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离骚(节选)》与《屈原列传》对比阅读备课札记

文摘   教育   2024-10-27 21:01   湖南  
一、《史记·屈原列传》以记叙和议论的手法赞扬了屈原的高尚品德,感慨了屈原不公平的人生;《离骚》以象征和抒情的手法表明了屈原对高尚道德的坚守和对不公遭遇的哀怨。两篇文章互注互见,是用来开展对照阅读教学的极好材料。
二、通过两课的对照阅读,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加深对两篇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屈原的高尚品格和哀怨之情的理解。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任务:梳理两篇课文中能够相互印证的内容,并做简单阐述。这个任务主要地训练学生信息提取、理解分析和梳理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屈原列传》的第三段和《离骚》的第三段,都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文段,而《屈原列传》的第三段恰好是对《离骚》的评论,评论观点相对集中地针对了《离骚》的第三段,这两段的互读对于学生的理解记忆非常重要。
三、两篇课文的主旨有相同之处,手法却不同。这是一个引导学生理解“香草美人”意象的切口,是可以附带在小组活动任务中完成的。课堂中要留意并把握可以插入这一要点的机会。
四、两课互相印证之处梳理。

1.《离骚》第一段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他是颛顼的后代,伯庸的儿子,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降生,名字寄予了“公正法度”的美好寓意。可见身世高贵,正直的品德既是家风,也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品德。《屈原列传》开首介绍屈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与之相应,既是贵族就应有贵族的传统与品行。

2.《离骚》第二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强调自己内外兼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又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感。在匆匆的时光中,屈原一直在努力追求自己品德上的进步,争做一个正人君子。《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做楚怀王左徒和两次进谏怀王的历史记叙,以及关于怀王祸败的原因的论述都与诗人的品德相应。

3.《离骚》第三段先提自己哀怨之所起:灵修浩荡,众女嫉余。楚王因我“蕙纕揽茝”而“朝谇夕替”,小人因我的“蛾眉”而“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列传》所记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前后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的历史事实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评述与之相应。

4.《离骚》第三段中批判“时俗工巧,周容为度”,以抒发自己忧愁烦闷,失意穷困之情;表明自己宁死不与凡鸟同群,不与异道之人相安,只愿“伏清白以死直”的坚定意志。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分析相应。

5.《离骚》第四段继续表明自己坚守高尚品德的意愿,无论人生遭遇怎样的挫折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的评价与之相应。

6.《屈原列传》中对《离骚》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评价。《离骚》的文辞简约,似而只在记述自己的怨诽牢骚,所写的内容不是花草就是个人的情绪,这是“称文小”“举类迩”,但牢骚的背后不是个人利益的得失,而是天下正道能否得到守护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事关天下公平、国家兴盛、百姓福祉;花草也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品德的象征,香草象征美德,恶草象征恶德,这样花草的意蕴就变得深刻丰富起来。这是“指极大”“见义远”。

7.《离骚》主要写香草美人,抒发自己被疏远谄毁的牢骚哀怨之情。《屈原列传》中“《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的评价与之相应。

2022年元月5日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