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讨选材方法的“样本”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比阅读教学

文摘   2024-10-06 23:01   湖南  
教学设想

在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择性必修上册有一组看起来有点奇怪的课文组合,在第一单元革命专题研习的第二课,由两个文本组成,一个是经典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篇幅很短;另一个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篇幅很长。这样长短差距悬殊的课文组在一起,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实采用单篇教学,这样的组合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是略读课文,不上也没关系。可是,我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文本的联系,让我产生了一个对比阅读的教学设想。

在本课末尾的“学习提示”里提到:“这是两篇分别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通讯。“......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进一步把握这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体会两篇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接下来分述两个文本的“学习提示”里又有这样的话: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这两句话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内容:选材。新闻报道是尤其要注意这个方面的,因此两个文本在选材方面表现出典型性。因此,我想能不能将这两个文本作为选材的“样本”,从中归纳和探索出一些选材的规律和方法。

接着,三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1.围绕着新闻事件或人物,两篇新闻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

2.这些材料分别是怎样安排和处理的?

3.为什么这样安排处理材料?可以取得怎样的报道效果?

这三个问题恰恰又与“学习提示”里“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时可以对照小标题,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有怎样的典型意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要求相合,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和对比两篇课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学生能够思考总结出选材的规律和方法,能够体悟两篇课文通过选材带来的表达效果,感受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大事件的重要意义和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新闻知识(消息与通讯)

环节二:安排对比阅读任务

梳理两篇新闻的内容,对比归纳,总结材料选取的方法。

思考角度:

1.围绕着新闻事件或人物,两篇新闻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

2.这些材料分别是怎样安排和处理的?

3.为什么这样安排处理材料?可以取得怎样的报道效果?

方法指导:

借助表格梳理两篇新闻的内容,梳理完后,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总结归纳材料的组织安排及其效果,总结归纳材料选取的方法。

表格梳理示例

对比归纳示例:

《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时间为线索,精确到分钟来组织材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则是围绕着中心人物,多角度来组织材料。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的是一些象征意义很强的画面,如告别仪式、升旗仪式等,突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取的是一些能够表现焦裕禄精神品质典型事件,如实地调研、下乡走访等,使他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将新闻材料与背景材料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历史厚重感,暗含着香港回归的自豪、喜悦之情;《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则是点面结合,选取了他在兰考县工作的几个方面,用具体的事例突出他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

选材方法归纳示例:

选材时一定要紧扣想要表达的主题中心,选择最能表现主题中心的材料。

可以依循时间线索、围绕人物中心、根据事件发展来选材。

材料是多样的,有即时材料,有历史材料,有中心材料,有延伸材料,注意相互的搭配。

......

小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报道,以分为单位选取了七个时间节点,包括降旗、离府、举行仪式、第二次降旗、易帜、升旗、离港等象征意义十足的画面,中间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暗含着对香港回归的激动和自豪之情。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围绕着焦裕禄这一新闻人物,分别报道了他初到兰考县、实地调研治理“三害”、走访群众救灾、一再推脱治理肝病、临终寄言、兰考巨变等典型事件,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出焦裕禄为党为民、实事求是、不惧困难、艰苦奋斗、心系群众、甘于奉献、兢兢业业等精神品质,表现出对他的敬佩赞颂之情。

2024106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