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泾闸的前世今生:难道单锷说的是一个假的江阴?

文摘   2024-12-30 23:50   江苏  




蔡泾闸不仅是江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江阴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见证者。现江阴南闸街道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名称,就得名于蔡泾闸。


古代官府在江阴蔡泾和黄田港上建水闸,在黄田港者称黄田闸,因居黄田港北,称为上闸,到清朝康熙年间,又称为“北闸”(当时黄田闸已改称为定波闸),而建于蔡泾者,称蔡泾闸,因居江阴南,称为下闸,相对于北闸,又称为“南闸”。


万历年间,江苏学政署衙设在江阴,官府增设南闸、月城、青阳、石撞四铺为驿站,南闸作为地名始见于史书。另外,据嘉靖《江阴县志》记载,在今南闸街道区域,还设有“蔡泾镇”。当时的镇的概念与现在作为行政区域的“镇”的概念不同,一般指市镇。嘉靖《江阴县志》所谓“民聚而居,交易其所”即为市,“市大而形胜会焉”,则有镇,该志记载:“蔡泾镇,在太宁乡蔡泾闸。蔡泾镇,荼村镇,并在太宁乡。”由此可见,明朝嘉靖年间,以蔡泾闸为中心,附近已形成了较繁荣的商业中心。而“蔡泾镇”也已作为地名出现。


清朝时,在今南闸街道区域,设有蔡泾、观山、谢园等镇。民国时分设南闸镇及谢南、谢北、观山、观东、观西、蔡泾等6乡。解放初,设南闸、谢园、谢南、蔡泾、观东、观西等乡。1957年9月并建南闸乡,1958年9月成立南闸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南闸乡,1988年改为南闸镇, 2009年,撤销南闸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南闸街道。由此可见,现在的南闸地名与蔡泾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江阴历代县志和史籍中虽然有不少关于蔡泾闸的记载,然而有关蔡泾闸还是有一些尚未解开的谜题,比如蔡泾闸最早修建于何时,蔡泾闸与江阴澄江蔡氏有什么关系等。本专题主要收集、分享史籍、县志等关于蔡泾闸的相关记载,同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读与分析,以较为完整地再现蔡泾闸的历史风貌。


前面讲了南闸因蔡泾闸而得名,那么蔡泾闸又因何而得名呢?很明显,蔡泾闸得名于蔡泾。蔡泾是条河道,古人基于河道的大小不同来命名,让人一看而知这条河的规模。比如在江阴,江指长江,自然是规模最大,其下为江的支流称港,如夏港,黄田港,比港略小的称河,如横河、运河(县志中一般指锡澄运河),再其下则有泾、渎、浜、沟、渠等。“泾”原是指人工开挖小河,但在江阴等江南地区,通常把较小的河称为泾,不一定是指人工开挖而成的河道。据明朝《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吴地一万余条河流中,以“泾”命名的要占到四分之一。嘉靖《江阴县志》中记载了蔡泾、马泾、冯泾、斜泾等河道。


所以逻辑上讲,应该是先有蔡泾,后有蔡泾闸。而蔡泾之名,很可能一开始也并不是就叫蔡泾,依据就是北宋时期宜兴人单锷写的《吴中水利书》一文。其文中写道:


常州运河之北偏,乃江阴县也。其地势自河而渐低。上自丹阳,下至无锡运河之北偏,古有泄水入江渎一十四条。曰孟渎、曰黄汀堰渎、曰东函港、曰北戚氏港、曰五卸堰港、曰梨溶港、曰蒋渎、曰欧渎、曰魏渎泾、曰支子港、曰蠡渎、曰牌泾。皆以古人名或以姓称之。


昔皆以泄众水入运河。立斗门。又北泄下江阴之江。今名存而实亡。今存者无几。二浙之粮船不过五百石,运河止可常存五六尺之水,足可以胜五百石之舟。以其一十四处立为石碶斗门,每渎于岸北先筑堤岸,则制水入江。若无堤防,则水泛溢而不制,将见灌浸江阴之民田、民居矣。


昔熙宁中,有提举沈披者,辄去五卸堰走运河之水,北下江中,遂害江阴之民田,为百姓所讼,即罢提举,亦尝被罪。始欲以为利,而适足以害之,此未达古人之智,以至败事也。窃见钱塘进士余默,两进三州水利,徒能备陈功力琐细之事,殊不知本末。惟有言得常州运河晋陵至无锡一十四处,置斗门泄水,北下江阴大江,虽三尺童子,亦知如此可以为利。


这段文字中常州与无锡之间,江阴区域的十四条河道,包括港、渎、泾大家是不是一条都没听说过,这些水道的名称与现在的名称,甚至与宋朝时的名称(比如黄田港)都大相径庭,难道单锷说的是一个假的江阴?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山居记琐
关于过去,关于现在; 善于生活,善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