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书院在古代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江阴最早的书院"澄江书院"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江阴政协编辑出版过一本赵统著《江阴书院史话》,该书着重写澄江书院系(澄江、暨阳、礼延)和南菁书院系的历史。而对以民间书院为主的其他书院基本上是一笔带过,篇幅很少,主要是这些书院存在时间大都不长,资料也相对缺乏。这些民间书院是江阴古代官办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形式相对灵活,功能也较多样,并不仅如该书所言:“徒有书院之名,其实平时并没有读书人在里面学习,所谓“非生童肄业所”,实际上是江阴士子追忆学政苏铨(梅花书院)、张泰交(阳城书院)、张廷璐(桐山书院)和梁昭明太子(锦带书院)的遗爱,为他们建立的纪念馆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院。”这个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江阴的这些书院承担了不少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可能不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更多的是为江阴的士子们为科举考试提供课业讲授、课业交流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高中阶段的教育。比如锦带书院。蔡澍重建了“梁昭明太子读书楼”,并招文士读书其间。因为顾山东接常熟、南连无锡,为三邑名胜,所以方圆百里的士子纷纷相携来到顾山读书楼读书。为了容纳更多的读书人,蔡澍又倡导当地士绅出资在顾山半山腰上建讲堂三楹,额为“锦带书院”并请庠士徐方高主教席,这已是体系较为完备的学校了。阳城书院:“启北扉而出不数武,即学宫,多士游息院中,读书谈道”(杨名时);“诸生习礼会文于斯,廊下刻公(张泰交)所颁条约,俾多士率循焉。其外庖厨、寝室规制称是。”(乾隆《江阴县志》)已有点现代寄宿学校的雏形。还有如梅花书院,建成后,时任江苏学政汤金钊令诸生会课于此。桐山书院建成后也成为江阴士子探讨文章、修习学业的地方。更不用说西郊书院,“中为讲堂,两旁为肄业之舍”更像是现在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所以近期“江阴书院系列”文章主要着墨于这些江阴的民间书院,搜集、挖掘有关这些书院的背景资料。民间书院是古代书院文化的重要补充,书院的山长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智者、学者,即使像桐山书院、阳城书院一类为纪念学政而设的书院,可能不一定有山长,但其纪念的人物往往成为书院士子的精神偶像,其个人的道德品质、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往往会影响一代又一代在书院读书学习的江阴士子,古代江阴之所以人文彬盛,科第连绵,和江阴的书院文化也是分不开的。比如张廷璐在江阴时,倡导文风要学古崇雅,特作《崇雅编》,教导江阴的学子。“公教之以古人立言之旨,平奇浓淡,各自名家,而一归之于雅,《崇雅编》一出,风气为之立振。其再任也,士知所向方矣……寻究于六经四子之真诠,旁通于史汉八家之意趣,使知此事之不由袭取而奋乎以求其至,沐其泽者,斌斌如也。”这些思想不仅在任时教导了江阴的士子,即使离任江苏学政以后,凭借桐山书院,继续影响着江阴一代又一代士子的文风。又如杨名时论张泰交:“惟公秉金石操而尤邃于正心诚意之学……公操衡文炳,而核行尤严,时进诸生,耳提面命,勉以淳厚,戒其浮薄,毋奔竞而丧节,毋务华而绝根,且曲为奖劝,宽其绳尺,使人自踊跃趋善,共游名教乐地,由是士风日蒸蒸上。”以自己正直的人品和人格教育士人,影响士人,为官为士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江阴的书院常可以百年为计,放到历史的长河来看,一百年可能只是很短的时间。但从当代的时间概念来看,真正能够延续百年的学校并不多,如果有的话,那肯定能成为“百年名校”,成为一地学校之翘楚了。江阴的书院不仅多,而且有较长的建书院的历史,最早的书院当数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5月—1368年5月)设立的澄江书院。据嘉靖《江阴县志》记载:“澄江书院,在布政坊西南。元至正中,州人蔡以忠者,西山先生之裔,以别业一区、田六顷立义塾。”从这段记载来看,澄江书院应该是民间设立的书院,但随后:“有司上其事,赐兹额焉。制设山长一员,直学一名。”不仅官方赐额“澄江书院”,而且还设置山长一名、直学一名,既然是由官方设立,自然属于具有官方身份,领取朝廷俸禄的学官了。于是澄江书院又变成了官方书院,并且在其历史上,基本上沿着官方书院的轨道发展,并最终成为“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的前身。下一篇将围绕元朝“澄江书院”的设立,挖掘一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