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一个中专生姜萍火了,火得有些不正常。我是比较关注教育的,留意了她的消息。但她的火热程度让我望而却步,不由自主地回避相关的报道。它本身是个教育事件,但讨论热度已经超出了教育范围。
围观者的心态颇像体育赛事里的强弱对战,大家期待弱者战胜强者的情节,哪怕只是极具偶然性的赢一场,这种奇迹也令激动和兴奋。但同时又无法克服习惯性的思维,弱者怎么可能战胜强者,如果有基本是做假。所以,伴随着强烈的赞誉而来的是巨大的质疑。
我始终尝试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主观意愿上,我十分期望这样的事情是真实的,而教育历史中从来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但回归到客观理性上,我又提醒自己,我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实,退一步讲,就算真有这样的天才,我们的教育机制也不具备发掘和培养的功能。换句话说,被分数筛选到中专学校去的孩子,就算他天赋异禀,大概率也已经被埋没,沦为庸常之辈。除非,他有幸能遇见一位了解他、支持他的好老师。而这又是何其渺茫的希望!
从当时各方的信息来看,姜萍的老师王老师的确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可是,今天一早起来,先看到的就是关于王老师的处分通报。通报中说,王某某对指导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王老师被诫勉谈话,取消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通报的表述是“违规”。违规当然不好,这会影响游戏的公平公正。但是,任何游戏从来都不乏违规玩家。有些是玩家的问题,这要处理玩家。还有些是规则的问题,这要修正规则。像这里的“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因为不是封闭式的考试,如何确保所有参赛者不与他人讨论?又如何认定参赛者是否与他人讨论?这究竟是参赛者的问题,还是规则的问题?通报语焉不详。
继而就有“姜萍作弊”的话题出现了。违规通报基本证实半年前的天才神话又是一个谎言,至少可以合理推断,如果凭姜萍自己的能力未必能拿到这个名次。但是,就此给姜萍扣上作弊的帽子则显得理由不够充分。阿里巴巴举办的这场赛事,很多有能力一战的普通高中生都未必知道,姜萍是怎样知道的?即便她想借这场赛事搏得一场名利,她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和能力?作弊较之违规来说,具有更强的主观性,此事牵涉的人又多,不像一场考试中自己带个小抄,或者收买同考场的同学就可以搞定。她起码要把王老师搞定吧?所以,作弊的帽子不宜扣到姜萍的头上去。她很有可能不幸而成为了一颗棋子。
至于是谁的棋子,我看不清。王老师的?正如很多人分析的那样,如果王老师要利用姜萍,何以把自己的名次排在了姜萍之后呢?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竞得的名次来谋利,何必排演一出这样具有风险又不算高明的戏法?
总之,“姜萍神话”这个美丽的泡沫终究还是破了。尽管不乏各路权威大佬曾经都向这个泡沫吹过一口气,以壮大它的绚丽,它终究还是破了。破了并不是坏事,正不知何方神圣,在造梦与碎梦的过程中成功地揿起了数次热议——流量至上的时代,从来也不需要太高明的戏法!
流量裹胁之下,真假难辨。哪怕彻头彻尾的诈骗也轻易可以糊弄众人,否则电信诈骗怎么会如此猖獗?
但无论如何,站在教育的角度,我想说,姜萍终究还只是一个学生,她不应为此承担太多。各方应当以保护她为上。退一步说,她根本就不是数学天才,只是一个数学爱好者,能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习得一些数学知识,这不也挺好的吗?如果,此事过后,她便成为一颗弃子,这才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2024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