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耘
沪语改写:朱枫
讲述:王邦基
文字、语音审核:丁迪蒙
编辑:王乙其
电视剧《繁花》勿免勾起长期勒海外个我对故土个怀念。特别是电视剧里个“虹口小汪”就勒我从小居住个四川北路浪,勿禁让我想写写记忆里个上海往事,就称之为“上海寻根”伐。
今朝个年轻人肯定无法想象七八十年代上海浦西个面貌,埃歇横里,并呒没城区大规模改造个讲法,我居住个四川北路1949年是哪能样子个,到我1991年离开辰光还是哪能样子。当时市民最大个抱怨是越来越黑、越来越臭个苏州河。每年到夏天,路过苏州河侬板要捂牢仔鼻头跑过去。真正个大规模治理,要等到1996年。
亭子间个前世今生
埃歇辰光个石库门弄堂里,还有叫卖磨剪刀个,拎仔篮頭用鸡蛋调粮票个。爆炒米花個推仔独有個“机枪”哇啦哇啦叫进弄堂,总归会得有小囡翁过来排队等候,然后,期待伊記爆炸声:“砰“,炒米花个香味道弥漫开来,搭弄堂增添了勿少热闹搭仔人气。埃个辰光个弄堂,每日天还好碰着隔壁邻舍,每日天好听到人家起油镬炒菜“嚓”个声音。弄堂里外整天闹哄哄个,耳根少有清净。只有迓进亭子间,像鲁迅先生讲个”躲进小楼“,再好“成一统”。
上海個石库门建筑分两种。老式石库门,三开间,进入漆黑厚重个大门,就是天井,天井正面是客厅,左右是厢房,上下二层,俗称“三上三下”。虹口区四川北路大多是一百年前造个新式石库门,呒没厢房,有眼像美国个联排屋。一上一下,最大个变化是后门十平方横里个附屋(灶披间)个斜顶改为平顶,上头搭只小個卧室,就是亭子间,亭子间個屋頭顶用混凝土做天花板,上头就成為了“晒台”,晾衣裳用个。亭子间位于一楼二楼之间个夹层,形成一只独特個空间,假使屋里常年顧用佣人個,搿搭是佣人个卧室,假使有小囡,也好拨小囡做房间。
60到90年代,上海人口急剧增加,埃种联排個石库门房子,原来每只单元住一家人家,到七十年代,大多數住三家人家。房子個正房朝东,亭子间朝西,夏天介下半日西晒最难熬,当時没空调,没办法蹲勒屋里。所以,小辰光常庄会得拨暑气赶出房房間,跑到弄堂、甚至馬路浪去乘风凉。
亭子间虽然狭窄,住過个文人作家还真勿少。据记载,1927年鲁迅从广州到上海,住横浜路景云里个亭子间,《且介亭杂文集》个“且介”,就是“租界”两字各取一半,再加只“亭”,就指租界石库门住宅里个亭子间。鲁迅勒景云里主编了《语丝》《萌芽》等文学刊物。住勒鲁迅对门个是茅盾,当时勒写《蚀》三部曲。
鲁迅1933搬到山阴路大陆新村住,搭住勒东照里亭子间个瞿秋白夫妇走得邪气近。伊歇辰光巴金也刚刚从日本回来,住勒溧阳路浪个一只石库门亭子间,勒伊面孕育了《春》个诞生。
因此,埃个年代个现代文学大亨郎头侪住过亭子间個,侪是亭子间里做道场个高手。
我個爺娘1949年春结婚,住个第一只地方就是景云里,借了只亭子间,离我爺个娘舅搭嬢個嬢居住地:四川北路丰乐里大约摸要走一刻钟横里個路。
亭子间里,大部分住个是像我爺娘埃能生活勿宽舒个小夫妻或者单身,是张爱玲笔下頭个亭子间,少勿了财米油盐,有辰光一地鸡毛。
但是,对于单身男女則亭子间有另外一种意味,以至于木心讲,住过亭子间个人,再算得上是科班出身个上海人。搿让我想到电视剧《繁花》里陈逸鸣饰演个画家搭史依弘扮个京剧演员,侪是住勒邪氣軋个,甚至是七十二家房客式个嘈杂個地方,搿些有眼落魄个、搞艺术搞文学个中年人,为啥还好自得其乐呢?因为亭子间提供了一个勿拨打扰个私人空间。
下图是我出国之前住个亭子间,现在看起来是搿能個破舊,局促,但当时是我心满意足个书房兼卧室。写字台最早是父亲用个,慢慢叫就传拨了我。
十平方多点个亭子间,靠窗摆写字台,房间个另一面是只小床,墙浪向贴个是我收集个陈逸飞个欧美音乐仕女图,房間里后首来又多了把吉他,还有一套带功放个音响,贝司足个辰光好讓楼下头个厨房一道共振。每日天勒里向听VOA搭BBC,听当年欧美个排行榜流行音乐。搿些仕女搭书橱里个书,陪伴我度过多年,直到我离开上海。
亭子间有私密性,勒亭子间里隔仔一堵墙一扇门,外頭再吵,侬还是侬自家,有足够个安全感。亭子间提供了边界感,当年个石库门往往住好几家人家,厨房间搭卫生间侪是佮用个,亭子间没人好私自闯進來。亭子间裏可以有梦境,勿管是书里个“颜如玉”,还是彼岸个美利坚。
讲述:王邦基
丁迪蒙
迪蒙,启迪蒙昧者也。上海市人。原上海大学中文系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沪语和海派文化的传承。沪语是吴方言的代表方言,是吴侬软语的典范。她既可以用来拉家常,也同样可以用来朗读各类诗歌散文。沪语完全可以书写,同粤语可以写作是一样的。本平台所有文章都是经过改写后,用沪语来演绎的,汉字书写也是正确的。
丁迪蒙所撰写的,与沪语相关的著作主要有:
《学说上海话》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听听说说上海话》少年儿童出版社
《实用沪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话绕口令》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海方言词语使用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囡囡学童谣》少年儿童出版社
《囡囡学成语》少年儿童出版社
《海上风情》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