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姜萍的事

文摘   2024-06-20 16:42   海南  

井老师

读完约需要

5
分钟

文末可留言

作为一个关心教育、经常抨击教育体制的人,我在姜萍成为热搜之前就知道了她拿奖的事,但我没有为她贡献流量。我不曾转发过一篇“天才少女”之类的网文 —— 直至今天早上,我才转发了一篇质疑她作弊的文章。

是否作弊,每个人看见的信息不同,判断也不同,但不必忙着下结论,很快就能见分晓。因为下一轮是闭卷考试。

阿里巴巴达摩院搞的这个全球数学竞赛,一开始的预赛是“海选”,是开卷考试。我猜,这主要是从成本方面来考虑的,因为一搞闭卷,就涉及监考,那是要花银子的。另外,这开卷还有两个前提假设:

  1. 考生不会作弊,因为作弊无意义。是骡子是马,终究要去闭卷的考场遛遛的,那作弊又有什么意义呢?

  2. 即使是开卷,但因为门槛很高,很多人甚至连题都看不懂,想抄都没地方抄。再者,如果A能向B抄,那B为何不直接报名参赛呢?

所以,若是按以上逻辑来推演,那就不可能存在作弊的考生。

然而,“举办数学竞赛”考的是数学,但说到如何举办,却是涉及管理和科技手段的,至于参赛者的行为动机,又可以归于社会学的范畴。高等数学虽难,但现实往往比它更复杂。

阿里巴巴搞数学竞赛是为了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用的,但参赛者未必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去的。这就是现实的复杂性,也是愿景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比如,针对上面前提假设的第2条,我在网上就看到一种“解”:A和B都参赛了,但两人复盘之后,共同做了一份答案,又鉴于两人已经提交过答卷了,于是就以C的名义提交。

虽然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但这是可能的,至少可以作为一种解释。至于动机就很难讲了,也未必是刻意炒作,因为也存在题目很难,参赛者心中并没有底,可能只是试试另一种答题方式对不对……

所以,现实的复杂性在于很多偶然,它不像开卷竞赛的前提假设那样干脆,不是“如果A能向B抄,那B为何不直接报名参赛”那样简单。一旦开卷,就可能引入很多变量。如果依然以简单的计算思维去解答社会学的问题,那就可能出现偏差。

—— 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我对这事的态度,是的,我有些怀疑姜萍所取得的成绩,但也只是这样:存疑。

原因有两点:

其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一些人质疑姜萍是因为她的板书,认为她将一些数学符号写错了,但另一些人认为这是吹毛求疵,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对此,我站在质疑者的一边。

比如,判断一个人的足球踢得如何,看看他颠球就能有个大概的了解。足球比赛虽不比颠球,但颠球是球员的基本功。再比如,看一个陌生人打羽毛球,如果他用球拍都不能捡球,那大抵是个新手,即使他很喜欢打羽毛球。

我认为判断是“熟手”还是“新手”的逻辑,也同样适用于数学,因为数学是严谨的学科,里面还充斥着符号 —— 若是连常用的符号都搞错了,但却答对了题,那就像不会颠球的足球运动员射中了球门。因为存在偶然性,这种进球还是时有发生的,但对于解答高等数学的难题来说,却是比这种射门还要难得多得多。

因此,姜萍的板书是我产生怀疑的重要原因,这挑战了我的常识。

其二,关于数学天才。

数学这门学科很奇怪,会的人是真会,也不见他们多用功,但经常考高分、满分;而不会的人,搞个累死也就能考个中等,最多偏上,想考满分很难的。而且,只要你将那些叫得上名的数学家捋一遍,基本上是很小的时候就见端倪,而姜萍17岁才引人瞩目。

大器晚成的人也有的。比如《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她是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工程学教授,但她在书中这样说:

从小到大,我都对数学和科学深恶痛绝。高中的数理课程一直不及格,三角学还是到26岁才补起来的。

少年时期,就连读钟表这么简单的事情我都摸不着头脑。为什么钟表上现在的小指针指着小时数?既然小时比分钟重要,不该用大指针指它吗?现在钟上是10点10分,还是1点55分?我永远是迷糊的。

因此,我对姜萍“天才少女”之类的称谓有所保留,认为是人们夸大的赞美,虽然我也愿意相信她是例外。

总之,对于一件心有疑虑的事情,我们可以有一种不置可否的“存疑”态度,而不是忙于下结论。因为下结论要明确的证据,而且是谁主张谁举证,不应该让姜萍自证清白。

最后,我想说说这次预赛姜萍取得高名次的意义。

总体来说,这事的积极意义是不小的,她能鼓励不少孩子坚持自己的爱好,活出自我,不被世俗所定义。这样很好。

但我更想说的是,哪怕姜萍决赛失利,未能取得如我们所期的好成绩、好名次,但那也不妨碍我们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梦想,那本是我们应该活出的样子。

姜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极尽讽刺,说明这世道人心就像“范进中举”时那样,数百年来没有变,但我们应该看见这不变中的变化,那就是成名的方式。

若是教育部举办的高等数学竞赛,大抵是不会容许一个中专生参赛的,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的模式,姜萍恐怕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就别说后来“天下知”的事了,那是不可能的。

阿里巴巴搞的竞赛模式映射了当今选人用人的变化,这也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带来的时代的变化。在未来,用人单位极可能会越过学历,直接根据能力来选人,所以,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相应的领域深耕,恐怕比将时间精力浪费在学校里更划得来。

—— 跨过中间商,不让他们赚差价,多好?


推荐阅读:

👉 1. 家校的冲突(一)

👉 2. 当老师们频繁地说要专心听讲,这说明了什么?

👉 3. 为什么你不应该让孩子考满分?


井蛙惊梦人
井中观天,待水满而出,或顺桶而上。无以为乐,唯读书自鸣,但求得意处惊扰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