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濒临绝境,家长犹不自知

文摘   2024-11-17 21:19   湖南  
上午阅读课,我准备把期中考试的答题卡翻看一下。一个学生走来,屈身附耳,悄悄说道:“某某情绪有些激动,想找你聊聊。”
情绪激动,学生心理问题,我已有了七分警惕。自己不来提聊天要求,却托同学来提,问题不一般。我赶忙把答题卡丢在一边,点头答应道:“可以!”随即起身,那学生也从座位起身跟我出来。我们同到楼梯间,学生手里攥着一张写有字的纸,和几张餐巾纸。但他没有把写有字的纸交给我。

学生哭得两眼通红,眼泪止不住地掉,拿餐巾纸擦了又擦。这孩子平日里学习积极认真,与周边同学关系融洽,性格平和,没有什么出格之举。我怀疑是近来的期中考试给他带来了压力,心理有点受不住了。我先询问他是不是遇见了什么事情。
可是他没提考试的事儿,只说考试前后心绪不宁。考后和同学起了点小误会,这误会已经解决好了,可是他的心绪没有平复。昨晚一晚上心情都不好,同学朋友也关心开解他很久。昨晚他一度情绪冲动,产生了极端的想法,同学百般劝阻才作罢,并劝他今天找老师聊聊。
此时,我意识到,期中考试、同学误会什么的至多是个引子,他背后还有更深重的心理因素,诱发了他的情绪波动。果然,他很快就聊到了他的妈妈。
具体的内容无暇赘叙,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
第一,处事情绪化,不顾及孩子。他先提到的是父母之间的争吵,妈妈会把对爸爸的一些怨气撒到他身上,比如会对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早就离婚了”这样的话,严重的时候甚至有过掐死孩子的举动。说到这些内容时,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痛苦和不堪,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要来承受这份苦难,明明他不是始作俑者,他只是个无辜的人。实际上,这是妈妈自己内心太脆弱,她无法消化自己遭遇的不幸,便将其转嫁到弱小的孩子身上,不断消耗孩子的生命力,削弱他的能量场。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抵御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第二,控制欲太强,没有边界感。这表现在,她会随意地翻看孩子的聊天记录,干扰孩子交朋友,对孩子猜疑,不信任,这使得孩子曾经失去了一个自己很看重的朋友。孩子自己存的一点零花钱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被妈妈转走。孩子喜欢画画,妈妈偏偏不让画,逼着孩子做数学题,严格管控做题时间。强烈的控制之下,孩子的利益、自由、尊严被反复践踏,屈辱在心中渐渐累积,最后变成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第三,喜欢否定,缺乏尊重。这表现在,妈妈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孩子身边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孩子想要朝语文方向发展,被嘲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孩子不想从事老师、医生等职业,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未来,被妈妈摆资格说教,嘲笑他不谙世事,异想天开。几个孩子一起出去吃饭,他总是被迫和妹妹同分一份食物,而不能得到自己独属的一份。当他对此提出异议时,得到的是“奉献自己,成全别人”之类的道德说教。妈妈曾答应他考上重点高中就给他买个新手机,他考上后又以他是指标生资格录取为借口,拒绝兑现承诺。这一系列否定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这些痛苦和困扰无处排遣,郁结于心,一时想不开,就可能酿成惨剧。
从学生的叙述中,我感到他至少有以下三种渴望渴望自由渴望认同、渴望关爱他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地画会儿画,和自己交好的朋友玩一把游戏,有属于自己的一份食物。他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妈妈认同,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支持。他希望妈妈真正爱他,可以从妈妈那里感受到被爱。他努力地想从妈妈那里争取到这些,可是每次沟通都以争吵收场。他执念于此,痛苦不堪,无法自拔。
于是,我给学生提了如下几条建议:
第一,别再试图改变他人,接纳自己,爱自己。因为他已经做了许多努力来试图扭转妈妈的态度了,可是她不会再改变,她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祖祖辈辈因袭而来的教育陋习,自受其害,又难脱其害。再执意去改变妈妈,这是对自己的惩罚。他必须接受自己遇上了这么个妈妈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要再对她有任何幻想,而是从此好好爱自己,好好活着。
第二,等待自己慢慢成长。我告诉学生,他现在之所以如此痛苦,是自己还太弱小。我问他,可以完全摆脱对妈妈的依赖了吗?他摇摇头。而你又想独立掌控自己的人生,是吗?他表示认同。我说,真好,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的矛盾心理,这说明你正常得很。给自己一点时间吧,等自己慢慢长大,等到自己有强大的能力独立自主。而这段成长的时间里,该熬的还得熬。
第三,远离消耗自己的人,接近给自己温情和力量的人。聊天中,学生提到他的爸爸、外公、哥哥、姐姐等,他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各种温情和力量,可是他们都不在身边,只有偶然的联系,一直还是妈妈带他。我让他多和这些人联系一下,和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我也教他调整对妈妈的态度,我打了个比方:妈妈的手伸入到你的生活里,这只手是温暖的,但同时也像一根刺一样刺得你疼,那么你就要自己调整好与这只手的距离,尽量让自己舒服些。可以把妈妈分成两个,一个是爱你的,去接近这个妈妈;另一个是用错了爱的方式的,远离这个妈妈。
最后,我还提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比如,积极的暂停,当两人出现争吵时,自己先停下来,去找个舒服的地方待一会儿,让妈妈也一样,冷静一段时间之后再看能不能继续谈。比如,离开,当和妈妈相处感觉压抑、难受时,或者妈妈情绪失控,行为失当时,自己赶紧找机会开溜,去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待着。比如,厚脸皮,妈妈说什么都不在意,不走心。比如,倾听,妈妈很多时候只想让你听她说。比如,读书,我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给他。

我和学生聊了一节课,他那止不住的泪水渐渐停了,哽咽而不能成声的喉咙渐渐平复流畅了,聊完后他像是恢复了一些力量,主动提出结束聊天,后面继续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孩子的这次心理问题爆发其实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根源固然是在家长,但学校也应当重视,除了抓成绩之外,如何帮助学生应对各种情绪、心理,这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目前看来,学校的处理很滞后,主要靠班主任平时自发地零碎地教育,任课老师一般是事情出现后才干预。
事后来看,学生这个问题不算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人倾听一下,引导一下,渐渐就平复了。如果平常能教会学生审察自己的心理,教会一些实用的心理技巧,学生恐怕不用这样艰难地自救。可是,回想起来,昨天晚上当学生被情绪推向极端时是多么地惊心动魄啊!幸而,他周围有一群关心他的同学苦劝;幸而,今天有一个热心的同学替他约老师聊天;幸而,他还相信我,愿意将自己的苦恼倾吐出来......
可是,每一次都会这么幸运吗?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