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很多茶友已经能分辨茶叶中较为明显的缺陷,比如青涩、苦尾等,但在细节之处,尤其是好茶的比拼中,不知如何评判。
如此,便赶紧拿出你的好茶,随评姐一起鉴赏。
香气
茶叶在冲泡后要求热汤香长久,清而不俗,细而悠长,杯底冷香明显者为优。香轻飘,浮而短者为劣。
初级者首先确认香型特点。由于茶树品种之差异、采摘老嫩的区别以及对工艺的把握,香气又可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如:毫香、乳香、桂花香、兰花香、桂皮香、蜜桃香、杏仁香、雪梨香、板栗香、蜂蜜香等。但这些都是一些近似的形容词,不一定完全确切,品饮者实践越多,越能体会个中之奥妙。
再深一步,便是区别真香与假香。往往有些茶叶中包含一些不正常的香气或异味渗入其中就会影响品鉴效果,往往很多人也会掉在这个坑里,不易分辨。如:在初制过程中为达到多酚类氧化工艺程度而产生的“青味”误认为是“清香”,或者在火的修饰下,被误认为是“花香”;超过工艺要求而产生的酵味或者闷味被认为是“熟果香”,特别是做青工艺温湿度过高或者烘焙晾索中摊放过厚而产生的“酵味”、“熟闷味”,经高火烘焙后被误认为是“火功香”;还有一种就是品种香不明显,或是出现其他异香等。
最后若是再加上粗香与细香型,锐香与幽香、持久与短促等,就更为复杂。
但正因复杂如斯,困难如斯,才会吸引这么多的爱好者前赴后继,不停探索,乐此不疲。
滋味
“浓非厚,淡非薄”。岩茶泰斗姚月明,穷其一生对武夷岩茶的概括总结,大道至简精辟而深刻,不仅是茶的哲学,也是人生的哲学。
品鉴岩茶滋味的三部曲:
一,厚度并非浓淡决定的,应该是茶析出物的丰富度决定的。宋范仲淹的斗茶歌里提到,武夷岩茶“味轻醍醐”。醍醐是酥酪上凝聚的油,而武夷岩茶比醍醐还浓郁。虽有夸张的修饰,但这很有助于对厚度的理解,这样的汤水往往有“嚼劲”。
二,茶汤吞咽后回味的持久度,亦可说余韵,余味。这是茶内质丰富的体现,且富有层次感。余味并非某种特定香气的附着,毕竟茶味并不仅仅只是茶香。
三,茶汤入口吞咽后,口腔的饱满感。这种饱满感通俗的说就是“茶味”充斥着整个口腔。具体感官上像极了一颗含苞待放的花蕾,慢慢绽放的感觉。唇齿间、两颊、上颚、喉咙......都充满了茶味。
一款茶,喝到口中,没有饱满度,没有茶香留存感,没有滋味的厚实感,没有茶气沉甸甸的感觉,这样的茶汤,就是淡薄无味。更别说那些涩涩麻麻,假浓度的茶了。
最后,评姐想说:
高手0.5分的差距
需要上万次训练
标杆茶单款反复
早上下午晚上
冷的热的淡的浓的
记住它的味道
再跟其他品牌茶
横向对比喝
而后再回复再次
反复喝标杆茶
你才能前后对应
否则标杆茶喝不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点评网做标杆茶
品质特征非常清晰
你才出找到那0.5分
好茶集锦:
岩茶系列:
三仰峰肉桂:桂皮味加上老树的煞口感,带来似跳跳糖在舌尖的刺激感!
白茶系列
2011蜜枣香老白茶:木质的微苦与蜜枣的清甜相撞,充满张力,层次丰富。
2023荒野牡丹王:浓郁浆香的冲击感,好似比兰花香更胜一筹。
2023白毫银针:兰花香为主,几分枝叶的绿意,毫香勾勒出几分朦胧,如灯下观美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