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里园

文摘   健康   2024-07-26 18:58   上海  
20多岁时,我第一次来杭州玩儿,去西湖边某馆子傻乎乎地点了个“西湖醋鱼”,端上来巨大一盘。夹了一筷子,无语问青天。“怎么这么难吃?”。这也不能全怪别人。我 20 多岁时除了川菜,吃什么都觉得难吃。
多年后,等我再来杭州,吃到里园杨师傅的手艺,开始领略到一点点杭帮菜的“真面目”时,已经人到中年。

年轻就是拿来踩坑的。我当然没有理由鄙视年轻时打卡的自己。无论探索对象是城市还是食物,大多数人总要走一个跟随、寻求刺激,到归真返本的过程。回归,才是最难的。

喜欢里园,也是因为每次来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也许是它那温文尔雅、不急不缓的调调,也许是因为他家舍得做那些没噱头但费力气、外面已经吃不到的菜,也许是知道杨育杨师傅每天早上7 点自己去逛菜场买菜。这都给了我一种踏实和安心。

就像里园书架上的书,楼下的八角杯咖啡,高品质的陪伴是细致但不需要张扬的。真正回到本心的人,哪里需要张扬呢。正如从1988年开始烧菜的杨师傅,口头禅也还是那句朴素的自白,“我除了烧菜,也不会啥别的”。

那就来说说菜。第三次来里园,心里最期待的就是杨师傅这道锅贴鱼片。菜名朴实,好吃得发指。淘气奔放的猪膘垫底,煎得金黄焦脆,中间一层甜润的虾茸和马蹄丁;乖巧文静的黑鱼片静静地躺平,面上撒了悦目的火腿碎。这么层层叠加,口感酥脆丰盈,本人类无力抗拒,我一口气就来了俩。

有多复杂,就有多纯粹,有多放纵,就有多治愈。体验的巅峰在入口的瞬间即刻成就。一口下去,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任何表达却又似乎多余。

饭菜里的滋味,需要活久点去体会。这道手剥虾仁是费时的菜。莲子的清香质朴和虾仁的滑嫩,双剑合璧为无懈可击的爽口。人生诸多追求渴望,不见得比身边有一个愿意为你剥虾采莲的人更值得争取。江浙沪地区尤是如此。

鳝背臭豆腐是这次第一次吃到。浓墨重彩,鱼香口味。炸物的满足感和蛋白质的富足在舌尖光速绽放。作为一个不喜吃鳝鱼、也不主动吃臭豆腐的四川人,意外觉得很好吃——喜欢到有点背叛了大四川的罪恶感。

肋骨萝卜汤,像是妈妈做的菜。伊比利亚猪肋排,软嫩肥瘦均匀且恰到好处。不知与我们的成华猪PK会如何,有机会来试试。

今天的菜单中,还埋伏着来自家乡的惊喜。二荆条牛肉,用四川金堂亮亮农场的二荆条,配上敦厚得像豆腐干的和牛肉,香是真的香,够味是真的够味,敢请四川人吃炒辣椒,自信也是真的自信。

但就为了这道菜,里园要千里迢迢从金堂农场买辣椒?

原来,亮亮农场是大学生唐亮返乡后办的小型家庭农场,30多亩土地,养活了大家庭的三代 9 口人。唐亮算过一笔账,从 2013 年开始, 农场每人每月的收入是 2000 元。他不单纯从数字维度来定义幸福,用一座生态农场聚集一个家,在他看来就是巨大的“创业成功”。

里园主人除了爱书和爱酒,也相当惜人,特别是用心做事的创业者他听说了唐亮的故事,非常认同。坚持要跨省买辣椒——本来产量很少,唐亮不对外卖。收到四川寄来的二荆条要收货,要清洗,晒干,才能储存,里园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但他认为这是值得的。这农场支持的是3个小朋友,还有几个老人呢。“我们吃东西吃到最后,最重要的不就是背后的人吗”。

对了,和牛肉的供应商,也是里园从 2014 年就开始合作的。当年的社区小店,现在已经卖进了 Costco 。里园就这么穿针引线的,把这些在各个角落,不同环节认真做事的小伙伴联系在了一起。

终于等到杨师傅忙活完,过来聊聊天了。里园制定的核心“方针”中,最重要的除了“不用味精”,就是杨师傅每餐要给客人问个好,敬个酒,聊聊菜里的门道。杨师傅本色羞涩,但慢慢发现了沟通的必城市在变,客人的口味也在除了“做好自己的本份”,做好那些传统的菜,要加入新的元素,所以听听客人怎么说很重要。

我刚抛出“创新”这两字,想跟他探讨探讨,杨师傅就笑了,“创新?没那么高大上,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不就是一日三餐嘛”。每天下班回家,杨师傅都会吃太太做的晚饭。忙碌一天,这是他最放松的一餐。

有一些餐厅,在很认真的做黑珍珠。但有一些黑珍珠,在很认真的做菜。我想这就是杨师傅口中的“本份”,也是里园给人的温暖。

*这里通往我上一次吃里园的故事(点击阅读)
*公号对话框回复关键字“里园”可以获取预订信息



不觉春晓
一个无用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