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一个大智的人,一个大智慧的人这么说,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那个大智慧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就是不是我,也不是彼。因为大智慧的人心中没有一个我,也没有所谓的彼,根本无我无彼,大智慧的人没有这些。【云何非我?】怎么会说非我呢?因为如果讲一个我,便是落入众生相。【我是众生,则非是我。】因为说有一个我,那便是落入一个众生相。【云何非彼?】则就是所以,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么不是一个我。【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因为我只是一个众生,我是一个众生,当然他也是一个。所以,当然非有一个彼我;当然推论他本身来讲、众生来讲,他也是没有一个我。对方的我叫做彼我,没有一个彼我,他也是空性。当然非有一个对立的彼我,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空性。
【此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他心里清清楚楚,【则知彼人,说众生者】他既然心中说我是众生,有智慧的人当然是【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非常清楚,【自然非我能证,及与非彼能悟。】因为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设难之曰:云何非我?】就是反过来问难我们,假设反过来,来问难我们,什么是非我呢?怎么可以讲非我呢?【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因为我是众生,如果说有一个“我”的观念,就落入众生的念头了,所以不能讲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他没有一个能证的我。反过来他又问你了。【设又难曰:云何非彼?】为什么说你没有对方的彼呢?【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并不是对方的我人:我相、人相。【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当作道理来讲。【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有一个了智,迷智的第三个是了,能证、能悟、能了,现在是讲到能了。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有一个了智的心、了悟的心,【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就是超越了能证、能悟的我相、人相,只要存在一个有所了之心,统统名众生相。再解释一遍:但诸众生心中有一个了证、了悟之心,皆是我相跟人相。而以为我相、以为人相所不能及,认为还有一个不能及的,只要存在你所不能及的“了”有一个了智,我相、人相所不能及的了智,都叫做众生相。【此结指众生相。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皆我人句对下,以辨众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觉悟他所了解的那个智慧是虚妄的,但是还存在一个“觉”字,这个觉也就是所谓业智。【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一切业智所不自见,我们的一切智慧,无法看到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了解的东西。简单讲就是最微细的东西无法了解,就像我们的命根,命根难断。有生命的人都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参悟,参到最后的境界,一种法执,微细的法执,都自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放下很有修行,变成说我很有智慧,又变成这样。微细的智慧有办法观照到粗的,将粗的放下,结果微细的东西却留下来。简单讲就是一切业智,最微细的那个智慧,最微细的法执所不自见,自己无法观照。当然这是相当高的等觉菩萨最后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这是迷智四相当中的最后一个,叫做寿命相。《圆觉经》讲的寿命相,跟一般所讲的寿命相又不同。
【此正示迷智寿者相。】迷于究竟智慧的寿者相。对于凡夫来讲二乘人有智慧;三贤对二乘人来讲,三贤人有智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对三贤来讲,十地菩萨有智慧;佛对十地菩萨来讲,佛有智慧。所以,迷智是经过比较来讲的,智本来是不能讲迷的,就是对究竟智不了解,而产生智慧的差别,名叫迷智。【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自心体上,发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观智增明,】观智增明就是他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这个观念,他这个观念一直修正到跟佛一样,那就是究竟成佛。所以,由凡夫进入圣者,由圣者进入究竟,智慧都会慢慢增加。怎么慢慢增加呢?烦恼愈少的人就愈有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计较心、嫉妒心和贪心,当然他的烦恼就愈来愈少;烦恼愈少他就能保持这颗清净心,从清净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渐渐就合本性,他智慧就愈高。智慧愈高的人,他的烦恼愈少,他会觉得世间没什么事,一切事统统没事!
【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此自觉也】诸佛菩萨不起座而悟到究竟的法性。学佛就是一种觉悟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如果能配合这个觉性,所有的工作都是佛法。如果在工作当中不能配合佛法,那么所有的工作变成世俗法。【觉他证、悟、了,三相皆空】前面说迷智的四相,有能证悟的人、能悟的人、能了的人,最后他觉悟到能证、能悟、能了都是空,三相皆空,就是觉悟到能证的人没有,能悟的人没有,能了的人也没有,三相皆空。【觉心源故,以即心之智】觉悟我们本性的根本,即心就是当下全体就是智慧;即心之智就是全心就是智慧,整个心的体性都是智慧。【还照寂灭之体,】我们的本性是一切无所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它就是寂灭相,寂灭就是自在、无挂碍,他能进入大涅槃处,他的心真的安静,静到无有一法可以动摇他。【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业智】这是最后的微细,【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这个到最后都是最难断的,法执,微细的分别。
【不言业识,而曰业智者,此属修证边事】边就是这一方面的,要悟到、观照到第八意识的微细,这已经要相当修证的功夫才有办法。【转有漏之业识,成无漏之业智也。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者,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八识,如人有眼,虽然遍见诸物,不能自见其眼。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潜续就是暗藏着一种连续的力量,隐藏潜伏在我们命根里面的一种执着,微细的执着。【犹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我们命根,我们不容易察觉。
【《直解》云:以返妄归真】转回业叫做返,返妄归真,我们要回来,就是转过这个妄,然后回到这个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你只有守在大寂灭处,这样不能起妙用,所以说不能转位回机;不能转更高的位,就是指最后的究竟位。无法回小根器变成大根器,不可以只有守住沉空滞寂的地方,你就是十地菩萨也不可以守住那个寂灭,应当起大妙用。【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抱着这支竿,竿头沉在死水里面。
【宗门名为尊贵堕处,】宗门就是讲心地法门的禅,虽然很尊贵,是很不简单的功夫,但是掉进堕落处,没有发心回小向大。就像一个人跑到深山往茅蓬,他觉得心情很快乐;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佛法就完了,就没人度众生了,佛教如何兴盛?大家都跑去住茅蓬,谁来讲经呢?要发大心,我们自己如果有相当的智慧、定力,有所成就,应该来都市度众生才对。这就等于比喻了,自己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但是疲厌不想度众生,叫做尊贵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已经到最尽端很厉害的人,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得入就是有一点功夫,未为真,还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虽然得入,虽然有一点点功夫,未为真,还不是即心即佛。【百尺竿头重进步】在你难舍能舍之下,还能够再进一步。【大千沙界现全身】只有一句话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一切都无所住,包括能观照的智慧,也不要动到一念,说我在观照、我很伟大,都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一切觉就是起智慧照见。【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摘自慧律法师《圆觉经一》讲座 青袍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