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你该知道的环境激素

文摘   2024-09-09 08:00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当今近25%的人类相关疾病可归因于长期暴露于环境污染。除了发生在个别地区的严重污染事件外,更紧迫的担忧正集中在那些可能造成全球有害影响的事件上,例如环境激素(EDCs)


从罐头、餐具、锅具、奶瓶、塑料容器、雨衣、汽车零配件,到牙膏、防晒霜、洗手液、沐浴乳、清洁剂、护肤品......甚至是消费发票、ATM机单据、信用卡账单等等,几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品,可能都隐藏着环境激素



十多年前开始,“环境激素”就是一个公众视野中的高频词汇,2010年“奶粉致婴儿性早熟”事件的发生让中国的民众知道了“环境激素”这一名词。同年中国的长江野生鱼体内也被检测出含有壬基酚(NP)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环境激素。


2011年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又被在化妆品种检出。同年中国台湾的“塑化剂”事件让民众再次认识到生活中尤其是儿童玩具含有超量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DEHP),对儿童存在极大的潜在危害。



什么是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本身是指人类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的一类污染性很强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能够与食物和空气相混合经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进入人和动物的体内,对他们的内分泌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干扰作用,研究证实这些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发挥的作用与于体内内源性激素的作用相类似,因此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如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等我们周围的环境介质中都能检测到其踪迹。由于环境激素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能够强烈地吸附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的颗粒上,很难被降解,因此可以长期滞留于环境中。在生态系统的运行中,环境激素就是借助于食物链的不断富集,在生态系统中得以施展其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环境激素种类


环境激素类物质种类繁多,目前已掌握的有可能扰乱生物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有70余种,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如苯并芘、双酚A( BPA) 、二苯酮、邻苯二甲酸酯、苯乙烯、二噁英等;杀虫剂,如 β-六氯化苯( β-六六六) 、甲萘威、氯丹等;金属元素,如镉、铅、汞等;天然和合成的激素药物,如雌三醇、雌酮、己烯雌酚等。




环境激素的危害


如果人们长期暴露于环境激素中,会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环境激素可以与天然激素受体结合,干扰人体正常的激素分泌,引发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另外,它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甚至改变某些基因,造成细胞增殖、变异或癌变。环境激素是女性男性化和男性女性化的最大诱因,使男性的精子密度锐减,育龄妇女如果长期暴露于环境激素中,将明显增加胎儿的畸形发生率。


环境激素作用机制及影响


环境激素是食品安全中的高危险因素,食品包装是食品中环境激素污染的重要来源,例如壬基酚常被用作增塑剂等用于塑料品的制造过程中,一旦食品的储存时间过长或者产品被加热或微波处理,壬基酚等残留物质就有极大可能污染食品,甚至被人体摄入,危害人体健康。



重要污染来源——塑化剂


增塑剂又称塑化剂,塑化剂大家一定不陌生,最广泛应用的是DEHP(邻苯二甲酸酯),化学名称为PAES,简称PAEs。由于邻苯二甲酸酯在食品包装上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都非常出色,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增塑剂的用途也非常广泛。


作为外包装材料的塑化剂又是如何进入我们体内的呢?


▲ 生活中常见摄入塑化剂的途径 


①饮用果汁等浓稠饮料 


大多数浓稠果汁中都会含有香精、色素等食用添加剂和起云剂。起云剂也称为乳化剂或稳定剂,是由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而成的,主要成分为阿拉伯胶、棕榈油、乳化剂等,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棕榈油价格昂贵,售价一般为塑化剂的4~6倍。而塑化剂DEHP具有使微粒分子分布更均匀且无色无味等特点,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用这种工业添加剂代替起云剂。 



②食品外包装 


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转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塑化剂DEHP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不应超过1.5mg/kg和0.3mg/kg。


食品包装材料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被称作“特殊食品添加剂”。有的商家为了追求高利润,忽略了食品的包装问题,把含有DBP和DEHP的材料应用于食品外包装中,间接摄入人体。



③塑料瓶存放脂类食品


PVC(聚氯乙烯)类垫片中大多含有DEHP。PVC垫片在塑料瓶中最为常见,可起到防止液体泄漏、保持良好密封性等作用。但较薄的PVC垫片会有较高的溶出量,应避免与脂肪类食品的直接接触。我国相关食品标准中有明确规定,PVC瓶盖垫片不能与油脂类食品接触,但可用于黄酒、啤酒等低度酒和汽水中。 


还有一些食品纸包装,遇到油脂时,DEHP容易从食品纸包装中溶出,特别是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比如饮料纸杯、三明治纸袋等。


④塑料餐具使用不当 


由于个人使用不当,致使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间接食入体内。比如在微波炉加热时使用塑料盒盛装食物,将滚烫的菜装入不合格的一次性打包餐盒中,用非食用级塑料袋盛装食物,戴一次性手套进餐等。


我记得我有位同事从来不点外卖,就是因为害怕这些一次性的打包餐盒中的塑化剂。写到这里,内心也是不平静的,我们的生活离得开外卖吗?孩子们也跟着父母一起吃外卖,真是越想越害怕。



⑤劣质塑料玩具 


PVC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应用非常广泛。现在大多数塑料玩具都由PVC制成,PVC中不添加塑化剂难以塑形。欧洲国家规定了儿童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DEHP、DBP、B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的含量不应超过0.1%。


⑥廉价保鲜膜 


市场上的保鲜膜主要分为PE和PVC两类,PE膜的价格要比PVC 膜贵。PVC保鲜膜因生产过程中加入塑化剂,改变了物理特性,在与油脂接触或遇高温时很容易互溶。实验证明,长期使用PVC保鲜膜贮藏大米,保鲜膜内塑化剂会有迁移现象。 


⑦指甲油 


在化妆品中,指甲油的塑化剂含量最高。指甲油一般加入5%的塑化剂,这是由于塑化剂添加到高分子聚合物中可以增强高分子聚合物的柔韧性和拉伸性。加入了塑化剂的指甲油相比不含塑化剂的指甲油具有成膜性更佳、润化增稠的效果更强等特点。因此很多企业为了市场销量会选择加入少量塑化剂,从而省去了乳化剂的添加,降低了生产成本。 



⑧香水 


部分香水企业会在香水产品中添加DEHP,DEHP加入到香水中可以起到增香、持久等作用。曾经就有香水检出了塑化剂,而这种含有塑化剂的香水对人体是有害的。


给大家推荐一个我自己在使用的关于化妆品是否含有激素活性化学物质的APP——ToxFox,是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BUND)研发的产品,大部分的化妆品都会显示检测结果。(期待你有更好的生活技巧推荐~)


上图是我搜索的一款香水,结果显示“没有污染物”,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使用的一款化妆品是“注意有污染物”。


▲ 国内外塑化剂的标准限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9685-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指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常见品种,即除最大使用量5%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和最大使用量5%的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外,其余都是根据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并没有对用量进行明确。但总的要求是,只用来接触不含脂肪的食品和乙醇20%以下的食品。生产出来的材料或产品,不能用于婴幼儿食品


美国对DEHP的具体规定,在粘合剂中使用DEHP时,没有规定其最高大使的用量。DEHP作为流动性促进剂使用时,其在单体中所占比例不得超过3%(W/W);当玻璃纸使用DEHP时,包装玻璃纸所占比重,DEHP本身或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量不能超过5%(W/W);它的最大使用量在金属商品生产过程中用于表面润滑剂时是没有规定的。


欧盟规定,DEHP和DBP只针对暴露在非脂肪类食物中的物质(脂肪类食物包括乳类和奶制品、酒精类饮料中酒精含量高于20%、水果和蔬菜中的酒精基质以及酒精提取物)的重复使用,不允许暴露在婴幼儿食品中。向食物中迁移的量分别不得超过1.5毫克和0.3毫克/千克。在作为过程支撑剂时,可以接触到包括脂肪类、非脂肪类以及婴幼儿食品在内的所有种类的食物。DEHP和DBP在终端产品中的占比分别不超过0.1%和0.05%。


另外,欧盟法规还规定,所有非挥发性物质在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迁移量,每公斤不得超过60毫克。要求在测定食品中的这类物质时,应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因为迁移并不是暴露的唯一途径。


▲ 如何远离塑化剂?



①支持无添加,纯天然食品。避免不法商家追求高利润,用塑化剂代替乳化剂。


②谨慎低价食品。低价产品就意味着低成本,很多商家为了市场竞争,不顾食品安全,利用添加物来降低材料质量,节约成本。


③动物性脂肪要少食。食物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大多以脂肪的形式存在,生活中少食动物性脂肪,可以减少人体受到环境荷尔蒙危害的概率。动物性脂肪一般有动物类油(如猪油、鱼油等)、动物的皮、内脏、肥肉及奶油等。 


④要有洗手意识。通过洗手可以大幅降低环境荷尔蒙的影响,减少塑化剂的间接摄入,从而减少塑化剂对人体的影响。接触后,及时洗手。


⑤避免塑料制品直接接触食物。微波炉加热食物时,要选用玻璃制品、瓷器或微波炉专用加热容器,最好不使用塑料容器,塑料容器化学特性不一,高温后容易渗出或发生化学变化。









参考资料:

1.张春玉,王然,胡競丹等.环境激素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柯秀锐.食品中环境激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李媛媛,刘金淼,黄新皓等.美国环境激素污染防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4.李亭.塑化剂现状和环保型塑化剂的发展研究

5.李韬,张宜文.塑化剂的应用及常见摄入途径

6.史云娇.食品包装中塑化剂的相关研究进展








END









推荐一本书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我最近刚看完的书籍《你该知道的环境激素》,作者在前言里这样说道:


中国人有着“差不多先生”的血统,再加点“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的视野,你问他们:什么是人工合成激素?或者内分泌干扰物?相信很多人会说不知道,而且不感兴趣。但如果你家中有小宝宝,选购婴儿产品却不懂得避开双酚A(BPA),那么你一定不及格!










想听真心话

请关注“真营养”



图片:来自网络











真营养
一个讲真心话的营养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