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肾之果”也!

文摘   2024-10-25 05:30   山西  
 俗话说:“八月的梨子,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栗子笑哈哈。”时至晚秋,正是栗子上市的季节,可谓:秋风起,秋栗香!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弥漫着糖炒栗子的香味儿。我们走在大街上,迫不及待买上一纸袋的糖炒栗子,麻利剥开褐色的外壳,露出黄澄澄的栗肉,趁热吃上一口,香甜粉糯,觉得生活如此美好,仿佛就能瞬间治愈心灵,简直不要太幸福了!然栗子可不是街头小吃那么简单,它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等,能保证人体机体基本营养物质供应,是一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美食。另外,栗子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清代名医黄宫绣也曾对板栗大加赞赏:“栗,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人肾补气。凡入肾亏损而见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服此无不效。” 栗子又称板栗、毛栗、风栗等,外壳黑中透紫,其貌不扬,但果肉香甜,味道绵长,颇受人们喜爱,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栗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而不同产地的栗子,品种各不相同,品质和外形也有差异。常见的品种有河北地区产的迁西板栗、辽宁地区产的丹东板栗、陕西地区产的镇安板栗、北京地区产的燕山板栗、福建地区产的锥栗等等;而最为人熟悉,品质最优,能冲出国门,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莫过于“迁西板栗”,其内皮易剥,甘甜芳香,肉质细腻,口感软糯,营养丰富的优良特性,最受大众欢迎。另外,栗子也是传统“五果”栗、桃、李、杏、枣)之一,具有益气,补肾气,强筋骨、健脾胃等功效。霜降后,阴气渐长,阳气渐消,很多人常会出现腰膝酸痛的症状,而这些都和肾气不足有很大关系。传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弱则多病不适;肾气强,生命力才会旺盛。板栗自古就被誉为“肾之果”,据说这种叫法来自唐朝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记载:“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食物本草》说它“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本草纲目》中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 能通肾益气, 厚肠胃也, 肾主大便, 栗能主肾”;陶弘景《名医别录》:“板栗,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可见栗子能补益肾气,而肾主骨生髓,肾气充足则骨骼强健。栗子通过补肾,能够间接地强壮筋骨,缓解因肾虚导致的腰膝酸软、腰脚不遂、骨质疏松等症状,也就是说,常食能补肾强筋健骨,令人腰不酸,腿不软。尤其是老年人因肾精严重消耗,不能有效濡养下焦,栗子即可作为补肾的“天选之子”。同时,栗子性偏温,能补益肾阳,有助于改善因肾阳虚引起的畏寒肢冷等症状。这种温阳作用也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进一步增强肾脏功能。而且,肾主封藏,肾气虚则下元不固、膀胱失约,易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栗子生吃则补肾效果加强,可防治因肾虚而出现的小便频数、遗尿等症状。 宋代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介绍的“三咽徐收白玉浆”食用法,当是吃栗补肾的秘诀!栗子每次食用量不需要大,每天3~5粒,最好一口嚼半粒,嚼碎后让板栗与唾液充分融合,形成白玉浆,再徐徐咽下。如此细水长流,细嚼慢咽,使得栗子里的精华更好被吸收,从而起到补养的效果,此法老人小孩都适合!元代《饮膳正要·服栗子》中也记载:“每日空心细嚼之三五个,徐徐咽之而栗子熟吃则对脾胃较好,能够有效缓解脾虚,特别适合食欲不振、身体瘦弱的人群,用来熬粥、磨粉或制成糕点是很不错,如板栗酥、板栗窝窝头、栗子饭等。另外,除了最常见的糖炒,栗子的吃法还有很多,如炖汤、烧肉时都会用到。一道经典美味“板栗炖鸡”,即是鸡肉鲜美与板栗香甜的完美结合,营养又美味;而板栗糕细腻香甜,则是秋季不可错过的甜品之选,清香软糯,老少皆宜。然板栗虽好,但吃进身体之后却难以消化,特别是煮熟之后服用更容易出现腹胀的情况,故一次不宜食用太多,以免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元代名医朱震亨谓之:“然栗大补,柿大涩,俱为难化,亦宜少与。”李时珍说:“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故板栗虽味美却不可贪食!另外,肠胃功能不好、患有胃炎及消化不良的患者则最好少吃或不吃。加之新鲜板栗容易霉变而生虫,食用时尤需警惕,以免引发中毒等。

一门深入探岐黄
“一门深入探岐黄”是我自己的公众号,每日更新有关中医健康、养生保健的正能量文章,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请推荐给你的亲朋好友,从而让更多人受益并接触、认识、选择中医!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智慧!感恩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