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梦悼亡,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最负盛名的一首作品。相较而言,纳兰性德的《沁园春·瞬息浮生》就不怎么知名了。这种反差让我感到一些趣味,兴致一来,我决定就此组织一次对比阅读教学。我把对比点聚焦在诗歌情感上,让学生从情感内容、情感特点和抒情手法三个方面进行比对,希望通过此次对比阅读,赏析诗歌的情感,体会不同的诗人在对同一题材进行创作时形成的不同风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两首词开头都表达了对亡妇的思念之情。苏词是“不思量,自难忘”,纳兰词是“低徊怎忘”。不同的是,苏词直接点出“十年生死”,天人两隔在时间维度上已经跨越了这么久,可是诗人对于亡人的思念就像一种习惯,不需要刻意地去怀想或纪念她,那种思念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无可抑制地就在心底生起。夫妻如此,可见情深。纳兰词则是从人生感慨写起,他感慨生命的短暂无常,福分浅薄,在一种自我感伤的基调中,引出对亡人的思念,情感氛围变得凄凉伤感,并以反问加强语气。接着,苏词在开头的时间跨越之后,又进行了一次空间跨越,架构起辽阔的时空跨度,突显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在这样的时空架构中,诗人得以注入更加丰富的情感内容。“凄凉”二字既是心境,也是处境。诗人满心凄凉,若能到亡妻坟前一诉,也能得到些许慰藉,因为这个女人生前就是常常能给他慰藉之人。可是这座孤坟也在千里之外,诗人的愿望只能空悬。坟孤人也孤,此句已有对写之意,体现出诗人孤寂的处境,暗含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所以下一句诗人就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千里孤坟的现实前提下的假设。这个假设又把诗歌的情感往深推了一层。“尘满面”是潦倒的状态,“鬓如霜”是老去的年华。十年前,妻子临终之际一定希望丈夫将来能够生活幸福,事业有成。可是十年后,自己一事无成,潦倒衰老。妻子见了会不会心疼难过?会不会讶异悲伤?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艰难与夫妻二人的情感结合了起来,两个生命交织在一起,在表现自己的坎坷遭遇的同时,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地深厚浓烈,真挚动人。纳兰词则用一“记”字领起,带出一段“并吹红雨”“同倚斜阳”的美好场景,再用“梦好难留,诗残莫续”完成一次突转,以乐景衬哀情,显得更加哀婉凄恻。上阕结尾给梦见亡妻遗容的场景做了一个特写,一阵清风吹过,还没来得及细看,就消失了,这尤为凄迷哀伤,怅惘无绪。
苏词把梦境的描写放到了下阕。他没有像纳兰性德那样去铺陈梦境,而是抓住“小轩窗”一处点染,几个字就勾勒出妻子对镜梳妆的生活场景,同时先把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地位,营造出似梦非梦,亦幻亦真的久别重逢的景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梦是虚幻的,情却是真挚的。故而接下来这句“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论从外在的场景描写还是内里的情感流动都承接得恰到自然,了无痕迹。
两处梦境描写,纳兰词美好动人,却有雕琢之迹,不免落俗;苏词精炼传神,尽显自然之风,独具匠心。尤其是由景及情的关系处理上,纳兰词用的是对比衬托法,难去生硬滞涩之感;苏词用的是情景交融法,情感全然地融入在梦境的叙写之中,极具含蓄蕴藉之美。
苏词结尾写的是梦后心绪,以景结情。“料得年年肠断处”让人觉得诗人依然沉浸在梦的意味之中,“明月夜,短松冈”营造出一幅幽静凄清的景象。这与诗人的梦境描写、悼亡之思都完美地契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纳兰词下阕写的也是梦后心绪,最后也是以景结情。但显然,纳兰性德已经出梦了。他在梦后苦苦追寻着,如痴似呆,希望能与亡妻再续前缘。他用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来表现自己的痴情和哀伤。最后不得不回到“两处鸳鸯各自凉”的现实中来,哀叹一声“真无奈”,再“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这里有两处比喻。鸳鸯比夫妻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乏善可陈,循旧而已。檐雨谱回肠则富有新意,形象生动,那种百转千回的哀婉此刻被具象化为绵绵不绝的檐雨,又调动听觉感受其声,更多一层烦闷凄凉的情绪。由此营造出缠绵悱恻的情境。综上,苏词在独特的时空架构之下,以悼亡之情为纽带,联结了孤独之感、身世之艰、思念之情等丰富的情感,并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情感与梦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匠心独造,浑然天成,意境清幽,情深意诚。纳兰词以梦境为线索,记梦前梦后之场景,苦心经营,将悼亡之情雕琢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虽有因循落俗之弊端,但也不乏创新独到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