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中)

百科   2024-10-12 06:00   陕西  

笔记内容由作者根据孙祺老师的《腺样囊性癌的诊断》讲课内容所整理!

2017年第4WHO提出高级别转化的概念,指在同一恶性肿瘤中,除经典原来的恶性肿瘤形态外,部分区域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增大,失去原有的形态学特征,转化为更高级别的癌组织,组织学上通常为差分化癌或者未分化癌。

高级别转化的概念又称去分化

在低分化肿瘤、低级别肿瘤中,如果出现了更高级别的转化,相对比较好辨认。

腺样囊性癌的实体性与高级别转化的区别,文献中列出了几个形态学特点,至少应该满足三项诊断标准:

1)肿瘤细胞核增大2~3倍于1~2级肿瘤细胞核的大小;

2)肿瘤具有促纤维细胞间质;

3)实性细胞巢增大;

4)肿瘤具有特殊的形态变化,比如鳞化和微乳头结构;

5)免疫组化证实旁边的肌上皮细胞缺失或者部分缺失;

6)在高级别转化的病例中,有p53蛋白的过表达。

高级别转化,在传统的腺样囊性癌细胞巢周围可以看到更加深染、差分化的肿瘤,细胞核体积增大、核异型性增大。

文献中可见肌上皮缺失以及P53过表达。在高级别转化和非高级别转化的病例中,Ki-67、神经侵犯的数量相对增加。

之所以提出高级别转化的概念,是因为有预后方面的差别,高级别转化的腺样囊性癌是高度侵袭性肿瘤,其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率更高,预后更差,中位生存期更短。

辅助检查:

1)免疫组化:

导管细胞表达CK7CK19EMACD117

周围肌上皮细胞表达CK(通常会比导管细胞更弱)p63p40S-100。通常由于肌上皮的分化不同,表达的强度和范围变化很大

Ki-67,在筛状型和管状型中比较低,实体型和高级别转化时比较高。

2)特殊染色:

假囊中黏液样物质PAS或阿辛蓝染色阳性,周围基底膜样成分可通过相应的染色来鉴别。

筛状型、管状型、实体型中肌上皮的CK7表达,可见中央的导管细胞表达更强,而周围肌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CD117通常是在腔内的腔面细胞表达,周围肌上皮是阴性。实体型中。CD117可能是更加广泛的表现。

在实体型,细胞分化比较差,鉴别其他来源的肿瘤相对比较有用。

肌上皮的表达,通常是在周围分布,在实体型中可见部分p63表达缺失。

肌上皮标记calponin,  

S-100肌上皮分化的标志,在腺样囊性癌中它的表达不如P63P40,散在灶状表达。

Ki-67,筛状型和管状型,一般是在10%~20%之间,在实体型中约30%

分子病理:

腺样囊性癌中发现MYBMYBL1基因重排,是处于6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上,与NFIB进行基因融合,

文献报道,25~85%可出现MYB-NFIB的融合,10%~20%出现MYBL1-NFIB或其他基因的融合,也就是说MYB基因融合对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阴性并不一定就可以排除诊断。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MYB断裂探针,如果MYB断裂阴性,也可能是MYBL1或者是其他几种突变。

通过免疫原位杂交,用融合探针或者断裂探针的方法,可以发现基因断裂的细胞中,红绿信号分离的现象。

免疫组化MYB蛋白可以证实这一改变,但是MYB蛋白的表达相对不特异.

新的测序证实NOTCH1信号通路中的基因突变,NOTCH1突变ACC代表一个独特亚型,表现为实体型的形态,更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更差。

分层研究,分子分型提示,带有NOTCH1突变的病例,无论MYB的突变状态是不是突变,无论其他状态如何,如果出现了NOTCH1的改变,相对来说它的两个分组中预后是最差的,即复发或转移性的ACCNOCTH1的突变率高于原发性ACC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是双向分化的唾液腺肿瘤,双向分化的唾液腺肿瘤有良性的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也有恶性的基底细胞癌和上皮-肌上皮癌。

通常都是由内层的管腔上皮及外层的肌上皮等组成,但是它的形态,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特点各自不一。

需要鉴别的是多形性腺癌,多形性腺癌也可以排列成筛状结构,所以并不是见到筛状结构,首先一定要考虑腺样囊性癌

多形性腺癌,不是双向分化的肿瘤,它的细胞来源比较单一,形态更加多样

实体型,需要鉴别基底细胞鳞癌、唾液腺导管癌,其他恶性肿瘤等。

1)多形性腺瘤:

是双向分化的肿瘤,最为常见,占所有唾液腺肿瘤的50%~70%,发病年龄广泛,多发于腮腺,小唾液腺中也可以看到。

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和导管上皮通常形成粘液软骨样基质,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相互交叉、融合,在没有浸润和恶性状态情况下,可以形成多结节,可复发、恶变。

分子改变:PALG1HMGA2基因改变。

低倍镜下:分两种类型,粘液分布型的细胞类似于漂浮在粘液样基质中,可见周围腺体或者脂肪组织有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性包膜。

细胞丰富型:细胞更为密集,肌上皮的排列更加丰富,可见腺上皮和肌上皮的混合成分,

肌上皮为主区域肌上皮呈梭形或星形,肌上皮的形态相对比较多样。腺上皮区域腺上皮比肌上皮的成分相对混杂,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一般多形性腺瘤肌上皮成份比腺上皮成分要多。

肌上皮也可与中间的肌上皮形成筛网状结构,形成双层结构,这种双层结构类似筛状的表达时,需要与腺样囊性癌鉴别。

鉴别主要是肿瘤的边界、背景、组织学结构以及分子改变。

2)基底细胞腺瘤:

是由基底细胞和腔面细胞组成的,也是双向分化的唾液腺肿瘤,相对少见。占唾液腺肿瘤的1-7.5%,多发生在腮腺、年龄60~70岁。

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界限比较清楚,直径小于三公分。

诊断基底细胞腺瘤必须满足,没有侵袭性生长,双向分化,基底细胞的形态,外周细胞栅栏样排列。

免疫组化可以发现双向分化的免疫表现,β-catenin核阳性表达。

组织学结构:有筛状型、管状型、小梁型、实体型,与腺样囊性癌类似,但是膜性型形态少见。

可见多结节性、膨胀性生长,易复发。

可囊性变,在囊性变肿瘤的诊断中,基底细胞腺瘤是相对最容易出现囊性变,虽然多形性腺瘤也可以,但是没有基底细胞腺瘤出现囊形变几率大,包膜内可含有囊腔,有血性液体或者褐色液体。

基底样细胞,在中心细胞周围出现栅栏状排列,细胞体积比较小,混有深染、嗜碱性的核。

图中肿瘤界限清楚,细胞排列以实性或小梁状为主,这是囊性变的基底细胞腺瘤。 

通常基底细胞腺瘤可出现在纤维组织包膜内,出现肿瘤巢的包膜内侵犯,这种情况下不诊断恶性,如果出现对周围腺体或者神经血管的侵犯,才能诊断恶性。包膜内的恶性肿瘤细胞巢一般不正常。

这是筛状型和小梁状的细胞形态,这种筛状型和小梁型一眼看上去比较难鉴别。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是成角样、深染的细胞,以及真正的腺腔,在基底细胞腺瘤中,周围的细胞会呈栅栏样排列。

这是管状型,肿瘤细胞排列成双层导管样的结构,间质更加疏松,管腔内有嗜酸性分泌物。

实体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的片状,或岛状,可见周围细胞栅栏状排列。

膜性型,瘤巢周围可见粉染的玻璃样间质或者基底模样物质,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巢团。肿瘤呈现多灶或者包膜不完整的表现。

免疫组化:腺上皮表达CD117,肿瘤中可以有弱阳性表达,

 

P63表达在片状围绕在瘤巢周边,或者周边基底样细胞的排列。

S100变化比较大,有时肿瘤细胞,因为是基底样细胞。不是肌上皮,S-100表达会很弱,但是在肿瘤的间质内会有一些残留的肌上皮分化的梭形间质细胞,S-100阳性,这个表达模式与多形性腺瘤或其他肿瘤也是一个鉴别点。

基底细胞腺瘤中β-catenin核表达,通常β-catenin的表达并不是一致的,更多的是出现在肿瘤巢的周边细胞,点状、散在的不同程度核阳性表达。

有研究提示:LEF1在基底细胞腺瘤中相对特异,也是表达于瘤巢周边细胞。




团团的柳暗花明
病理读书笔记及日常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