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图中的两泡茶的叶底,你能发现有什么差异?
图一:叶底枯红干瘪无弹性
图二:叶底软亮有光泽,蛤蟆背显
岩茶的叶底,也大有文章。
1
懂点理论
我们都知道做青是乌龙茶一个重要的制作工艺,那做青首要的是实现走水,通过摇青,促进茎梗中的水分和可溶性物质一起经输导组织往叶肉细胞输送,从而增加叶片内有效成份的含量,最大程度去除苦涩,留住香气。其次,在摇青和静置的过程中,叶片水分缓慢蒸发,一般是输导组织运输到叶边缘蒸发散失。
而这个的运输基础,叶脉梗茎是其中之一。
做青后,叶片呈汤匙状,叶脉清晰
青叶边缘在碰撞发生摩擦、损伤的同时,要保持枝梗、叶面的完整性,以便青叶在摇青过程中完成“走水”等一些列化学反应。之所以要保持叶脉的完整性是因为要保证走水的完整性,走水是基础。没有走水的红变和萎凋的化学变化,将因为缺水和缺少部分基质的补充,其化学变化产物与正常走水条件下大不一样,其成品茶味苦涩、淡薄,香气低短。对于不能走水的做青叶叫做“死青”,表现萎凋干瘪的状态、叶脉不相通和部分先期变红,俗称“做青青不来”、“活不了”。因此说走水是基础,贯彻始终,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特别防止叶片折伤。
在制作过程中,除了保持叶脉的完整性,我们叶片的叶色也在发生变化,在做青、干燥过程,叶绿素及其各组分大量减少,形成大量的叶绿酸、脱镁叶绿素等物质,叶绿素保留较少,因此青茶叶底黄色显现。
当然如是制茶人想掩饰前面工艺的不足,直接采用急火、病火,那这样的叶底碳化严重,一股焦苦味,叶底也不鲜活,我们直接就可以pass掉啦!
2
反面教材有哪些?
【叶底软烂】
造成叶底软烂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要因茶而论。一种是在初制工艺中,做青环节,水没走透或是青叶闷在其中,叶片已经没什么弹性了;第二种呢,就是长时间的低温慢焙,把叶底“炖的”烂烂糊糊。
【叶张淡薄】
这个主要是原料本身导致的,主要常见于外山茶,比如建阳建瓯一带。外山茶土壤条件不如正岩产区,土壤肥力相对没有那么好,茶树的叶片自然没有那么肥厚。
【叶底碳化焦条】
这个主要是碳焙温度过高,或是急火导致的,造成茶叶带焦味,汤色黄黑色 ,叶底不见三红七绿 , 部分或全部碳化。这个要和足火茶做区分,传统岩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较高 。如水仙等传统品质 ,干茶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 ” 、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
【叶底青绿】
叶底青绿是做青前期不足,多酚类物质氧化不足,导致鲜叶中叶绿素降解不够造成。叶底青绿的岩茶滋味多带生青味,滋味苦涩且香气轻飘。
【叶底枯褐泛红】
武夷岩茶叶底枯褐泛红萎缩的主要原因是鲜叶采摘偏粗老,晒青过重,翻拌不及时,造成叶面灼伤,以致走水不足,发酵过度。这种茶的茶汤色泽泛红、混浊,香气有较重酵味,滋味粗淡、有老水味,不耐泡,不易储存。
好茶集锦:
岩茶系列:
三仰峰肉桂:桂皮味加上老树的煞口感,带来似跳跳糖在舌尖的刺激感!
白茶系列
2011蜜枣香老白茶:木质的微苦与蜜枣的清甜相撞,充满张力,层次丰富。
2023荒野牡丹王:浓郁浆香的冲击感,好似比兰花香更胜一筹。
2023白毫银针:兰花香为主,几分枝叶的绿意,毫香勾勒出几分朦胧,如灯下观美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