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良师领读者】吴颖欣:共游书海,独悟人生

文摘   教育   2024-04-16 21:20   广东  

❉❉❉❉❉❉❉❉❉❉

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润泽心灵。经过一轮轮推荐选拔,东莞市高中语文42名教师脱颖而出,正式加入莞邑良师“领读者”队伍,接下来,“莞语教研大讲坛”将陆续展示第二批“领读者”的风采,让我们汇聚阅读榜样的力量,与时光共蹁跹,与阅读共前行。


个人简介


❉❉❉❉❉❉❉❉❉



吴颖欣:东莞市高中语文第二批“领读者”,中山大学本科毕业,墨尔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任教于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担任清澜山学校高中语文部负责人。
荣获东莞市品质课堂教学能力大赛活力组一等奖,参加省级课题组《基于“品质课堂”理念的高中语文大单元设计策略研究》并录制慕课视频。论文《“朗读者剧场”在散文大单元的教学实践探索——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荣获东莞市高中语文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并多次在“清澜杯”论文年会上获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国际学校联校诗会”、“纵横杯”国际学校中文辩论赛上收获奖项。

爱好阅读、思辨,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查证书里的世界、链接世界。


阅读理念


❉❉❉❉❉❉❉❉❉❉




遨游书海,链接世界

“阅”者,所谓“看文字”者也,但人生中可“阅”者,除了书本上的文字,还有我们身边的“微观”世界,以及那片更远更广阔的空间。书中的世界与我抬头能看到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吗?这两个世界的链接在哪里?这是我长久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喜欢帮助学生生发的阅读体验。

阅读的激情应该来自于书本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链接,不管这个世界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还是那个仿佛远在天涯海角、与我们八杆子打不着的(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你与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相隔不过五个人”)。因此,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往往是由于他们想不明白“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带情绪的气话,但我想也应是他们的真心话。我接受过最震撼的一次“教育”是当A Level的学生阅读作家西西的《我城》陷入一种胶着的困境时,一位阅读理解能力非常强的同学说:“老师,我读不下去了,70年代的香港跟我有什么关系?”虽然明白文本本身前卫的写作风格确实加大了阅读难度,但学生的这番“宣泄”还是让我感到了失落。作为一个在粤语地区土生土长的语文老师,当我在准备这个文本的教学时,我是满怀期待可以给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孩子一些不一样的文化体验的,于是在学生自读预习的阶段,我尝试通过任务帮助学生解构这篇小说,让它变得“容易”读:我请学生分工主攻不同的章节,请学生搜索文中方言词的意思,请学生搜索70年代香港与小说匹配的大事件等等;我还准备了与文本叙述手法有相似的、自认为还很有意思的影视片段在课堂上给学生展播,像《重庆森林》中梁朝伟的喃喃自语,像《麦兜的故事》中看似无意义的絮絮叨叨——期望能帮助学生在头脑构筑起一个70年代香港的立体空间,让二维平面上的文字膨胀成一个个立体的气球人。然而,所有的这些都被一句“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击碎(当然,作为一个理智尚存的老师,我还是认为学生的崩溃与文本本身的理解难度密切相关)。从这位同学的表达中,我感发现对他来说西西的《我城》不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来得亲切。而前者要在文学空间中构建的是一个距离我们百来公里的中国城市,后者却来自一个我们隔着千山万水的异国他乡。我不禁为学生对一个近在咫尺同根同源的文化无感而感到遗憾。究其根本,我想还是学生没有“阅读”到文本和它背后的文化与自身的链接。

我爱好阅读、思辨,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查证,与书里的世界建立链接。最近读了《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我开始计划我的希腊之旅;跟学生们共读了张爱玲、萧红跟西西的作品,我希望能跟学生们来一场香港文学citywalk;跟学生们共读了莫言的《红高粱》,看到学生旅行时特意发来的红高粱照片,我会忍不住嘴角上扬,因为透过照片和她的高谈阔论,我看到了那个崇拜九儿的女孩。今年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顾城诗集》,我们科组正准备着关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系列活动,希望借“领读者”的东风,把孩子们乘风带进新诗的幻想世界!文本的阅读总是要链接我们对于世界的“阅读”,才有意思。

我想,文本的可爱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爱、我们与世界的链接。但是,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醒了我:链接不会理所当然地存在,而搭建链接是我们作为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成果展示


❉❉❉❉❉❉❉❉❉❉



本人在清澜山学校教授语文课程,使用部编版教材,期间指导学生完成过《童年》《红楼梦》《水浒传》《乡土中国》等统编教材指定书目的整本书阅读,同时还负责A Level中文课程的教学,带领学生阅读过老舍的《龙须沟》、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戏剧作品,以及张爱玲的《封锁》《留情》、白先勇的《台北人》、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西西的《我城》、莫言的《红高粱》等小说作品,还有艾青、顾城等诗人的经典诗作。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最喜爱的是把戏剧引入到文学课程中,使各种戏剧习式成为文学教学的手段。我们成功地把朗读者剧场引入到了十年级上学期散文单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肢体语言、结构改编来表达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我们在学校中文文学周中创立了“中文戏剧日”的单元,以这种评估方式代替传统的笔试,让学生在编剧、导演、演员、道具等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表达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在中文文学周上,我们的学生们还设计了自己的“文学剧本杀”活动,所有的提示词、所有的线索、所有的人物都取材于与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都推动着参与者去阅读,去了解作品中的人物。

我希望我们的文学课程精彩纷呈,但绝不应该是虚浮的,它应该是跟我们的文本、我们学生的人生体验紧密链接的。



学生成果与评价


❉❉❉❉❉❉❉❉❉❉


李雨萱(2014届):
我从小就很喜欢语文,认为语文是我的一个“舒适区”,所以实话说,一开始选择A Level中文也不过是作为申请大学路上的一道保障。但让我惊喜的是,吴老师的课程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语文世界。吴老师带着我们从细节研读每一本书,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封锁》这篇文章。虽然班上有些同学不喜欢它,觉得它无趣,但我却被张爱玲平淡的叙事下掩藏的深刻情感所打动。于是在一次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中,我选择模仿张爱玲的风格来续写《封锁》中主人公的年节故事。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我反反复复地把《封锁》重读了几遍。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回忆着课堂上老师带着我们剖析文章的样子,仿佛人物在我眼前侃侃而谈。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创作体验是学期末的“戏剧日”汇演——从选定《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篇小说开始,我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地琢磨角色和剧情,在所有人都为期末考试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剧中的角色(我和朋友到现在互相的称呼还依然来自剧中角色),也成功地把这篇12万字的小说通过一个10分钟的精华场景呈现在舞台上。这一年的中文学习紧张而又异彩纷呈,推动着我的文学赏析水平在一次次的任务完成中飞速地进步着。

【雨萱同学模仿张爱玲《封锁》风格续写的《吴翠远的年节》】

除夕,搁在城市里人们肩头的重量才仿佛抽去了许多,人们也才渐渐抚平了眉头,就连街边的乞丐都变得喜庆,不再哼着悲伤的小调,改唱喜气洋洋的歌谣:“恭喜贺喜幸福年啊家家户户都发财……”路过的人听了喜欢,丁零丢下两角钱,乞丐忙作揖拜个年,觉得自己讨了个好彩头。喜在城市里从一个人的眉间又传到另一个人的眼角。城市的商铺大多开着,门框贴着红纸黑字的对联,里面人群大包小包采购年货;大人在店里同老板杀价,孩子们在店门口与那老板娘的孩子玩弹珠,摔响炮,手里头攥着烟花便撒丫子地跑起来。

离闹市不远一幢素白的小洋楼,整幢建筑白地像抹匀了一层牙膏,有些扎眼,让人靠近了便直觉得冷清。门口干干净净,在一排排点缀了红的门面中更惹人注意。几个小孩跑到洋楼门前的街上,正准备比试比试谁的摔炮更响,洋楼的门却从内打开了,走出一个佣人模样的老姨,没好脸色地挥手驱逐了那群小孩,又扫走了炮竹留下的纸屑和灰尘。

吴翠远心里数着:第7次。她穿着一身素雅的小洋装,手里端着象牙白的咖啡杯,与家人围坐在客厅里,收音机里放着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所有人都半眯着眼睛,仿佛沉醉在音乐里,只有吴翠远盯着眼前的墙壁,她第一次觉得眼前的白竟是如此的扎眼。“当真是白到无暇,完美的死气沉沉”她心中抱怨,面上却依旧是一副好好小姐的模样,她害怕自己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她的母亲肯定又要逼问她何时能带个男人回家。提到男人,吴翠远又不自觉地回想起那个沉闷且燥热的电车间,又想起那个温热的男人和从未接到过的来电。

“零零零零…”门铃声切断了吴翠远的回忆。远房的表姑怀里抱着个小孩,拖着及地的浅蓝色长裙风尘仆仆地进门来。房里佣人接过小孩,吴翠远像大家一样拥抱了表姑,在行贴面礼的时候被表姑冰凉的皮肤凉得一个激灵。她又不知为何下意识去看安静躺在摇床里的婴儿,看她裹着的红色棉被,脸颊和鼻尖透着点粉红。吴翠远又伸出手指去碰她的脸颊。温热的体温从吴翠远的指尖传遍身体,她竟是被这温热肿胀了眼眶。

客厅的留声机换上了新唱片,佣人第八次赶走门前的小孩,茶杯里的咖啡喝光后又被重新倒满。吴翠远皱着眉头,纠结地拧起指尖,手里是一块已经被紧攥到发皱的包着几枚铜板的红布——这是她从自己的学生那里听说,春节家中的长辈都会给小辈发“红包”。当客厅再一次响起欢笑声时,那“红包”被她悄悄地塞进了裹着婴儿的红色棉被里。


宣萱(2014届):

从一开始的边陲小镇到飞跃那漫漫无边的红高粱,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见证了一段又一段的人生。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流转在色彩或轻松或严肃的人情世故中。老师提醒我们可以从社会现状分析人物,又从人物反过来分析社会,还可以通过对比来感悟不同。像白先勇先生写的《台北人》里那样,“永远的”尹雪艳衬托着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飞速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坍塌,让无数昔日精英自甘堕落,而她的清醒便显得异常和难能可贵。尹公馆在对比《上海屋檐下》的家长里短时,却显得更像个象牙塔。那些熙熙攘攘,争吵与焦躁,甚至让人有些忽略在时代背景里,战争将于顷刻之间侵入这所城市。通过阅读,我们像是透过了书页,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脸,看到这些平凡与不平凡的人,以及他们之间清晰不同,又都深厚复杂的情感。那便是我在这些课上感悟最深的时候了。


【宣萱同学在“国际学校联校诗会”中荣获得“最佳诗作”的作品】

恐龙与创世纪

我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生来便这样

有恙时我会祷告

礼拜日会捧起圣经

歌谣唱着神对孩子的怜爱

我沾沾自喜


我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神说,要有光

光把奶奶乌黑的头发染成金褐色

礼拜词是晨雾朦胧间的童谣

我盯着创世纪思考恐龙的创造与毁灭

也会拉着父亲在教堂里吟唱

回家路上影子跟着响午的太阳


我像是异教徒

光穿过奶奶半白的头发

响午的太阳没有颜色

我记得小时候问过恐龙与创世纪的关系

怎么也想不起来大人的答案是什么

奶奶合上我的手,我也紧紧闭上眼睛

“愿主的恩泽守护你”

他们这样说

亲人却总是让我忘记


歌谣唱着神对孩子的怜爱

我看着父亲,他在祷告,这很奇怪


我捏着化石,笑不出来。







图文:吴颖欣

编辑:陈延荣

初审:曹潇华

   复审:陈    凤  

   终审:庄照岗   



莞语教研大讲坛
书香盈莞邑,领读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