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籍情千缕,捧书伴夏凉——东莞市高中语文第二批“莞邑良师领读者”交流展示活动(第四期)成功举行

文摘   2024-06-26 23:33   广东  
书香四溢,六月沉醉。6月21日下午,东莞市高中语文第四期“莞邑良师领读者”交流展示活动在东莞市常平中学举行。
东莞市常平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及高二年级17、18班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东莞市常平中学刘国强校长为本次活动致辞,常中何晓泉老师和尹畅老师担任本次活动主持。

本期活动由两位“莞邑良师领读者”——来自常平中学杨冰玉老师和张漫琦老师领读,领读书目分别是黎紫书的《流俗地》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常平中学数学老师蒋零一和政治教师吴巧,以及高二级学生敬雪彤、许钧杰跟读。常平中学周淑萍和于员玉老师担任点评嘉宾。


活动伊始,常平中学刘国强校长致辞,刘校长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和“领读者”的引领作用。学校高度重视阅读文化,通过活动提升师生阅读素养,取得显著成果。此次活动旨在分享阅读经验,激励更多人热爱阅读,共创美好未来。

《流俗地》


  ❉❉❉❉❉❉❉❉❉

第一位领读者 杨冰玉老师以“《流俗地》:流俗与不俗”为题,从选书缘起和品读感悟两个方面介绍了《流俗地》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其中女性形象的流俗与不俗。

首先,杨老师介绍了选书缘起,“蕉风椰雨,南国之南”。广东省与《流俗地》故事发生地马来西亚,在自然地缘和人文地缘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自然方面,它们炎热潮湿,植被茂盛;在人文方面,早在上世纪广东沿海的人民下南洋淘金矿,在当地建立起了庞大的华人社区和华族文明。居何地,处何时,读何书。在广东阅读马华文学,是一种阅读上的天时地利人和。

《流俗地》是一个关于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它思索马来西亚社会华人的命运,也流露出少见的包容与悲悯。

《流俗地》的“流俗”顾名思义,意指地方风土,市井人生。这个词也略带贬义,暗示伧俗不文,下里巴人的品味或环境。黎紫书将锡都比作流俗之地,意在记录此地的浮世百态,聚焦这样一群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婵娟之流俗,在于善恶纠缠,在于缺乏悲悯与共情;蕙兰之流俗,在于刚柔并济。

最后,杨老师还展示了在三个班开展领读活动的丰硕成果,既有关于书中人物的读后感,也有对书中精彩情节的绘画再现。


第一位跟读者 蒋零一老师以“流俗地中的女性戕害与觉醒”为主题,认为《流俗地》通过盲女银霞的视角,展现了马华女性群体的生活困境、爱情婚姻的不幸以及她们在困境中的自我觉醒与抗争。整体而言,《流俗地》不仅为马华文学贡献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也为女性自我觉醒和抗争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第二位跟读者 敬雪彤同学以“银霞:眼盲心不盲”为主题,分享了对书中主人公银霞的见解,分享凸显了银霞作为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她对人生变化的敏感和反思。

常平中学周淑萍老师作为嘉宾点评《流俗地》。周老师认为,这些人的生活苦多乐少,浮沉有如泡沫,认命到了自苦的地步,但她们不需要同情。就像银霞一样,这些人兀自存在,以自己的方式“作人”与“格物”。当何门方氏佝偻跪倒猝逝,当蕙兰坐看自己臃肿如象的身躯,当婵娟因寡情而自陷忧郁困境,或当莲珠发现机关算尽还是不能锁住良人时,她们以肉身经历的无明与不堪演绎生命的启示──或是没有启示。然而生命再庸庸碌碌,也偶有灵光闪烁。这里没有天意使然,甚至无关什么人性光辉,却足以让我们理解现实的无情与有情,人之为人的随俗与不俗自有一份庄严意义。

《长安的荔枝》


  ❉❉❉❉❉❉❉❉❉

第二位领读者 张漫琦老师以“阅读《长安的荔枝》梦回长安,荔枝香中悟人生”为主题,分享了书本的主要内容和精彩之处,探讨了小说的主旨以及读后感想。

张老师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生动完整地讲述了《长安的荔枝》的故事。从表面上看,《长安的荔枝》主线全部围绕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岭南的鲜荔枝运送到长安,但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不是使命完成似的励志小说,而是了解到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一些更深层次的批判内涵——一骑绝尘,快马加鞭,只为荔枝不失口感,这是多么可笑、荒唐的一件事。


第一位跟读者 吴巧老师,以“《长安的荔枝》:从职场角度谈启示”为主题进行跟读。她通过书中的例子,提出:对待工作要严谨细致、踏实专业,要注重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要勇于面对挑战,要善于团队协作,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吴老师向听众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位跟读者 高二年级许钧杰同学的分享诙谐轻松,言语间又蕴含着深邃的思考,伴随着笑点密集输出,引发了台下的同学们频频互动。他以《一颗小荔枝,一个个小人物》为题目,从作者马伯庸的写作风格、书中人物这个角度切入,一段简短的历史确是一个人大半生的画卷,一颗小小的荔枝,却是李善德经历生离死别、经历与朋友关系的破裂,才送至贵妃面前。众人也许只记得史书上的大唐的盛世、玄宗的浪漫、贵妃的盛世容颜,却很少有人关注背后小人物的心酸。马伯庸以小人物的视角来反映小人物在面对绝对权利时的无力,让我们以更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历史。

常平中学于员玉老师点评《长安的荔枝》。于老师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方法。第一,看完一本书之后,习惯性地去思考,能从中得到什么。第二,在读书过程中,需要保持质疑的精神。如马伯庸给了一个现实中没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的结局——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揭露权贵。作家马伯庸给读者深刻地指出了问题,却无法给出现实的让人满意的答案。第三,读书之外,更要行万里路。因为在万里路途中,才能不断探索自己的答案。
接着是互动环节。左启辰同学谈到:听了杨冰玉老师的分享后,感受颇多。读《流俗地》犹如踏入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作者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锡都的众生相,失明女孩银霞的坚韧令人动容。她在黑暗中勇敢前行,努力生活。书中人物众多,性格鲜明,展现出人性的复杂;细辉的善良、马票嫂的豪爽让故事丰富多彩;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仿佛将我带入锡都。这部作品让我思考人生与命运,明白无论生活多艰难,都要乐观勇敢。它是一部文学佳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陈佳捷同学谈到:读《长安的荔枝》,仿佛跟随主人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作者以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小人物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艰难。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官场的复杂、人心的叵测,也看到了李善德的坚持与无奈。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它不仅是一个关于荔枝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内心的良知。这本书给我带来震撼,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本次领读活动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圆满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共同沉浸于书的世界,分享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和感悟。通过交流,我们深入理解了书中的内涵,拓展了思维的边界。大家的热情和专注让每一次的讨论都充满活力。希望这次活动能成为大家阅读之旅的新起点,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在书海中不断探索、成长。期待下一次的相聚,继续共赴书香之约!







文字:杨冰玉  张漫琦

图片:高尚权

编辑:王陶湘

初审:曹潇华 黎张群

复审:耿   丹  陈  凤

终审:庄照岗



莞语教研大讲坛
书香盈莞邑,领读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