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止病。】止就是停止念头,以为是修行。【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我都不起心动念,像死人一样。【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你想要求圆觉性,【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不是你停止念头,就可以合乎这个圆觉的,圆觉是无穷尽的妙用叫做圆觉,哪里像死人一样没有念头?所以说这是一种病,修行的一种病,大病。【三者,止病,即止息妄念。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于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诸法之性,寂然平等。其念若起,分别自生,故见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别不生,故见物我一如】他不知道动静一如才对,他把一切境界都停止。
【自他平等,欲求圆觉。此是错会静观中】错会了静的观照。【取静为行】以静为一切的修行是错误的,真正地修行,是一切动念、行住坐卧当中,都是空性,包括讲话、开玩笑,包括说法,他都是空性,空性,统统是空性。他们以为:我静,我把念头全部止掉,那叫做修行,以为这个是圆觉,是错误的!圆觉是无量的理事圆融法,一切事相不坏理体:一切无生都是事相,这才是真正的圆觉,哪里说把它静下来叫做圆觉?那只是休息,暂时休息一下。取静为行,【及澄诸念之义,实不达彼】澄就是令水清净叫做澄,但是,澄诸念就是希望念头停止,实在是不了解,不了解什么?悟净圆觉。
【先悟净圆觉,然后依净觉心。虽悟即动即静,而以静境安心,渐修诸行,方得成就。今乃虚妄计度,止妄即真,何须别照。彼圆觉性妙性,大用无方,非止合故,说名为病。三止病竟。丑四灭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什么都把它断,我的身心,只要没有身体、没有身心,只要把它空无所有,以为这个就叫做修行圆觉。不!所有悟到圆觉的人,身心统统是妙有,统统是妙有。灭病就是说要否认,否认这个身心:我身心是一种因缘累赘,我把它自杀,或者是把它除掉,以为这个叫做圆觉,不不不!所有悟到圆觉的人,身心都是妙用现前,身心无障无碍,知身本空,心空,可是妙有现前。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无,心也无。【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圆觉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不是寂灭之相,因为它是一切妙用,不可思议。【四者,灭病,即灭除心境。】其实圆觉根本就不必灭这个心境。六祖恵能大师说:心数数起,菩提这么长。人家说:对境心不起,就是这个灭病;对境心数起,菩提这么长,就是六祖讲的,对境心数起,面对境界,清净心常现前,无碍。对不对?灭除心境。【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属惑,依惑造业,依业必受身心苦乐之报。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断尽,身心何有,故曰: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心既空,根尘安在?何况,比况之辞。根尘互相倚托】藉着这个因缘,倚托就是藉着因缘互相依靠。
【故云:虚妄境界】虚妄的境界。【相既虚妄,则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欲将此心永证圆觉。此是错会灭观中,断诸烦恼,随顺寂灭等义。实不达彼,先悟净圆觉,以为本修因地心,并无妄计。】虚妄的计较,虚妄的执着。【今乃虚妄计度,】计度就是所谓的分别心的执着。【一切永寂,欲求圆觉。不知圆觉之性,无碍圆融,非动非静,不离动静,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怎么样才能合呢?【故曰:非寂相故,说名为病】它不是死气沉沉的东西。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结示正观。以圆觉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于前四种,说名为病。】作病、任病、止病、灭病。【若离四病,则知圆觉自性圆明,无欠无缺,故云清净。古德云:修证即不无,】你说有修证,实在是没有所谓的修证。【染污即不得。】有所染污也不可能。修证即不无,你说有修有证,可以说是没有所谓的修证。这一句话也可以解释说,修证即不无也可以解释说:修证,也不能说没有修证,方便讲有所修证;但是,你要染污它,也染污不得,但是,实在是没有修证。【若作如是之观而修者,得入圆觉正性,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而修者,不得圆觉正性,名为邪观。正观为成佛之坦途】坦途就是平坦的,【他观是堕魔之险径。】会不入魔的险路。【今依离病之师,乃不住相人】不住相人,不着相的人,【是正知正见之者。二示四病应除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末法的众生若要修行,要尽我们的身命,供养善友,这个善友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善友。要事奉善知识,就是以善知识为师,我们应当亲近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我们若想要亲近这个善知识,怎么样呢?应断憍慢,因为憍慢的人,听不进善知识的劝告。【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若要离开善知识,更不应该伤害善知识。
【此答第三问,修何等行也。末世众生,去佛渐远,欲修行者,不假善知识,以为模范,难免错入邪径,然菩萨行门无量,本无定迹,】没有一定的迹象。【此不说六度万行,但令善事明师】这里并没有说,你要行六度万行,只是劝我们要好好地事奉明师。要亲近师父、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我们首要之务要做什么事?【应断憍、慢、嗔、恨之心,以为根本。】我们若有这四种心态,就像脸盆覆障之处,无法入道,见不到阳光,脸盆如果倒盖着,光线就照射不进来。我们若有这四种心,会障蔽我们清净的自性,师父再怎么讲,你也不会听他的。
【如善财童子于文殊处,】我们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嘛!【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知识,】你若能遇到善知识,【一生圆旷劫之果】你一生就能圆满;旷就是久远劫的果报。你若有机会亲近善知识,我们无量劫、久远劫来无法修持,这个念头一直修不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头。我们久远劫来,有这个因缘果报,今生找到善知识,一生就能解决你无量劫来的问题。无量劫也是因为念头断不了,我们亲近善知识,下手的地方正确,我们无量劫来,在今生就能解决。
【应当尽命供养善友者:尽命,即尽其形寿也】尽他的生命,【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善友,并事善知识。寻常善友】寻常就是平常,平常的善友,【即指善知识,不甚分别。今经双用】双用就是用了善友,又提出一个善知识,这两个名词,叫做双用。也是讲善友,又讲善知识。【自当分释】应该分开解释一下。【既称为友,自是同学,有劝善规过之益,故称善友。恐彼四事不足,不能安心办道,得久亲近也】这意思是说:他如果四事:饮食、医药都缺乏,吃也有困难,他要如何办道呢?譬如说:今天师父三餐有问题,食、衣都有困难,我要如何安心办道,弘扬佛法?三餐不能温饱,就得出去托钵了,挂一串长念珠,披红袈裟,站在高速公路旁边,不然饭都没得吃了,要如何讲经弘法呢?
【善知识者:应指师承,具正知见,善知法要,善识物情】了解诸佛所说之法的要点,善识就是很透彻地了解,物情就是众生的心,物是指众生,他很了解众生的心。【能为众生,解粘脱缚】善知识能为众生……,粘跟缚都是指烦恼,解除贪嗔痴,脱离烦恼的束缚;被粘上就惨了,很难脱身!你看抓苍蝇用一种黏蝇纸,把黏蝇纸打开,纸上面有黏液,苍蝇飞来一不小心停在上面,就被黏住,它就飞不起来了。我们如果落入贪嗔痴,就是这样,我们如果落入贪嗔痴,就是这样。我知道生气不好,都很清楚,不过,往往要生气后才来后悔:唉!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人的习气要解粘脱缚,要彻底的把自内证的功夫,真正的实现下去才有办法。
佛法只有一句话而已;看内证的功夫,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的心放得下,你才有办法处理天地万物一切事情。你没有解粘跟缚的功夫,一下子你就倒了!没有办法!而粘跟缚也是自己造出来的,有的年轻人,从小就看人家的婚姻失败,他明明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可是一旦爱情来了,就被黏到被绑住,真正是想振翅欲飞,却心有余力不足,真的没有办法,确实没有办法!台北有一个人六十几岁才结婚,他随便去买一个山地同胞就结婚了,六十几岁!结婚后,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往生了,留下他太太要独力抚养这个小孩。有时候我们明知结婚这条路真的不好走,明明知道,可是就想试试看,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他大概是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觉悟吧!你结婚后觉悟到痛苦,想脱离就很难了,已经被黏住了,就像黏蝇纸上的苍蝇,难以脱身。
在空中飞的苍蝇,看到下面那些苍蝇好象很高兴,在黏蝇纸上嗡嗡叫,似乎很高兴;未婚的人看已婚的人就是这样,好像很高兴,开宾士车,出入有人接送,你依靠我,我依靠你,你来照顾我,我来照顾你,二人缠缚在一起,都是这样。没结婚的人就像在窜飞的苍蝇;结婚后就像在黏蝇纸上的苍蝇,一直拼命地想飞起来,空中的苍蝇看到他在底下嗡嗡叫,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也想飞下来,却不知道它是被黏住了。这是一种譬喻,一旦被黏住,你就难以脱身,很困难!我这辈子可能很没有福报,到今天我所见到的,可以说没有一对,包括我大学的同学,研究所的同学,他们结婚到现在可以说没有一对有所谓的幸福人生,不曾看过,每一对都是吵得不可开交,不然就是为了三餐操劳,他们来拜访师父,容貌老到可以当我父亲了!结婚这种事是可以避免的,你若没有听到佛教佛法,则另当别论,已经听到佛法的人,还一头栽进去,迷得无法解粘脱缚,这讲起来就是业障,业障现前。有的人说:师父!我结婚后要好好修行,改变我先生。难!非常地困难,就我所认识的,佛教居士建立家庭的当然也有;但是说要修行,那是真的很困难,不然你试试看,你们结婚试试看!
摘自慧律法师《圆觉经一》讲座 青袍202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