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成都一人食故事系列
先说答案:我。
朋友约我去吃SKP的一家福建菜,“宴遇”是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口碑还挺好。吃下来感觉菜是真的做得蛮不错的,总得来说小菜比大菜做得好,甜口比咸口做得好,有几个菜进行了适度川化。服务细节也符合预期,下次还愿意吃。另外,我以为年糕烧黄鱼是台州菜,原来福建餐厅也在做啊。
就是还想小小吐槽下 SKP。
首先咱们能把商场的小喇叭广播给取消了吗?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正酣畅淋漓地享受着美食和无微不至的温馨服务,突然空中传来一条口播硬广,推荐优惠活动以及哪里买冰淇淋哪里买面包哪里买丝巾。这是在伊藤或者美食城,我完全能接受甚至会欢迎,然而。
毕竟用户已经在消费的过程中,这是对用户听觉的一种“侵犯”。考虑到消费的场所是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对于高端餐饮来说,用户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的体验是一体化、不可切割、互为补充的,强插入广播硬广和餐厅的定位和服务是矛盾,其功效不亚于背后一刀。
成都SKP 定位极其高端 ,投资 50 亿,号称亚洲最大下沉商业。刚开业时我还挺激动的去打卡。但现在最多一年就去个一两次。
首先我对名牌店没兴趣,而且真的不是充斥着名牌店就等同于有品味。第二是下沉导致“下下上上”非常麻烦,最要命还“大而无当”。有人说北京 SKP 是菜市场,成都 SKP 是无人区,但我觉得它气质更贴近天府机场,几步就能走出天府机场的土荒感。总之成都要吃好吃的太多选择,SKP 很难给我一个过去的理由。(入驻它对面环球的皮包公司也垮得差不多了,估计更没人去了)。
要弥补大和不方便的硬伤,考的是运营能力和细节服务。要说面积大铺得开,太古里不是也挺大吗。但是人家人气不旺吗?要说下沉不方便,源野不也是下沉体吗,怎么就没有被吐槽?反而大家觉得很潮?
怎样让设计上的硬伤不成为致命缺陷,难道不是运营方的价值所在?要动脑筋想办法,从内部改造,引入有生命力和人性化的机制,让普通人有逛的欲望。而不是播放小喇叭这样的无脑操作,这样只会把成都 SKP往“地下商城”的深渊继续猛推。如果高端的路实在走不通,干脆向天府红学习下,浴火重生,引入二次元文化来自我拯救,成为新质二次元餐饮文化和周边的超级下沉体,说不定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