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6月下旬刊(第12期)
虽然目前教材中有关于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但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是不清楚如何有目的、高效地阅读整本书,也不能真正地实现思维提升和以读促写,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况在部分城郊初中学校更为普遍。学校应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持续提升,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根基。
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和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内外读物,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
整本书阅读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其教学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验,尤其是对部分基础薄弱、阅读习惯较差、阅读能力欠缺的城郊初中生,考验更大。
一、城郊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一)阅读浅层化
部分城郊学校学生由于缺少阅读习惯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较弱。加上大多数名著与学生之间有时代的隔膜,他们无法从记忆中调取有关的知识与这些名著建立联系,因而在进行阅读时只能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浅层次了解,导致整本书阅读面临浅层化的困境。
(二)阅读碎片化
整本书的关键在于“整”,“整”是“完整”的意思。从内容上来说,整本书有各自的篇章,这些篇章之间不是单一脱节的,而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篇幅上来说,整本书篇幅较长,内容较多[1]。如《西游记》篇幅很长,学生读完需要耗时很久;如一些书籍比较枯燥,缺少故事情节。而部分城郊学校的家长对学生的阅读重视还不够,加上学生自觉性也有待加强,仅靠学生自身去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很难。他们多数是进行一些碎片化的阅读,有悖于整本书阅读的初衷。
(三)阅读被动化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当学生课后没有完成整本书阅读的计划时,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就显得尤为困难,对书中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就不会有深入了解。加上一些作品包含的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部分教师教学时只偏重于知识点的灌输,虽然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分数,但对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成长没有助益。还会让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以形成自己的思考[2]。长此以往,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就处于一个被动化接受的过程,不仅违背了课程标准,更不利于学生主动与经典对话,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城郊初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读前引导,激发兴趣
在读前引导时,教师在学生对所读名著比较陌生或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下一步全面、系统的阅读做铺垫。以《昆虫记》这本书为例,基于部分城郊初中生对整本书阅读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导读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从“了解作者”方面,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爱屋及乌”,换言之,如果学生对作者产生了兴趣,那么同样会激发他们阅读作品的兴趣。《昆虫记》的作者出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不满19岁时就立志进行昆虫研究,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再后来,他在乡间小镇买了一处没人要的荒地,专门研究昆虫,并取名“荒石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从事昆虫研究,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铸就了一本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科普著作《昆虫记》。
想必学生在听了这个简介后,会感叹如此一个一生痴迷于昆虫研究的人,写的书定然是值得一看的。
2.从“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方面,激发兴趣
一部作品背后,往往有很多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呈现,也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作者54岁时,唯一与他兴趣相投的儿子突然离世,后来他在《昆虫记》的卷首语中这样写道:“我亲爱的孩子,我在昆虫事业中如此满腔热忱……我将在这哀痛中……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当学生了解了作品背后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也会激发他们阅读作品的兴趣。
3.从“了解作品语言”方面,激发兴趣
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关注里面的情节,还要关注作品的语言,有的语言诙谐风趣,有的含蓄典雅,有的耐人寻味,赏析作品语言,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昆虫生动可爱,读起来富有情趣,学生更愿意去阅读。
(二)读中指导,提高效率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阅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布置相对应的阅读任务,确保学生持续阅读,提升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深层阅读的目的[3]。
1.制订阅读计划,按时检查
教师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强化学生持续、自主阅读的自觉性。如表1所示,教师可以列出周计划,让学生在周计划的基础上,安排适合自己的日计划,包含时间安排及明确的阅读任务,并通过小程序打卡检查完成情况。还可以组成阅读小组,让学生互相督促,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2.记录阅读心得,促进理解
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这也是促进理解和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字词句摘抄和赏析,书本上做批注,概括内容,针对文本提问,绘制思维导读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阅读《昆虫记》时,可以采用摘抄来赏析作品的艺术趣味,可从行文生动活泼,语言轻松诙谐,运用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也可采取在书本上做批注,针对文本提问等形式。
3.设计阅读任务,抵达深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联盟,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面对部分城郊初中生阅读自由散漫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设计阅读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进入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例如在阅读《昆虫记》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阅读任务进行阅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昆虫的?作者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昆虫的特性?思考作者的科学探索是如何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映人性”的?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初期,任务单可以由教师拟定,经过一段时间引导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拟定任务单[4]。教师可以挑选合适的任务单,通过小组划分来完成整本书阅读,发挥集体的智慧。任务单的拟定,也可以助力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三)读后展示,养成习惯
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出现交头接耳,其实他们不是在说闲话,而是看到有趣的内容想和同伴分享。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如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阅读成果,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分享的乐趣,还可以促进下一阶段阅读的兴趣。
1.分享心得,以读促写
对于一些城郊初中生来说,字词句的积累还比较薄弱,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平时积累的词句、赏析、批注和感悟等与同学分享,促进他们互相吸收更多的知识。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仿写。如在阅读《昆虫记》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学习运用适当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仿写其它昆虫,熟练之后,再通过观察喜欢的小动物进行篇章的仿写,实现以读促写。
2.交流小报,提升趣味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绘制图文并茂的小报还是很感兴趣的。笔者发现,一些学生会给课本上出现的人物配图进行绘画改动,这是学生天马行空想象力的释放,教师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让学生阅读完作品后,对人物简介、性格特点、外貌、人物关系等进行梳理,并配上自己绘制的图片。但要注意不能边看边写,不然就破坏了对文章整体性的阅读。以此可以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清晰的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整个人物框架图,理清文章的情节发展,更提升了作品的趣味性。对于动物类的作品也是如此,如《昆虫记》,可以让学生给各类昆虫绘制昆虫卡片,如此,学生不仅对昆虫有了细致的了解,还可从文字背后感受到作者观察的细致认真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提升了《昆虫记》的阅读趣味性。
3.提出问题,知识抢答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思考与反思自我的过程,在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的疑问,也会有一些觉得有兴趣的地方想要和同学分享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罗列好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抢答。这样在交流、抢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增加阅读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会提高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能力,为下一轮整本书阅读做好铺垫。
整本书阅读在城郊初中学校教学中还面临很多的困境,但只要我们面对困境不退缩,找准方向,持之以恒地去实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成效,让每一位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充满兴趣,提高效率,养成习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深层阅读。(作者系上海市张堰第二中学教师)
注:[1]陈胡涛.上海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2]何雯.面对语文素养较低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朝花夕拾》为例进行探究[J].课外语文,2020(13):5-6.
[3]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商务印书馆,2021:35.
[4]丁波.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