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从文本内部组织的对比阅读教学——《春江花月夜》对比阅读教学(第一课时)

文摘   2024-09-10 22:14   湖南  
教学设想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独特的诗。拿到这首诗的很多老师第一反应是,这首诗怎么讲?的确有点难讲。因为它不像一般的诗歌可以简单地篏入到“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样一个模子里。它涵盖的内容很广,跳跃性很强,但又浑然一体,气脉贯通。主旨上在探究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哲理,而非个人的情感抒发或人生感悟。讲这首诗,一不小心就会落入窠臼之中,诗的意趣、美感被通通地破坏掉。

我不考虑讲的问题,我考虑读的问题。这首诗怎么读?所以备课时,我自己先读。不是单纯地为了读懂它的内容,而是读出诗的意趣,诗的美感来。在反复的阅读之下,我品味出诗歌以下几个特点:

1.诗的内容并不是杂乱的,随意的,而是像幻灯片一样,一张张切换下去的。这是我读诗时,脑海里呈现的画面。

2.诗有一个贯通全篇的事物,即“月”,而且是从月升写到月落。但这还不是实现诗歌各部分内容有机融合的关键,这个关键在于各部分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跳跃时又巧妙地安排了过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的叙事。

3.诗歌两韵一换,偶数句押韵,每两次换韵(即八句诗)构成一个层次,与月升、月悬、月裴回、月落相呼应(其中“月裴回”为三换韵,十二句诗)。

4.每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般的诗歌创作中往往会将其作为一首诗来写,即一个层次意味着一首诗。《春江花月夜》相当于将至少四首诗熔铸在了一起,使诗歌兼具了整体性与跳跃性。

由此,一个对比阅读的教学设想在我脑海里出现了。我可不可以让学生就诗歌内部各部分的内容进行对比,梳理出其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整体把握诗歌的目的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将诗歌分为四个部分,选取相邻的两个部分进行对比阅读,从内容、情感、手法、形式等方面对比各部分之异同。

接着,我又联想到了《红楼梦》里林黛玉所作《秋窗风雨夕》,此诗即仿《春江花月夜》之格所作。于是,我又拟想了第二个对比阅读活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春江花月夜》的意趣和美感。如下:

对比阅读《春江花月夜》与《秋窗风雨夕》,说说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今天上课,我开始实施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我先教同学们齐读全诗。同学们读得很赶,并且有些字音不准确。我提醒大家不要因为诗歌长就赶着读完,而是放慢一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画面复现在脑海里,这样才能体悟诗歌。接着,我给大家范读了一遍,引导同学们想象体悟诗歌,并要求拿笔标注自己读音有误的地方。然后再由大家齐读。这次同学们慢了下来,读音也纠正了。但声音也变沉了,诗的力度、饱满度没有读出来。

我趁机引入第一个对比阅读活动,理解诗歌了,力度、饱满度自然就跟着情绪出来了。我先把四个部分给学生划了出来,然后给十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阅读讨论。十分钟后,学生自由展示讨论成果,我在黑板笔记。

小组讨论很热烈。以下是两个班的讨论成果概述。

1

总共有四名同学发言,成果集中在第一、二部分的讨论中。

1的发言概括性比较强。他指出这两部分的内容都写到了月,不同之外在于一个是升月,一个是悬月。第一部分的情感是喜悦的,第二部分的情感起初是有点感伤,但很快又没有了。形式上来说,两部分都很整齐。还有手法上都用了拟人。我让他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他却没能在第一部分找到拟人,第二部分则找到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没有进行手法的赏析。

2的发言补充性很强。先是对第一部分的画面逐句做了描述,指出这部分不仅写月,还写了春江、潮水、芳甸、白沙等月下景象,构成一幅广阔的月下之景,带给人愉悦的感受。尤其是“似霰”和“流霜”两处比喻,他做了重点赏析,给人以具体而又梦幻的美感。第二部分则主要聚焦于孤月本身,由孤月而联想到人生哲理的思考上去了。

3是继续补充。他指出第一部分末尾的景象似有茫然之感,但到第二部分孤月一出,那种茫然也一扫而光,这可能与他对人生的感悟有关。他的人生感悟里有一种乐观旷达。

4则就第二部分的人生感悟做进一步的补充。大家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想似”这句所蕴含的哲理饶有意味,前面三名同学多少都就此有了分析。生4则联想到了李白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分析了两者所蕴含的短暂与永恒的关系哲思。我便顺势引用了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让学生对比体味,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旷达心态。

2

总共也是4名学生发言,成果集中在第二、三、四部分的讨论中。

1关注的是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手法。他指出,第二部分主要在议论说理,探讨短暂与永恒之关系。第三部分主要在叙事抒情,表现出一种相思之苦。

2补充第四部分也可以说是一种相思之苦,与第三部分相比,一个是思妇,一个是游子。还指出手法上,第三部分有用典、反问等,第四部分有虚实结合。(均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析的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情感与内容。第二部分由孤月而引发了人生的思考,包括宇宙的起源、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关系等等,看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他没有沉浸在个人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之中,而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出发,发现了永恒的另外一种形式。第三部分则由明月写起,引出了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情。

4补充了“清风浦”等具体内容的阅读体会。我趁机点拨了第三部分主写思妇却笔带游子,第四部分主写游子却笔带思妇的特点,提醒同学们关注。

(以上均凭记忆及临时笔记整理概括,只是一个大概,难免有讹误不全之处)

教学反思

我想到了一个篇内对比阅读的教学设想,即不一定要费尽心思将课文与别的文本对比阅读,文本自身内部也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尤其是具有重复性结构的文本。比如,《老人与海》就是“与鲨鱼搏斗——与自己搏斗”这个情节的反复,五次反复对比来看有什么异同呢?《复活(节选)》也反复写玛斯洛娃的笑,这些笑对比来看有什么异同呢?《无衣》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对比来看有什么异同呢?这种文本内容,以往都是作为梳理任务进入教学,现在把它作为对比阅读的任务安排进教学中,更贴合阅读活动本身,由静态阅读转变为动态阅读,能带给学生更多的认识和发现。

2024910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