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任何学段的学生都应多读“课外书”

文摘   2024-10-26 20:54   湖南  
我不太喜欢“课外书”这个名称,读书就是读书,分什么课内课外呢?可是鉴于许多人头脑里被灌输的一些毫无道理却又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思维,我还是沿用“课外书”这个概念。
把书分为课内课外,这是荒唐的。区分课内课外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般认为,课堂教学主要用到的书就是课内书,此外就是课外书。那么除教材之外,都属课外书,教辅资料以及试卷习题都在此列。教辅资料尚有被指定教学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姑且将其算到课内的一类去,但除了被指定的,其余也是课外的了。然而每每说到禁读课外书时,所有教辅资料和试卷习题又被十分宽容地排除在外了。
又或者说,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的书籍应属课内的。那么,为什么又禁止学生读各样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科普文章呢?拿语文来说,哪部文学作品不包含着语文的课内知识?否则,语文试卷就只好全用教材的选文了。再拿生物来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孟德尔的传记、记叙实验的历史故事等)、科普著作、研究成果等等文章和书籍是不是课内的呢?
所以,课内课外读物的区分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习惯,其判断标准全在老师(家长)这个权威手上。因而,它也就极容易沦为权威操控学生实现其利益的一种手段,而未必对学生的教育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种区分既是一种习惯,便不是一时突然形成的。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向来就有区别选择读物的传统,像贾宝玉就被要求只读四书五经,《西厢记》之类就不允许读。区别选择读物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柏拉图在谈教育时也会挑选符合其教育目的的读物。但是,“怎样选”这个问题,我们却不能形成像柏拉图那样清晰而理性的认识。
现实原因来看,我们在应试导向下,自然地将那些可以迅速提分的读物视作合理的,以“课内书”的名义赋予其合法地位。相反的,不能立即起到提分效果的读物就被赐以“课外书”的罪名,便于打击。
不得不说,这种功利性极强的判断是十分短视和狭隘的。昨晚,我在读王嘉的《拾遗记》,如果学生将其带到教室里读,无疑要被打为“课外书”之列,起码是严加看管的。的确,内中描写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奢华生活,记载各种奇怪虚幻的事物,猎奇惊人的事迹,用应试的眼光来看,实在不值一读。但是,其中也有刘向、贾逵、何休等历史人物求学之类的故事。这些笔记小说探讨的是王朝兴替,个人修养等问题。这对于学生开拓眼界,了解历史、涵养品德、发展想象力等各方面素质都有极大的作用。而这种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再加以适当的应试训练,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差。我们费尽心力,收集写作素材,用深绿的纸张油印给学生,教他们积累。就阅读体验来说,这肯定比不上一本印刷良好的书籍。(我个人很不喜欢读这种油印资料,包括做这样印发的练习)

当然,我理解油印课外资料给学生阅读的良苦用心。一本《拾遗记》可供学生直接用的优良写作素材可能不多,集中印在一张纸上读来效率更高。这个对比还是就应试来说的,究竟哪种方法的(应试)效率更高我没有做过调查,所以不便评论。早两天,一个学生和我讨论了他的阅读计划,他现在在读《复活》。他计划高三就专门找一些针对写作的书来看。我肯定了他的计划,但也提醒,阅读不必太刻意,因为你不知道高考考什么。与其专门地针对考试来阅读,不如在阅读中锻炼思维能力,加深思维水平。如果有思考,有感悟,阅读又广泛,那么写作的时候,你读过的东西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中,又何需刻意地针对考试来阅读呢?
“刻意阅读”(注意与有目的性的专门阅读区分开来)恰恰是不读书的人臆想出来的阅读方法,可信么?
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不再像以往那样排斥课外阅读了。可是,他们仍然摆脱不了课内外阅读的对立思想。我常常听见老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多读点书是好事,就应该多读书。但你现在最重要的是高考,把成绩搞上去。读书可以放到高考完之后再说嘛,考上了大学,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听来很有道理,实则短视又狭隘。
试以此推论,是不是任何一个年级的老师都可以用这套话术呢?把高考换成中考、期中、期末考、月考就行了。再延伸到高考之后,难道读书就成为了像高考一样的头等大事了吗?不会!那时,要工作、要成家、要育儿、要养老、要......一堆比读书重要的事。
所以,读书从来就是不等到做完某件事再去做的事,而是当下就应该,随时都可以开展的事。我的阅读,可以说正是从准备高考那段最紧张的日子开始的,两者并不妨碍。现在工作了,我依然从阅读中获得很多启示和灵感,得以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苏霍姆林斯基转化差生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广泛阅读。课外阅读与提升成绩(自己)从来就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
我很赞同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读书应在人生的任何阶段进行,切不可特意等到完成某件人生大事之后再读。再忙碌的人生,只要愿意阅读,就一定会有阅读的时间。
2024年10月26日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