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文末可留言
有读者在这篇文章〈👉孩子上学五年多,突然遭遇了“校规”(一)〉下留言:“(老师)是不是也可能因为对家长心怀不满,会发生对孩子忽视,冷暴力,话里有话等等这样的事情。”
我明白这种担心。这是可能发生的事。
其实,在一个推崇权威和膜拜权力的地方,哪怕你只是提出不同的意见,别说是老师会感受到冒犯,即便是某些同学和家长,也会针对你的孩子。这便是人性。因为在学校里,老师是权威和权力的代表。而权力一旦出现,就必然有谄媚者。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涉及了这一主题(👉 如何面对老师,便会如何面对权力)。
所以,当我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就曾有男家长站出来,让我不要在交流群内说话,说这样会刷屏,他建议我和老师私聊,因为这会“打扰”他们 —— 我们班级还有个专门发通知的微信群,即便是群名明确标注了“通知群(不回复)”,但时而有家长在群内提问,甚至聊天,但从未见这家长出来阻止。就更别说交流群内搞无意义的统计、真正刷屏的时刻,也不曾见他站出来制止。
另有一位女家长,她家孩子负责班级卫生的安排,在我指出老师不应该频繁拖堂的当口,她试图让小吴同学多参加一次学校卫生区的值日……
以上这些,我都能和他们礼貌地沟通,但也没有就范。
还有位女家长,因为我在交流群内发了一封吐槽“家长会形同鸡肋”的致学校的公开信,她就和孩子说我人品不好,不让孩子和小吴同学玩。那封信是我以pdf文件的形式发群里的,那学期换了班主任,我趁家长会前发送,是为了避免新班主任认为我是针对她,因为她还不曾主持过家长会。
这学期,因为反对语文老师罚抄的事,在她家孩子的嘴中,我又多了一项罪名:不尊重老师。事后不久,那孩子试图排挤小吴同学,比如他在和某个同学聊天,看见小吴同学走过去,他便将那同学拉走。这种情形三番五次地出现过。对此我并不意外,还在保持观察。目前,这样排挤小吴同学的,也就这个孩子。
如此种种,要说我不担心,那肯定是假的。很多家长正是因为这种担心,投鼠忌器,有意见也不敢提,沉默,隐忍。
曾有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朋友圈发了段自家孩子在学校的遭遇。孩子很委屈,但他最终是对孩子说:“让爸爸抱抱你吧。”孩子在他安抚之后说:“爸爸,我没事了。”由于时隔已久,具体因为何事,我已经不记得了。但这对父子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后也很难过。我知道,那高中语文老师的朋友圈肯定屏蔽了孩子的老师。由于他那五六百字的短文描写生动,很是打动我,且没有具名,我便问他是否可以在公众号转载。他没有同意,担心一旦扩散开来,若是让孩子的老师看见了,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 你看,连老师都这么想,谨小慎微地活着。
因此,我知道,有些读者并不欣赏我的“勇敢”;他们还可能觉得我很鲁莽,只是图一时之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最低限度的也会觉得困惑,怎么这家长就不担心呢?是他上面有人,还是家里有矿?都不是。
是因为我想清楚了几件事。
一、学习是孩子的课业
只要你明白了“学习是孩子的事”“高效的学习一定是主动的行为”这两件事,你就会明白很多。
首先,这两句话意味着,外界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孩子学习是以外界高压和强灌的方式进行的时候。
若是碰见好教师,外界的引导会加速孩子学习的过程(一定是自我觉醒式的),但若是孩子不想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了的。所以,教育的第一步必然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和亲子关系。好老师必然会善待孩子、尊重孩子,而不是在他们心底制造恐惧。像答错了题、“默写不能全对”便要罚抄多遍,诸如此类的事,是在孩子心头制造恐惧。
学习本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而且,人总是存在“学而不会”的东西,更何况一个孩子!
事实也是如此:倘若某个老师一学就会,那他极大概率不会教小学的;同样,要是我也一学就会的话,孩子就不会在这里上学 —— 用小吴同学的话说,爸爸要是一学就会,也就没有他了,因为这样的爸爸遇不上妈妈。
所以,在孩子还没有进入主动学习的模式之前,他又不得不处于外界高压的环境中,家长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撑伞,减压。最低限度的是,他要坚决抵制外界给孩子制造的学习上的恐惧。
明白了学习是孩子的课业,家长的角色便不是木匠,而是园丁。家长除了尽力地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让他们尽情地生长之外,还要给他们遮挡狂风暴雨。
二、保持学习的兴趣更重要
你是否有过这种体验:当你在读初中时,会觉得小学的课程很简单;而当你读高中时,会觉得初中的课程很简单……
如果你曾有过这种感觉,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在此,我并不想深入探讨发展心理学与个体差异,而是想说,因为个体发展的进度不同,孩子大一点再学课本上的知识也是来得及的,甚至效果好,学起来也轻松 —— 只要他是主动想学。
孩子天性就喜欢问为什么,本是对学习有兴趣的。但糟糕的是,孩子上了几年学后,学习兴趣反而被磨灭了,而一旦他们厌学,那可就真麻烦了。
但一些家长很是短视,他们迫切地想孩子成绩好起来,不惜重金给孩子报补习班,请家教。他们很焦虑,总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 前不久,我看了本书,作者说“要是人生并没有起跑线呢?”这种突破框架的问题给我以启迪。因为只要说起“起跑线”这个词,就将人们框在赛道之中,你的孩子必然是在和其他孩子竞争的,而且目标相同,那焦虑感自然产生。但人生也可以是指向各异的向量,这个向量还会在不同的阶段调整方向。与其说孩子在某个阶段和同龄人竞争,还不如说他们是一时的同路人,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大都不同。
鉴于个体发育的差异,那些慢热的孩子切不可“补之过急”,尤其是在孩子还没有萌发主动学习的劲头时。此时,家长不应该与学校和老师“合谋”,因为一时的成绩而绞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得不偿失的,而是应该将目光看长远一点,毕竟,对孩子的未来真正负责任的是家长,而大多数的老师只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具体请参阅〈家校的冲突〉系列文章)
简言之,只要家长明白了与追求一时的成绩相比,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更为重要,也就能判断老师的一些做法是否可取。
三、哪个课业更重要
有些家长很奇怪,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甚至对孩子说“你只管学习就行了”,但对于另一些更重大的问题,却是无能为力,或者毫不在乎。比如,孩子该如何择偶。
数日前,我写了篇文章〈👉 和孩子聊择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我知道一些人不以为然,会觉得太早了。但也有朋友留言说:“这种教育真必要!和孩子懂不懂无关。”恰好,那朋友有着非常幸福的家庭 —— 但我知道,这“恰好”不是巧合。因为人生中就是有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课业,而很多国人并不在乎。
那些对孩子说“你只管学习就行了”的家庭,往往是不幸福的。他们要么在糟糕的夫妻关系中,将望子成龙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孩子;要么在后来,迎来了恶劣的亲子关系,因为那学习好的孩子后来真的只管自己……
还有一些孩子,考起大学后,面对导师的刁难束手无策;也有一些孩子工作后,面对上司穿小鞋和PUA,毫无办法。而他们的家长,并不能提供帮助,只能是眼巴巴地看着孩子被折磨,或者是任由孩子去折腾、试错。那时的代价可是不小的。
如何与那些带有恶意的人相处,也是人生的一大课业。这不像书本上的知识,即便孩子现在学不会,再大一点的话,他还是有可能学会的 —— 特别是初阶的知识。但如何与人相处,特别是未来如何与导师和上司相处,这种经验只能是从类似的关系中习得。人与人如何相处,尤其是与不喜欢的人相处,其实是很难的。
既然小吴同学身处的环境中,有同学试图排挤他,哪怕是看个手表、吃个零食,还会面临同学的举报……而我当下又没能给他提供更好的土壤,那我就不如利用这个环境,将人生的部分课业先上了。
比如,老师不让孩子带零食去学校,并设立了“举报有奖”的制度(将收缴的零食,奖给举报者)。我就让小吴同学注意观察,要离那些举报者远远的,不可以和他们做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能出卖别人,明天就能出卖他。
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个试图让小吴同学多值日一次的家长。那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事。
当天,有老师在群内表扬一个孩子,说她“爱劳动,守时”。我借由劳动的事说到守时,委婉地指出了那老师不应该频繁拖堂(他几乎没有课不拖堂的;有时两节课连上的话,课间连上厕所的时间只有两三分钟)。
在以上事件中,我和小吴同学讲到的是,如何利用“程序正义”保护自己。我先和他确认了两件事:
是否迟到。
管值日的同学是否当面说他迟到了。
小吴同学说,他最多也就迟到了一两分钟,而老师说过,只要是7:20 ~ 7:30之间到的,就不算迟到。他坚决认为自己是没有迟到的。而那管值日的同学也不曾当面指出他迟到了。
我说,有第二条就足够了,我问第一条是为了心中有底。如果你真的迟到了,管值日的同学需要当面指出来,而不是事后说你迟到。这不符合程序。当程序不正当时,我们就可以不认同结果。
后来,班主任老师也介入了,明确小吴同学不需要再补一次。总之,那管值日的孩子第二天也没和小吴同学再提值日的事,不了了之。
反正,那天我感受到孩子被针对。其时想,哪怕是这学不上了,我们都不可能再值日一次。当然,如果那家长真是为了讨好老师,我们是否值日并不重要,她只需要摆出姿态来就足够了。
于我而言,只是又处理了一桩小事,但对小吴同学却有重大意义,因为这件事,他明白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这是其他同学未能经历的。
有老师听说有孩子排挤小吴同学,问:你难道不担心吗?
我说,还好,因为总体还不错,毕竟那样的孩子还只有一个;我也会保持观察,一旦超过三个,我就要按照校园霸凌的程序干预了。
老师又说,你也不能这样保护他一辈子啊?
我说,是的,我也没想保护他一辈子,更没这种能力,而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保护他,为他兜底 —— 我想让他的童年照亮他的一生。
我希望他以后遇到困难时,能从儿时的过往中汲取经验。即便那时我们相隔遥远,我甚至都无法说句“让我抱抱你吧”,但我相信,我当下的努力,能给他温暖和力量,而他一定能渡过难关。
在小吴同学童年时,给予他有力的支持,带着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我作为家长,必修的课业。
相关阅读:
👉 1. 和孩子聊择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 2. 孩子上学五年多,突然遭遇了“校规”(一)
👉 3. 如何面对老师,便会如何面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