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实用养生指南

文摘   2024-11-07 06:12   山西  
 霜降已过,今又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转眼间,北国大地凉意入骨。每年11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度,为立冬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一到,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季悄悄来临了,草木凋零,蛰虫休眠。此时,“藏”便成了立冬后的关键词。另立冬有“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指此节气北方常见零下气温,早晚之时,河面会凝结成一层薄冰,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但不坚硬,易融化;立冬时节农事已完全结束,大地裸露出本色,寒风四起时,土地上冻,变得坚硬。这应该是在提醒人们及大地母亲,该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了,只待春风袭来之时,再酝酿出新一年的丰收,正可谓:“岁冬万物善伏藏,只待惊蛰春雷响”;“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立冬后气温逐渐变低,尤其要注意头部、背部、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的保暖,气温低很容易受寒引发咳嗽、哮喘等宿疾以及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可以坚持睡前泡脚,脚热则全身热,且可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同时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以防肩部受凉而引发肩凝疼痛症。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逆之则伤肾”,意思就是,冬季是万物闭藏、归避寒冷的季节,人体也要顺应自然,保持内敛,否则会扰动阳气。立冬过后适合早睡晚起,古语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以养护阳气,而晚起可以凝固阴精。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才有利于阳气的生长。建议在亥时(即21点-23点)休息,争取在子时(23点-1点)前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冬季日短夜长,所以尽量不要熬夜,应该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而且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做好保暖措施,起床时间不宜太早,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潜藏。《摄生消息论》记载:“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寒极方加绵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说的是冬天睡觉时不可一下子盖得太厚。另外喜欢晨练的人也要避免起得太早,最好在太阳升起后起床。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不建议出汗的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瑜伽、健步走或散步等轻松平缓的运动,并以微微汗出为度,而体能消耗较大的器械运动则不适宜。我见过不少人冬季也喜欢天不亮就起床锻炼,有的人还热衷破冰冬泳冰,其实这是与养生理论相悖的,是得不偿失的。尤其是寒湿体质,更不适合于冬泳的,若贸然冬泳,最伤阳气,容易造成寒湿邪气内袭,变成伏邪隐患,恐引发诸多重疾。另外,冬季运动至大汗淋漓,穿的太少而受寒,半夜健身,熬夜,乱拔火罐或刺络放血,过度泡热水澡,思虑过度、乱发脾气……都是“扰阳”行为,大不利养生健康,当避之、忌之!立冬后,冬季正式来临,天气更加寒冷,早晚温差进一步增大。暖寒交替之际,最易生病,人们倾向进补食物以驱寒气,谓之“补冬”。而冬令进补能够使食物精微更多地濡养机体,并储存于体内,从而达到补肾固本,蓄积阴精,平衡阴阳的目的。然冬令进补不仅要视机体的阴阳盛衰而有的放矢,还要因地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体质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和大补,切不可盲目进补。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冬季进补的前提是脾胃健运,对于脾胃虚弱者,需先调理好肠胃,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如此方不至于滋腻碍滞,并增加滋补效力,以防虚不受补。同时饮食需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建议多吃根茎类食物,如怀山药,莲藕,白萝卜、红薯、土豆等!冬季饮食应以温热为主,适当多吃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红枣、枸杞、桂圆、白扁豆、腰果等,这些食物能增强人体热量,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另外热乎乎的红薯、冒着热气的糖炒栗子,滋补阳气的羊肉泡馍、暖胃的姜枣茶……都是冬日里温暖的“小确幸”!
 

一门深入探岐黄
“一门深入探岐黄”是我自己的公众号,每日更新有关中医健康、养生保健的正能量文章,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请推荐给你的亲朋好友,从而让更多人受益并接触、认识、选择中医!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智慧!感恩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