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注释版《汉书·司马迁传》与《报任安书(节选)》(资料分享)

文摘   2024-10-15 22:18   湖南  
普通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有《屈原列传》一文,学习提示里提到“拓展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信息都暗示着屈原与司马迁二人的紧密联系。这可以成为群文阅读的一个教学设计点。要实现这个教学设想,起码需要阅读《汉书·司马迁传》和《报任安书》。两个文本对学生来说都很有挑战性,不宜直接丢给学生阅读。于是我对两个文本做了一些注释和删改,希望给这次教学提供一些便利。现在公众号里分享给大家。
文中分段注释,被注释词词后标记数字,对应注释中的序号。注解能力和编辑能力有限,多有不足,请大家包涵并加以指正。

汉书·司马迁传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1汶、泗,讲业2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3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4邛、莋、昆明,还报命。

(注:1涉:渡河。2讲业:研习学业。3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4略:巡视。)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1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2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3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自获麟4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5。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6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7史记石室8金鐀9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记。

(注:1太史公:司马迁之父司马谈。2发愤:犹含恨。3典:管理。4获麟:指春秋  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5放绝:废弃。6次:编次。7读chōu,缀缉。8石室:古代藏图书档案处。9金鐀:铜制的柜。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太史公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经纪1,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2,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3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4而不知其宜,遭变事5而不知其权6。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汉兴已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7,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8款塞9,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矣,而不用,有国者耻也;主上明圣,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10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

(注:1经纪:纲常,法度。2犹与:犹豫。3拨:治理。4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5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6权:权宜,变通。7穆清:指天。8重译:指译使。9款塞:叩塞门。谓外族前来通好。10整齐:整治;使有条理。)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1。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2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3止,自黄帝始。

(注:1累绁:捆绑罪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2遂:完成。3麟:指汉武帝太始二年捕获白麟事。)

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1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

(注:1故人:老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1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注:1宣布:谓公之于众。)
赞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1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2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3,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4,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注:1讫:止。2辨:通“辩 ”。谓言辞漂亮、巧妙。3核:真实。4洽闻:多闻博识。)

报任安书(节选)

仆闻之:诟1莫大于宫刑。夫中材2之人,事关于宦竖3,莫不伤气4,况忼慨5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6荐天下豪隽7哉!仆赖先人绪业8,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乡9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10,在阘茸11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注:1诟:羞辱。2中材:中等才能的人。3宦竖:对宦官的贱称。4伤气:谓心志受挫。5忼慨:激昂;愤激。6刀锯之余:对受了腐刑的人的蔑称。7豪隽:即“豪俊”,才智杰出之人。8绪业:事业;遗业。9乡:通“向”,以前。10扫除之隶:受宫刑的宦官一般做扫除之事,这里是司马迁对自己的贱称。11阘茸:卑微。)

仆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1营职2,以求亲媚3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常思奋不顾身以徇4国家之急。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媒孽5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当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6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7咸震怖,举一国共攻而围之。陵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北首8争死敌9。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10,诚欲效其款款11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12,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13贰师14,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15。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悲夫!悲夫!

(注:1壹心:专心。2营职:履行职责;从事本职工作。3亲媚:亲信喜爱。4徇:通“殉”。谓有所求而不惜身。5媒孽: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6虏:敌人。7旃裘之君长:指匈奴主。8北首:向北。9死敌:与敌死战。10怛悼:忧伤;悲伤。11款款:诚恳;忠实。12绝甘分少:拒绝甘美的食物,与众人分享少量的东西。谓自己不图享受,待人优厚。13沮:诋毁,诽谤。14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15理:掌刑狱的官署。)

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1,怯夫慕义2,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3累绁4之辱哉!且夫臧获5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注:1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2慕义:倾慕仁义。3湛溺:陷入。4累绁:捆绑罪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累,通“缧”。5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1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2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3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注:1俶傥:卓异不凡。2稽:考察。3偿:补偿;抵偿。)
且负下1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2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3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虽欲自雕瑑4,曼辞5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6
(注:1负下:谓负污辱之名。2忽忽:迷糊,恍忽。3闺阁:指宫禁。4瑑:指雕刻瑑纹或文字。5曼辞:美饰之辞。6固陋:闭塞、浅陋。)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