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文末可留言
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是〈草原〉,作者老舍。小吴同学的语文老师让他们默写第一自然段,还需要“默写全对”。若是不能做到,便要罚抄10遍。
我对背诵课文都很反感,就更别说“默写全对”了,更何况罚抄10遍,这是折磨人。但我没有直接投诉到教育局,而是先在班级微信群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不想让小吴同学背诵与默写这样的文章。好在老师同意了,避免了后续的折腾。详情记录在上一篇文章里。(请参阅 👉:终于,在班级群里,我对老师说出了上学期就想说的话)
我认为,学习语文,真的不应该让学生背诵课文。这是在折磨人,磨灭孩子对语文和学习的兴趣(很多人毕业后就不再拿起书本了)。
背诵、默写课文是一种落后的学习方法。古人或前人背诵,那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他们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书。比如你写文章,需要引用一句名言,引用某几句诗,你不记得的话,你就没法用,因为查书的代价很大,你还未必能记得是在哪本书里面。但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了,你只需要记得关键词,就基本能查到。更何况AI时代已经来临。因此,坚持背诵的老师无异于在纸张盛行的时代坚持使用竹简。
肯定有人会说:考试是闭卷,可没有互联网和AI给你用!为了应付考试,拿个高分,我也不得不背诵默写啊。
第一,有哪个中考、高考会整段默写么?几乎没有吧。所以,这种默写一段还要求“全对”,就是无的放矢,是以折磨孩子为目的的。那些要用“广种薄收”来辩护的,说不知道考试会考哪句,因此,那些经常考的文章就需要全背下来 —— 您别急,往下看。
第二,考试中所涉及的通常是名句。比如,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句子,你读读就能记住的。没有必要因为课文中的一两句,而将整篇《师说》背下来。如果你非要为了一两口醋,去包顿饺子,那我实在无话可说 —— 除了提醒你别忘记也要剥个蒜。
第三,某些考试题本身就有问题。像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类的考试,比如,给出上一句诗,让你填写下一句 —— 就算你做对了又能怎样?一个非常浅显的事实是,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就不懂这些中文诗啊,妨碍他们生活和研究了吗?所以,这种考试本身就有问题,甚至是在扼杀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因为他们在鼓励孩子成为复读机和复印机。
还是那句话:这天下的好文章多了去了,但没有哪一段文章值得一个孩子“默写全对”!
如果你既想应付考试,又想避免成了诵记的机械工具,那需要怎么做呢?
我认为 【多读】就行了。这个“多读”有两层意思:
一,将要求背诵的部分“多读几遍”,读流利了就行。
你 ——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 都应该相信学生具备“美”的感知力。如果某段文章真的写得好,只要学生多读几遍,那些精彩的部分必然在记忆中留存下来,应付考试是没有问题的。
二,“多多阅读”其他书籍。
当你的阅读面打开以后,你会发现一些经典的语句会在其他地方出现,那种频繁被他人引用的才是真正的经典。当某个“知识点”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出现,彼此相互印证,而且这两次重复是隔了一段时间的,这种“复习”本就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与其在某段课文上死磕,不如多看看其他的“闲书”。
不要因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 —— 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小吴同学说,新老师和之前的不一样。现在默写错了要抄十遍,而以前的老师才让抄三遍。
我说,既不应该是三遍,也不应该是十遍,而是取决于你是否记住。如果你某个字写错了,你肯定要重新默写,但重复多少遍应该以你是否记住来衡量。如果你一遍就记住了,你为什么还要记三遍?如果那知识真的很重要,而你10遍都没有记住,你难道不应该记第11遍吗?……所以,重复多少遍是很个性化的,应该是每个孩子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的。但显然,这些老师都不认为孩子有这种自主的能力,而是给出机械化的要求。
所以,当一个老师提出“默写(段落)全对”的要求和罚抄多少遍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老师很可能不在乎这样做是否有必要,更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不认为这样折腾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写到这里,肯定又有人要说,既然你这么不满意,不是觉得自己厉害吗?那你行你上啊!
是的。我得进场了,得自己来。
曾经,对于国人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的状况,我有一个设想,若是能提高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起来,那我们的下一代不就好了吗?
但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和接触,我终于醒来 —— 恐怕老师这个群体才是最难改变的。
老师都是在教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以权威自居,在涉世未深的儿童面前尤为如此。他们说一不二,哪怕孩子只是表达不同的意见,他们也觉得自身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难以忍受,就说这样的孩子是“顶嘴”。他们喜欢服从的孩子,以便“指哪打哪”,硬是将“教育”干成了“管理”,而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听话”。他们认为,孩子听话了就能考高分。甚至不惜利用人性的幽暗成分,让孩子举报和出卖同伴。即使有些家长心存不满,但又投鼠忌器,认为孩子拿在老师手上,于是,要么唯唯诺诺,要么不敢吭声。这种情形会纵容和助长老师的行为,日益恶化、固化。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相当数量的老师是难以改变的。但令人悲哀的是,这个教师群体是一个人接受社会教育时首当其冲的,孩子们一开始就要面对他们。
一声叹息之后,我终于要放弃幻想,决定和孩子一起,向前迈步。
在这之前,我曾写过多篇抨击语文教材的文章,但其实,我并没有给小吴同学讲过那些文章,最多也就是写完后给他看了看。确切地说,那时的我并没有进场,而是关切地观望,但这次是带着他将文章撸了一遍。
平心而论,老师要求“默写全对”的第一段还凑合,值得读上几遍,但也仅仅如此。我认为,老舍的语文能力,是不如许地山等人的。老舍之所以更出名些,可能是因为政治因素。
课本中的这篇〈草原〉依然是“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所以,带着小吴同学撸文时就很轻松了,我是对比着原文来讲解的。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改?老舍是名家,肯定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才选作课文的,那为什么要改呢?这修改文章的人难道比老舍还写得好么?如果修改者更厉害的话,那为什么他们不自己写一篇呢?
相较于原文,课文更改了哪些内容?到底是改得更好了,还是改得更差了?
曾有传言,老舍生前说过这么一句话:“改我一字者,男盗女娼”。倘若他真这么说过,我想老舍不是因为自负,更不是小气,因为不论是谁的作品,不至于完美到一个字都不能改。老舍应该是痛恨这种行为,不想他的文字被人随意砍削更改,以免歪曲了他的原意,因此才这样诅咒的。
下面是原文和课文的对比。(关注我公众号的小朋友,不妨带着以上的疑问来对比阅读)
《草原》原文 | <> | 右侧:课文 |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 ||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
= | ||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 |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 | ||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 <> |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
= | ||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 <> |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
= | ||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 <> | |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 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
= | ||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 |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乌兰巴干同志在《草原新史》短篇小说集里描写了不少近几年来牧民生活的变化,文笔好,内容丰富,值得一读。我就不想再多说什么。可是,我又没法不再说几句,因为草原和牧民弟兄实在可爱!好,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秆做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像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
其时,我给小吴同学对比着撸文时,是全程录音的,但由于闲扯了很多东西,比如,老舍是如何死的……需要将音频整理一下,迟些再传上来。这里就不絮叨了。
值得说一下的是老师布置的周末习作。
我想从写作的角度出发,说一下课文可以怎么学,以此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背诵默写课文”是一种极其糟糕的教学方式。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学习”是输入,“用”是输出 —— 你学习语文,是为了表达的。而通过文字表达时,便是写作。
显然,你不能在习作中照抄某篇课文的段落,因为那是抄袭 —— 除非有引用的需要。但通常的引用,只需要涉及一两个句子,而不是整个段落,那么,你为什么要默写段落?还一字都不能错!
简单而言,背诵默写段落并不能有效提升你的写作能力,否则,写作就会是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了,因为不会的人只用多抄几篇文章就行了。所以,要解决写作的问题,是需要分析那些优秀文章是如何写成的,而不是将他们背下来。
换句话说,如果你学会了分析文本,从中学会了写作的技巧,知晓了表达方法,你为什么还要用一种蠢笨的方式去背诵、默写它?
下面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小朋友们不妨先想想你会如何写?
小练笔要求:
老舍先生的笔下,以一句诗写出了“蒙汉情深”,表达了他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情绪。“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请你结合老舍的感慨,展开想象,可以写此时老舍先生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画面(当时的环境、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生活中你与人(物)惜别的经历,写一写(当时的环境、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
自拟题目,书写工整,字数300字左右。
下面是几经修改,小吴同学的最终文章。由于他是在电脑上写的草稿,更改时忘记存原稿了,因此这次只能提供最终稿(以后会考虑将初稿也贴出来)。供其他小朋友们参考:
〈草原离别〉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那天晚餐后,太阳已经偏西,我们在陈巴尔虎旗的访问即将结束,但是我们都不想走。
好客的主人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娱乐活动。小伙子们表演套马。只见一个彪形大汉,甩出索套,一下子就套住了一匹烈马,我们不自觉地拍手叫好。小伙子们还表演了摔跤。他们一扑一搂,龙腾虎跃,争斗激烈。鄂温克族姑娘们还表演了民族的舞蹈。我们见此情形,也舞的舞,唱的唱,唱完还要骑一骑马。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威武的三河马。
我们都忘记了时间,直到西斜的太阳提醒我们该分别了。所有人都依依不舍,我们双手紧握,都不忍分开。
我特地向翻译同志学习了鄂温克族的祝福语。当主人听到我特别的祝福时,格外开心。“谢谢,也祝您身体健康!”主人连连摇晃我的手。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握手’切切莫相忘!”
简单说一下写作的思路:
先简单交代一下“草原离别”的背景,使得没有看过〈草原〉这篇文章的人,也能明白你因何而分别。
吃完晚饭你本应该走了,但你并没有,还舍不得走。这是因为好客的主人准备了精彩的节目。这部分总结为“主客尽欢”。主:小伙子与姑娘们;客: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参与其中。
你们终究是要离开的,自然免不了说些祝福的话,而特别的祝福需要特别的心思。
这篇小练笔,运用了不少老舍 【原文】中的素材。如果孩子只学习了课文,很可能就难以涉及这些。比如:“翻译同志”“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威武的三河马”“祝福频频难尽意,‘握手’切切莫相忘!”
由此可见,多读多看,打开眼界,是与死磕一段课文完全不一样的路数。
重要的事情要说第二遍:这天下的好文章多了去了,但没有哪一段文章值得一个孩子“默写全对”!
—— 即使“默写全对”,对于练习写作也没啥用。
推荐阅读:
👉3. 五年级的这篇课文是垃中之极
👉6. 我帮孩子改了篇作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