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上午第一节课能够让全班学生都嗨起来,我觉得我已经很行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后记

文摘   2024-09-21 23:01   湖南  
想问问各位同仁,上午第一节课上课,你们是什么感觉?(相关阅读:教育|下午第一节课的一点观察记录
我自己读书时,这节课就感到十分难熬,无论上什么科目。这节课的课前十分钟,教室里安静得可怕。在眼巴巴地盼着早读课的下课铃声响起后,大家都抓紧时间补觉。不补觉的也异常地自觉,做什么都轻手轻脚的。

大家都睡不饱,普遍缺觉,所以第一节课总是没精打采的,基本靠硬撑。可是老师还总说:“你们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大早上的,应该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这话哄得我差点就要做出一副精力旺盛的样子来。可惜,我实在困得很,没法自欺欺人。我只能解释为,老师的生活与我们毕竟不同,他们没法感同身受。

等到自己做了老师,去上第一节课时,看着他们疲倦的脸庞和惺忪的睡眼,老师曾经对我们说的这句话,居然不由自主地在我脑海里冒出来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压根不是“没法感同身受”,而是试图精神控制。类似的还有批评学生懒惰、不守纪律,或者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说教,凶狠严厉地给他们命令。

这些控制在一具疲惫的躯体和死寂的灵魂面前收效甚微,至多是让他们沦为提线的木偶。很多时候,我也抱怨学生不够主动,就会想到这些手段。叫他读书,他不读;叫他记录,他不记;叫他讨论,他不开腔......他呆呆地坐在那里,既不授予睡觉的把柄,也不进入上课的状态。上午的第一节课,我做了老师之后还是很难熬。

可是,今天却不同,课上着上着,全班学生都兴奋起来了。

昨天,我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情境任务布置了下去,学生小组讨论了十五分钟左右,选定了角色,拟好了提纲,邻近下课,就没有展示了。

昨晚回家刚好在放《新闻联播》,正在报道庆祝全国政协会议召开75周年的新闻。今天,我就把这个新闻作为“今日话题”的内容布置了下去。然后,我就从这个话题开始导入课堂。

我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开幕辞的发布时间?学生低头看书,很快就找到了标题下的一行括号里注明的时间。我接着说,恰好就是75年前的今天。不过,今天,我们不开政治协商会了,因为昨天开过了。今天我们要来开宣讲会。

接着我向学生强调,大家在听宣讲时要代入场景,宣讲结束后,我还要扮演记者随机采访。因为隔了一天上课,我又给了学生两分种整理宣讲提纲,酝酿情绪。两分钟后,我宣布活动开始。可是全班寂寞无声。我没有着急,镇定地在讲台上站着。因为刚才两分钟,有些组讨论得很热烈。寂寞的这一小会儿,也有学生露出跃跃欲试的态势。他们在等一个冒头的人。而我确信,这个人很快就会出现。

果然,第一个冒头的人出现了,他选择的是企业代表。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纷纷上台宣讲,他们有的是农民代表,有的是学生代表。最出彩的是农民代表,他们在表达上完全地模仿农民的口吻,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有用方言发言的,有和小组成员配合增添了情景剧氛围的。有个学生选的是企业代表,他还创造了一个“祥林集团”(“祥林”估计取自《祝福》,又和班上某个同学有关联),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另一个选企业代表的学生,平时就喜欢耍宝,这回宣讲倒学起口头禅来,刻意地问“是吧”“对不对”,又把手撑在讲台上讲话,像个乡镇企业的小老板。他们的发言都很贴合自己的身份,既能传达开幕辞的内容精神,又能结合身份有所延伸。

他们对于宣讲情境的演绎是不错的,我想起上《谏太宗十思疏》和《与妻书》时,也分别设计了情境活动。

点击可阅:

教学|《谏太宗十思书》教学后记

教学|此“书”非彼“书”——《谏逐客书》与《与妻书》对比阅读备课札记他们在活动中甚至可以用文言文进行情境发言,这足见他们的模仿力、学习力和创造力都是很强的。只是,这样的训练还是太少了,他们在公众面前宣讲时,会有扭捏害羞等不自然的表现。他们一直都不太习惯自己来做课堂的主角。可是,自己做主角本身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

采访环节的情况略为逊色一些。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试图架构起宣讲人与听众之间的交互活动,以求有课堂生成的机会,同时训练学生即时发言的能力。可我有两个失误。一是故意多抽那些平时不够认真的学生,这堂课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并不走心,有点看热闹的意思,对于情境活动有一些游离。二是我的采访问题有些随意,就是问他们听后的感想,没有深入引导的准备。所以,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是打了折扣的。

不过,上午第一节课能让全班同学都兴奋起来,我还是觉得我很行。其中有两点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可以用肢体运动来激活。我去教室上课时,大家如往常一样不情不愿地把脑袋撑起来。活动开始后,学生要轮流上台,大家要鼓掌,要喝彩,身体动起来了,带着人也渐渐兴奋起来了。有时不一定要和教学结合得那么紧密,课前花两分钟和学生来一下肢体上的互动游戏是不是比罚站之类的更有效呢?

第二,新鲜感会让人兴奋。人总是好奇的,喜欢新鲜事物。这个同学选了什么身份?会怎样宣讲?下一个又是谁?这给了学生很多刺激,有了期待,于是就兴奋起来。而这种新鲜感是由学生的个性决定的。每个学生有展示个性的机会,才有无限的可能,才会产生新鲜感,才让人有所期待。这就势必要将一切压抑控制的因素清除掉,把学生引到一片自由的天地中去。

2024921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