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良师领读者】李娴:阅读,将春天随身携带
文摘
教育
2024-05-11 22:30
广东
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润泽心灵。经过一轮轮推荐选拔,东莞市高中语文42名教师脱颖而出,正式加入莞邑良师“领读者”队伍,接下来,“莞语教研大讲坛”将陆续展示第二批“领读者”的风采,让我们汇聚阅读榜样的力量,与时光共蹁跹,与阅读共前行。
李娴:东莞市高中语文第二批“领读者”,毕业于武汉大学,任教于东莞市大岭山中学,曾获东莞市“品质课堂”教学能力大赛潜力组一等奖、东莞市首届“校园朗读者”比赛一等奖,曾作为朗读者代表于东莞市松山湖片区读书会上作分享。❉❉❉❉❉❉❉❉❉❉
立于树梢,方见重浪。世俗之事令人应接不暇,稍作停留便须即刻启程。熙熙攘攘奔赴人生节点,却忘了灵魂亦需片刻休憩。所幸,我们还有书籍。置身于方寸之间,如同漫步于山川大地;躬身于世间一隅,如同遨游于广袤无垠;我们始于一页,我们抵达世界。寻求体悟,自成天地。我们怀着朴素、透明的内心,用一页页风景为灵魂上色。世态百相,人间万状,在悲欢离合里落泪,在破镜重圆里释怀,在挥斥方遒里赞勇,在高山流水里生意……我们浩浩荡荡阅闯世界,我们修修补补始建自身。1941年,冯至时任西南联大外文系德语教授。为躲避日军空袭,他携家人住到了昆明东北郊杨家山林场的茅屋里。在山清水秀中,他创作了《一颗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人的高歌》等,后与同期散文作品一同被收入这本《山水》之中。后来,冯至先生在《昆明往事》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继续问下去,我可以一连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那段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寄居他乡的短暂岁月何以令冯至先生念念不忘?答案就藏在这本薄薄的书里。这本书的书名《山水》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想到中国古代山水诗文和现代抒情散文,但深入研读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与一般的山水游记大相径庭,它的重心并不是描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抒写大自然的瑰丽雄奇,也不是探寻历史遗迹,思考文化变迁,而是倾心于在大自然中领悟人生哲理,寻求精神启悟。受里尔克影响,冯至欣赏的是素朴、本真的自然,他常常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致,如原野、树、草、鸟的成长中体会到永恒的美。质朴的原野供给了冯至无限的精神食粮,“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因而在《山水》(后记)中,冯至先生一再呼吁:“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吧。”如此,自然才能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在冯至笔下,山水与人的关系是难分你我、充满关联、彼此负担的。每一处对山水的书写或者由山水引发的书写,都是在与人建立的关联中注入抽象思考,他常常由对自然之物的描写起端,生发出对生命本体问题的质问与思索,使得这些遍历的山水,“交织在记忆里,成为了灵魂里的山川”。虽题为山水,但冯至水的山水散文并未忽视人的存在,他笔下的人物不是指点江山的英雄,也并非寄情山水的才子,而是同自然一样朴素的农民、裁缝、石匠、水手等小人物。在一向被名士才子独占的中国山水诗文中,冯至的这类作品殊为难得。在这些平凡的人们身上,他找到了坚强、执着、守时、敬业的伟大精神,这使得他在战乱中仍能坚守品格、坚持写作。在1946年写的后记中,冯至明言:“无论在多么暗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所以,冯至先生怀念昆明久久,却并不是因为它有四季如春的气候和一花未谢一花开的花草树木,也不是因为水势浩荡的滇池和横卧的西山,而是他在那间杨家山林场茅屋里建构了个人主体性的山水自然。他将山水作为原始感的触媒、接融感的载体以及攀临感的注解,在与山水的对话中,以其独有的视角探寻山水诗意之外的哲理,挣脱了抒情散文的束缚,实现了文学艺术的自我超越。正如宋朝诗人翁卷诗中所言,“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冯至在战乱之中被迫来到原野,却于原野中窥见了青山,何其幸哉!
黄鑫妍(2023届):课堂上,娴姐认真负责,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让枯涩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当我遇到学习困难或是情绪困境时,您总会默默递给我一本书,让我从书里找答案。谢谢您推荐的《认知觉醒》,纠正了我很多的学习误区,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您是我学习的引路人,启明星!
曹歆然(2023届):“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您告诉了我这个宝贵的道理。还记得当时整本书阅读,我花了很长时间做了一份《百年孤独》人物思维导图,您在班上多次表扬我,给了我莫大的自信和鼓励;还记得您指导我参加作文比赛,为我斟酌字字句句,一遍一遍为我修改,直到截止日期。在您的教导下,我正在努力一步步成为更好的人。
♡♡♡♡♡♡♡♡♡♡
图文:李 娴
编辑:吕海琴
初审:黎张群
复审:耿 丹
终审:庄照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