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润泽心灵。经过一轮轮推荐选拔,东莞市高中语文42名教师脱颖而出,正式加入莞邑良师“领读者”队伍,接下来,“莞语教研大讲坛”将陆续展示第二批“领读者”的风采,让我们汇聚阅读榜样的力量,与时光共蹁跹,与阅读共前行。
阅读,丰盈另一半生命
梁衡先生曾说,阅读是人的另一半生命。物质给予我们生活资料,但如果我们只为物质的享受而活是为低级,更高的精神世界才是生活的强大支柱。
阅读,是一场精神的旅行。钱锺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那高楼林立的北京、牡丹盈城的洛阳、画舫华美的建康,如果你没有感知其魅力文化,那它们只会成为你口中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不阅读,我们可能只是一名邮差,再美的风景也会如过眼云烟。阅读,能带你走进春秋战国看先秦谋士纵横捭阖,能带你去巴黎来一场美丽与丑陋的邂逅,能带你跨越纽约与伦敦,阅读来自查令街十字路84号的纸短情长。阅读,让你突破时空局限,享受精神旅行,读懂他人人生。大卫·科波菲尔失去双亲,在令人窒息的阴郁环境之下,书籍给了他百折不回的毅力。阅读,心灵的避难所,让你在困境中突围,志存高远。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一直伴我左右,而我也以读促教,带领学生畅游书海。高一时,带领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读中国基层的社会风貌,读贾府的兴衰沉浮;高二、高三时,两周一次的好书分享活动,带领学生阅古今中外,看星辰大海。
阅尘封历史,叹精神永存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节选)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陆建东为陈寅恪先生作的一本人物传记,作者言辞恳切,严谨考据实事,并以优美的文笔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暮年知识分子在面对动荡时局的一段沉浮历史。
学品如人品,无品不为才。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评价他“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研究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得之大师。他睿智博学、学贯中西,精通吐火罗文、回鹘文、梵文等二十二种语言,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的研究。他一生孜孜以求“一匡当世之学风,示人以准则”的治学理想,一生独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近现代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左右。不幸的是,中年患上眼疾,继而双目失明,这对一个学者来说无疑是天降厄运。尽管如此,45年前后,各方势力都力争抢陈寅恪这位天才入校,但他毅然选择留在广州度过余生。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也总是安于恬静的生活,每日一袭长衫穿行于校园,他善良、悲悯又豁达。在西南联大的讲台上,他说,即便书稿尽失,也承诺前任讲过的他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他也不讲。台上大师掷地有声,台下学子掌声雷动,他的课堂永远座无虚席,而他留下的文化财富,犹如一座还未挖掘的矿藏,闪耀着迷人的异彩。
大师远去,文人风骨永续。陈寅恪所处的时代给了他短暂的安宁,但变幻莫测,前一秒还是和风细雨,后一刻就疾风骤雨。陈寅恪先生一直保持文人之风骨,坚守心中原则绝不妥协,最终他找到精神上那片栖息地,完成了封笔之作——《柳如是别传》,借为青楼女子立传来托其心志。他也坚持守住了中华文脉的根,当时代的洪流汹涌而过时也只能绕道而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喊,是一个光芒万丈的旗帜,是一个耀眼夺目的灯塔。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先生,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高洁性灵的坚守者,在无数的中华儿女心中闪耀星光!
蔡雪樱(2023届学生):在初次接触《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感到有些许乏味,没了看下去的兴致……课堂上,贺老师谈到书中的“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为什么是礼俗社会”等,带着我们一同探讨这其中的深意,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这本书。非常感谢老师能带动我去阅读这样一本书。此外,她的教育方式非常有趣,鼓励我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更好的理解这本书,使我们受益颇丰。
图文:贺 倩
编辑:王陶湘
初审:曹潇华
复审:陈 凤
终审:庄照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