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表格,其中的汉字,即使手是写体,读者都认识,我就不重复了。它在以下方面颠覆了我的认知:
1,它应该是在1957-1960年之间填写的。右派分为极右派和普通右派。
2,该右派的主要论点有7个,已经驳倒的数量,没有填写,不过填表部门加了注释:“尚未开始驳,但本人已认错”。
我在想,7个论点是怎么确定下来的?为什么不是4、5、6、8个右派论点呢?怎么证明是被驳倒了呢?如果只是驳倒了7个钟的4个,是不是该右派的单位只是在斗争中勉强及格呢?“尚未开始驳”,此处忍不住笑出声,因为当时的国人,的确比现在朴实。什么叫“尚未开始驳”啊?如果换成现在,可能会写“已经对该人进行教育”之类,这样上级更有满意度。“但本人已认错”——这句话透着深深的善良,但愿上级主管单位也是善良的。差不多就行了,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应付过去就行了。
3,最为神奇的,是第3栏:“目前斗争结果”(在以下选项中划一个√):A、完全服。B、基本服。C、半服半不服。D、基本不服。E、完全不服。
我看了这个第3栏后,心里拔凉-拔凉的,有点含着眼泪地哭笑不得——当我心里冒出“不服不行”这句话时,既是指这份表格的设计者真是太有才了,也是指右派本人。填表者的善良又一次体现出来,在“基本服”旁边划上了√,读者宽宏大量,此刻我想到了“社科基金项目”、“外审论文”、“博士生答辩”给出的分数“良好”,呵呵!也就是说,比“完全服”或者“优秀”还差一点,还有进步的空间,但是已经挺好的了。
可以看出,当时的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它竟然将“不服”的情形分成了三个等级,也就是“半服半不服”、“基本不服”、“完全不服”。换句话说,对思想掌控从严。这三个等级都相当于不及格,因为“半服半不服”,也就50分嘛!
于是,我突然发现,这个表格中,缺少“及格”这一项。
4,第4栏:“斗争有无偏差”,也是比较人性化的,也就是说,不许人格侮辱。
5,第5栏:“右派分子在斗争会上的表现”。1970年后出生的读者,大约没有看过这里说的真正的“斗争会”场面,也就是被斗的人在台上站着,检讨自己的错误,然后台下的群众揭发检举、提意见。这个相当于公开的告密。有人为了保全自己,哪怕台上站着的,是自己曾经最好的朋友,也把私人之间的聊天“添油加醋”地在斗争会上检举揭发。中国人不敢说真话,不敢相信人,与这场政治斗争有直接关系,不到10年又来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暴风骤雨。
第5栏:“右派分子在斗争会上的表现”细分为:真诚低头、狡赖、沉默不言、继续进攻、紧张不安、满不在乎、基本低头。这是以上第3栏“目前斗争结果”的量化表现。严重的问题在于,表格中给出的这7种表现,基本上都取决于填表人或者现场参与斗争的群众的主观看法。比如台上的人低头不语,怎么认定到底是真诚的还是在心里默默背诵圣经呢?胆小的人会流汗,但内心却可能是不服的。
结论1:我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还处于填表格的初级阶段,表格制定的不够严谨。填表的机构权力过大,就像外审论文和审查社科基金者权力过大,一个√,足以陷他人以火海,也可以拯救一个人。但如何保证这样的“审判者”公平,是各种表格始终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结论2:人活在表格里,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