吴同学说的(成文时有所补充):

当你们恋爱时,那肯定是觉得对方好啊,那时会好得不要不要的。但是,你要知道,恋爱时,你们各自住在自己家里,见面的时间有限,一些缺点和毛病都没有显现出来,或者那时不觉得,但一旦两人住在一起后,结婚了,一方所有的行为都暴露在另一方的面前,以前看不见的现在都看见了,而且,两人生活在一起后,还要共同面对很多琐事,而这些是恋爱时没有遭遇过的,你们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分歧,倘若处理不好,矛盾就会产生、积累和升级。

从恋爱到婚姻家庭的转变,是所有人婚后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看起来,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择偶,说的是你未来的老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但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你:一来你也会被别人选,二来你也要面对这样的难关。因此,我们也是在讨论你最应该具备哪种品质。

除了第一个难关外,婚姻中还有个‘七年之痒’的说法,指的是很多伴侣在结婚七年后会面临困境,他们没法往下走了。‘七年’是个大约的数字,这个说法似乎暗示着这是时间带来的问题,很多人也以为是两人一起呆久了,呆腻了,没新鲜感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从热恋到结婚,两人山盟海誓,相互许下白头偕老的诺言,但七年之后,两人却过不下去了,是他们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吗?不是的。我认为绝大多数的许诺都是真心的,只不过,这许诺是建立在两人不变的前提之下。但事物总是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变迁,我们都会变的。夫妻双方原来相差不大,但这时间一长,各自前进时,两人在方向上以及进度上的差别都会累积,形成了差距。于是,他们结婚时被忽略不计的罅隙变成了鸿沟,甚至是海沟,再也不可能弥合和填补了,于是,两人就不得不分道扬镳,强行继续过,反而更痛苦。

当然,如果两人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友好地分开,那倒没什么。海沟既成,那就像两块陆地,彼此成全,彼此相望,那也是很好的。但在一开始,两人不是许下相守一生的诺言吗?因此,若是一开始就能预防这种海沟的出现,那不是更好么?更何况,两人一旦有了孩子,事情就会复杂起来,不再是仅仅考虑两片陆地的问题。

所以,你需要分析这婚姻中的两个难关,找到解决方案:

  1. 难关一:热恋中没看见的问题,婚后看见了,两人还需要共同应对一些家庭琐事;

  2. 难关二:大约结婚七年后,夫妻双方在发展方向和进度上的差别会累积,形成大的差距。

你会发现,这两个难关的共通点是“变化”。

第一个很好理解,从热恋到结婚,这个变化显而易见;第二个是时间带来的变化,虽然我们常常说变化无时不在,但因为每天的变化不大,也就悄然难觉。像这样一开始就没有重视的,没能及时调整应对,这些变化就会累积,到察觉时可能已经晚了。

抓住了“变化”这一实质,两人应该具备的自然是“应对变化的能力”,但这种结论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我们还得回到细节,继续思考提炼。

比如难关一,热恋时看不见的东西结婚后看见了,一旦对方介意这种“新发现”,这其实和“处理琐事时出现分歧”差不多,只要双方能在解决分歧时向中间走一步,罅隙就会弥合。

意见相左时是需要理性辩论的。比如,对于某件琐事的处理方式有分歧,倘若一方说得有理,另一方只要是没法反驳,那就应该暂时认同,哪怕事后证明还有更好的选择,但在当时,那就是你们双方能力所及的最优解。因此,在双方辩驳的时候,不占理的一方是要认错并支持对方的;到事后发现还有更优解,那个暂时胜利的一方也是要认错的,两人才会一起进步。

在面对难关二时,勇于认错就显得更为重要与必要了,因为七年之中会涉及到方向性的问题。一开始,由于两人的能力相差不大,方向上的差别在容许范围之内,但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个差值会越来越大。

不难看出,最优先修正的是两人在方向上的差别,要努力地向中间靠,否则,以后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直至分离,成为两块大陆。

倘若一人明知到自己理亏,但依然坚持自己,并将其作为个性,还一副“我就这么地了,你爱谁谁”,这种总是想着对方迁就自己的,便是缺失“知错能改”的能力。

是的,知错能改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能力。请放心,巨婴必定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认为自己错了 —— 他们何曾错过?!而连错都不认的人,怎么可能会改!

然而,哪有人不犯错的?连圣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我们都是常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有理,那定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要他得势,他心中的那个皇帝就会膨胀,若是不能如他所愿,那必定是要祭出李逵的板斧的。请问,除了是在家里,除了他的家人惯着他,还有谁、还有哪里可以任凭这种人作威作福?

所以,你要和这种人组建家庭吗?作为这种人的子女,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作为人,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和哪种人共度余生

只要一个人具备了认错的能力,他就有可能会变好,哪怕他一开始有很多臭毛病;而不具备认错能力的人,他一开始的好,就是他的上限。但请放心,缺失认错能力的人,不可能会有多好。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身处热恋之中,如何才能鉴别对方具备“知错能改”的能力呢?因为对方可能会迁就你,讨好你,甚至会动不动就说自己错了,还真的改。要如何区分这种刻意的逢迎呢?

第一,对方是否真诚,你应该能感受到。第二,如果你实在无法区分,比如恋爱热昏了头,那就需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

看看对方是如何和周边的人互动的,尤其是与那些没有厉害关系的人,他如何相处。比如,他无意中踩到了路人,他会道歉么?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此类场景,那就不妨看看,他是否会向他人道谢。

前面说过的,有些品质是相关连的,道歉和道谢也是如此。他们同样都需要发乎内心,足够真诚,而且都可能需要后手 —— 既然是道歉,那做错了就需要改正,而接受了别人的恩惠,那就可能需要回馈。

2018年初,我曾写了一篇文章,建议找对象选程序员,文章多有调侃(👉找对象?程序员会是不错的选择),可能在那时,我对“知错能改”这一品质便有了知觉,只不过,近年来才将这底层逻辑想清楚。所以,比起小吴这样的未来思想家,我这老吴差得不是一丁半点呀。

记录此文,除了分享之外,也想以此鼓励他,特别希望他能经常自省,做到“知错能改”,一直都能进步。

推荐阅读:

👉 1. 终于,在班级群里,我对老师说出了上学期就想说的话

👉 2. 我为孩子的勇敢而自豪,即便他还不懂得这勇气的可贵

👉 3. 当孩子的微信被陌生人登录以后


井蛙惊梦人
井中观天,待水满而出,或顺桶而上。无以为乐,唯读书自鸣,但求得意处惊扰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