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的公众号文章,阅读量是600——1000,上一期的短文,第二天就到了10万+。我写的那些更有质量的哲学文章,你们不读,我那些文笔更佳的短文,你们不读,这一篇只有1000多字,还有3处明显的错别字,你们就10万+,至今为止,准确数字是261584,你们是怎么回事?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内容也没什么出奇的啊,就是对一份和我的年龄差不多一样老的表格,说了点感慨而已,一点实话。我的实话也没有什么虚构,因为都是发生过的真事。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有26万次阅读。我想出的结果,就是我的公众号订户的年龄结构是这样的:
18岁到25岁 | 4,334 | 29.85% |
26岁到35岁 | 3,846 | 26.49% |
46岁到60岁 | 2,810 | 19.36% |
36岁到45岁 | 2,512 | 17.30% |
60岁以上 | 777 | 5.35% |
未知 | 147 | 1.01% |
18岁以下 | 91 |
数据表明,高中以下的学生,基本不看我的文章,可能因为没有闲工夫。但我搞不太明白的是,60岁以上的,是我的同龄人,他们也不怎么看,我们可是有共同经历啊!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曾经读过大体一样的书籍、看过一样的电影、做过相似的事情,有过一样的心思啊!我们还非常可能是未曾谋面的“知青战友”呢,你们也不读我的文章,说明我们现在的心理结构不一样了,这谁也不能怨啊!这说明这样一种危险:你要是脱离社会环境,除了读书和写读后感,当了干部也不会致辞,一起聚餐也不会祝酒,人家根本就不拿你当回事,你也没有闲工夫和人家解释,虽然是一代人,也渐渐在心理上陌生了。
但是,我热爱我这代人!!!我们有一样的生理记忆——虽然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年龄段,也就是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最喜欢看我的文章,但我和你们没有一样的生理记忆。正因为没有,我上一篇短文阅读量才有26万,因为你们喜欢看自己根本就没经历过的,根本就没看过的、同时与自己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事情,类似这样的表格或者统计数字,天天都在关心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和我有一样生理记忆的人,我们坐在一起回怀旧时,喝酒、唱歌。唱我们都滚瓜烂熟的那种歌,比如劫夫作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和歌词里写的不一样了,但生理性格这种东西,一旦在20岁左右被塑造完毕,一辈子就很难再改变了。就像《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里唱的,我们其实是一根筋,认准了就走到底——现在看来,这种性格傻得可爱:“他就好像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我说这种东西是生理上的记忆,是说它是集体性的,就像自己正在参与其中的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不仅是《义勇军进行曲》,比它还早,是《马赛曲》,是面临危亡与生死时候的行为勇气。
现在的年轻人,你们唱的歌,是个人小情调。我们年轻时唱的歌,是万众一心的大歌。你们千万不要瞧不起,它是反对压迫,为人民求幸福的启蒙之歌,是要解放人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代人相信它。当你处于相信的状态时,无论是相信社会、民族、国家、团体,还是相信某个人的时候,你是安心的、幸福的,它会给予你超乎你自身的力量和勇气。
严重的问题在于,以革命之名会犯错误,甚至犯罪。人的美好初衷是一回事,实际效果是另外一回事。这就像没有人是为了将来离婚而结婚的,但实际上离婚的人数正在加速接近结婚的人数。有一句话说的挺好的:小孩子才争论对错,成年人只注重效果。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要看一个人在说什么,而要看他实际上在做什么,将时间花费在什么事情上,那事情就是他最为看重的。
人要有生死存亡感,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了,你就得从躺平状态一骨碌爬起来。你得做点什么,不是为了拯救别人,而是为了拯救自己。自己都没有本事救自己,怎么指望你有能力救别人?救自己为主,救别人是顺带的,因为岁月沧桑,别人已经不再是你曾经熟悉的那个人了,你也不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人了,这就非常好,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是说人这一辈子,总是遇到一点新鲜事才好,日子太平淡了,有什么意思?最危急的时刻就是最有创造力,最有希望的时刻。旧日子,曾经美好的时光不再回来,但生活总得继续下去。马克思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要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还可以是喜欢挑战生活的人、不认为说话的声音大就意味着有真理的人联合起来!不喜欢避免争论的人联合起来!一切不会来事的人联合起来!一切主张活出自己的人联合起来什么的。
我们没有出息,并不在于我们笨,而在于我们太聪明了——这个结论非常奇怪,十分不符合逻辑,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做不成事情,就在于原本做成一件事情,只要直截了当、脱口而出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我们得首先在心里搞平衡。所谓搞平衡,就是这样的心理活动:“我要是这样说,会得到什么结果。我要是那样说,会得到什么结果。”结果呢?就是说出一些四平八稳,谁也不得罪的话。年轻人,虽然你们喜欢读我的公众号,但我不希望你们生理年轻而心理世故,甚至也不要以世故的心态,真去相信某些不值得相信的东西。很多事情的真相,是极其残酷的,只有经历之后才有切肤之痛,但那时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你可以用后悔的心态写回忆录、写诗歌,甚至画画,但这些又不是真实的生活。所谓真实的生活,我还是借用以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你真信、你就不要拐弯抹角,而要直接去做,不满意就直接说出来,写出来,得罪人了就得罪了,剩下的人就是和你一伙的,你们可以经常一起喝喝酒、不一定非得一起自驾游、去西藏,不要讨厌大城市,中国的未来希望,仍旧在于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身上。你读书,要想着革命。你写作要想着革命。你画画、你要想着某一种革命性的画法。总之,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觉得自己多难,你都得自救。千万别对自己说什么自救不合理,因为指望不上你自身之外的东西,事情就这么简单。
不要想着“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永远都成不了别人,别人也永远都成不了你!这是事实,但我们没有出息,并不在于我们笨,而在于我们太聪明了。我们的聪明终于导致了我们笨得天下无双。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心里都认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做事情的前提却是假定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这些方面,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我就不具体举例了。这在效果上相当于一报还一报,人人害人人——人得多笨,才能形成这样的社会规范啊!问题在于,众所周知,挑战“众所周知”的人决没有好下场。这是社会心理学、我们都是乌合之众。你在表格里,是没有资格填“非dang”或“无dang”的,正规的选项是“群众”——什么是群众呢?就是本雅明说的“人群中的人”。你在人群里,有你没你,人群不受影响,这见证了你的渺小。但如果所有的“渺小”都没有了,人群中就没有人了,人群也就不存在了。
使我吃惊的是,70年代初我上中学时,表格里就有“群众”一栏,那时的中学生,已经是现在中学生的爷爷奶奶了。历史开的玩笑就在于,我们的孙辈现在填表的时候,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在表格里填上自己是“群众”。你们年轻人不是有个性吗?但你们所谓爱咋咋地,是需要思考能力的,否则就是使蛮力了。你们为什么在填写之前,不考证一番“群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当你们既惹不起也躲不起的时候,你们就不应该垂头丧气,就应该把“烦死人了”的心思详详细细地写出来,以供自我欣赏。
时下很多人养宠物,以转移对人的注意力,一种暂时的清静,因为宠物不算计人,而人之间相互算计。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是暂时的,人对人是五味杂陈。互不理解这个事实本身,其实是很有趣的。凡是不喜欢交际的人都逃避困难,这是一道最为关键的心坎——内心很难迈过去的坎。如果迈过去了,就是别有一番天地。我的意思是说,你应该喜欢困难。
喜欢困难,就是去过一种危机与希望同在的生活,这既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生命的真相,构成我们生命的细胞每天都在死而复生,这和你面对生活垂头丧气的躺平态度不相吻合,我们首先就没有对得起自己的身体与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曲线,不相交就不相交好了,相交是暂时的,并显得宝贵。如果你觉得别人轻视你,对你的看法不对,一个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争辩,就像——雄孔雀那样,自己开个屏就得了。漂亮不漂亮,你自己去看好了。为了有前途,不一定非得成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